代步工具——車馬與轎子3(2 / 3)

除去官轎,還有一種轎就是民轎。通常來說,民轎的使用者大多是富戶人家。在民轎中還有一種被稱為“花轎”或“喜轎”的,專用於百姓婚事。擁有這種轎子的人多是一個團隊,也就是民間組織。

隨著封建社會的被推翻,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除了在特殊場合,如某些傳統婚禮場合,尚能看到一些罕見的花轎外,這種落後的交通工具,已經為時代所淘汰。

轎子的曆史興衰,與社會思想和權力有很大關係。有人認為轎子是“以人代畜”,違反道德,因此“皆不甚乘轎”。在等級森嚴的時代,與權勢長期結緣的轎子一旦走入民間,它的生命力便旺盛昂揚起來,具有了豐富的色彩。

[旁注]

司馬光 (1019年~1086年)。陝州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4朝。他主持編纂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顧愷之 (約344年~405年)。東晉畫家。工詩賦,善書法,被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癡絕”,畫風格獨特,被稱為“顧家樣”,人物清瘦俊秀。他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

閻立本 (601年~673年)。隋朝畫家閻毗之子,閻立德之弟。唐代著名畫家。擅長工藝,多巧思,工篆隸書,對繪畫、建築都很擅長,隋文帝和隋煬帝均愛其才藝。入隋後官至朝散大夫、將作少監。兄閻立德亦長書畫、工藝及建築工程。兩人並以工藝、繪畫馳名隋唐之際。

宋太宗趙炅 (939年~997年),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的重武輕文陋習,加強中央集權。滅北漢,基本完成統一。

[閱讀鏈接]

古代在官衙裏當轎夫,多是子承父業。因為抬轎也是一門技術。

在衙門裏當轎夫有許多禁忌,首先是行轎時不能大聲說話,上肩、走轎、停轎全聽領隊的轎頭指揮。轎頭多用暗示,如起肩走轎喊一聲“起轎”。其次,上坡下坡時要拍轎杠,落轎後前麵的轎夫要閃開,以便官員出轎。

此外,轎夫還要忌口,不能吃大蒜、生蔥和韭菜等有異味的東西,以防當官的聞到。還不能大聲吐痰什麼的,怕的是當官的聽到“膈應”。

清代豪華的轎子

清代的王公貴族之所以越來越寵愛轎子,是因為坐在這種特殊的交通工具上,無車馬勞頓之苦,安穩舒適。

清代的轎子已經發展為4人抬或8人抬。但它作為清代等級秩序的重要標誌和主要交通工具,在社會生活中廣泛應用,也折射出當時社會生活的情況與變遷。

清人以弓馬得天下,清朝朝廷要維持所有滿族官員的尚武精神,保持戰鬥力,唯恐王公大臣乘坐轎子慣了,享於安樂而荒廢了騎射之術。

所以在清代初期,朝廷規定在京的滿族大臣不分文武一律乘馬,不準坐轎。一品文官如果因為年老或疾病不能乘馬的,必須經過特許才可坐轎。

滿族官員不許乘轎的禁令在康熙帝時就鬆弛了,乾隆朝時,乘轎已成普遍現象。但乘轎則有嚴格的規定。

外省的漢人官員,諸如督撫、學政、鹽政、織造等三品以上的官員,可以乘坐8人大轎;其餘的從布政使到知縣,可以乘坐4人大轎。其他的雜職人員隻準乘馬。

武官中,若是有將軍、提督、總兵,因年紀太老,騎馬不方便,可以上書朝廷申請乘轎。若是外官入京,一律乘車,不準乘轎子。

滿人官員乘轎的規定最為嚴格。親王和郡王可以乘坐8人大轎,但平日裏為了方便,也是乘坐4人轎。親王、郡王、世子的福晉,她們乘坐的轎子規格,以及轎上的各種裝飾,都有嚴格的規定。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則是乘坐朱輪車轎。

一品文職大臣、軍機大臣乃乘坐4人轎;二品大員要等到年過60歲,才能乘坐轎子。蒙古王公則一律不準乘轎。其中隻有一個特例,鹹豐年間被封為親王的僧格林沁,被鹹豐特許乘坐轎,是屬於僅有的例子。

至於平民百姓乘坐的轎子也有規定,必須齊頭,平頂,黑漆,帷幔也隻能用皂色的布。

另外,清代還有一種用牲口抬的轎子,是用兩根長杠子架在前後兩頭騾子的背上,中間部分置轎廂,人坐臥其中,可以應對較遠的路程,名叫“騾馱轎”。

當時的轎車都是木製的,普通百姓坐的車用柳木、榆木、槐木、樺木等普通木料製作,而皇室和貴族坐的則用楠木、紫檀、花梨等上好木料做成。

轎車成型後,再髹以油漆,一般是栗殼色、黑色,好木料用本色油漆,謂之“清油車”。載物的騾車叫“大車”或“敞車”,其車廂上不立棚,無車圍和其他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