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驛路交通方便,沿途衣食供給十分豐厚,既保證了明朝朝廷對烏斯藏地區詔書、旨令、文書的暢達,也便利了西藏對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明代在東南海疆也設立了對外經濟往來的驛所。明成祖時,在廣東設懷遠驛,福建設來遠驛,浙江設安遠驛,專門負責接待外國使臣和商人。
明代的法律大典《明會典》記載:
自京師達於四方設有驛傳,在京曰會同館,在外曰水馬驛並遞運所。
這條記載說明,明代的“會同館”,是當時設在首都北京的全國驛站的總樞紐。
會同館有兩種職能,一是起郵驛傳遞書信的作用;另一還同時起著國家級的高級招待所的作用,這裏可以供外國使節和王府公差及高級官員食宿。有時還由朝廷在這裏舉行國宴,招待來自鄰國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的進貢人員。
明代地方館驛,有些負責接待中外客人。東南各國客使必先在當地驛站暫住後,才轉乘官舟北上。北方驛路沿線,也建有不少華麗館舍,有一些規格很高,很講藝術,簡直是一處高級的園林景區。
張居正是明代萬曆年間的宰相,他曾經對郵驛進行改革。改革是從限製官員的馳驛特權入手的,提出了6條對官員的限製。
規定非公務任何官員不得侵擾郵驛;過往驛站的官員隻許按國家規定的級別供應食宿,不許越格提出奢侈的要求;除郵驛供應外,任何官員不許擅派普通民戶服役;朝廷官員凡非公務而是到離任或請事假等旅途費用,一律不得由驛站負擔,不得動用驛遞的交通工具等。
這些改革,大大降低了郵驛的經費開支,也就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據統計,經過整頓後,全國共省減郵驛經費1/3左右。
在明代的郵驛事務中,有一件新興事物是必需大書特書的,這就是民信局的興起。所謂“民信”,當然是指民間自發經營的通信組織。
我國民間經營的通信組織是從明代永樂年間興起的。那時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少大商人間需要一種業務上的聯絡,更重要的是貨物的集散和資金的彙兌,都需要有一種聯營的組織來承擔。這便是民信局得以產生的曆史背景。
民信組織以後在各地擴展開來,清代中期以後,民信局大大發展,達至最盛期。不僅遍及國內各大商埠,還把業務擴大到東南亞、澳大利亞、檀香山等華僑聚居地帶。
清朝建立後,郵驛製度經曆了重要改革,其最大的特點是“郵”和“驛”的合並。
在清代以前,雖說在某些文書上常常“郵驛”合稱,但實際上郵和驛是兩種職能不相同的組織機構。清朝朝廷將這兩種組織融為一體。
驛站從間接地為通信使者服務,而變成直接辦理通信事務的機構。這樣,實質上通信係統比先前簡化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據記載,清代通信的時限達至了曆史上最快的速度。以前,一晝夜最多跑200千米、250千米,清代的馬遞傳送公文,最快可達一晝夜三四百千米。康熙年間平定吳三桂三藩叛亂,從大西南到京師送軍事情報,路程達2500千米,快馬通信隻需9天即可到。
與此同時,康熙派施琅收複台灣,從福建報捷到京師,路程2400多千米,也是9天內消息便可遞到。
清朝朝廷在東北、北部、西北和西南邊疆地區,開辟了許多新的驛道,新設了若幹郵驛機構。
這些機構,隨地區而名稱不同,大部分稱“驛”,軍用稱“站”,新疆、甘肅地區稱為“塘”,北方蒙古地區稱為“台”,甘肅一部分地區又稱為“所”等。
清代東北地區的郵驛發展最快。
清代曆代帝王特別重視當地的郵驛建設。康熙帝曾說:“此乃創立驛站之地,關係重要。”他在位時,在黑龍江省共設驛站 20 個,雍正時又增設10 站。
黑龍江通往北京的直達驛道共有5條,各從齊齊哈爾、璦琿、珠克特依草地為起點,都長達1500千米左右。從齊齊哈爾直通京師的驛道,俗稱“大站路”,又稱“禦道”,是專門用作為皇帝進貢的道路,也是官府奉公馳驛專用的道路。
青海地區的郵驛在清代也有很大發展。至乾隆時,已建成5條主要驛道,全青海共有驛站24 個,遞運所3個,驛夫所夫共480 餘名,驛馬 592 匹。
清朝初期,為了平定準噶爾叛亂,康熙也加緊在蒙古地區建立驛道和驛站。在那裏先後建置了47 個驛站,分布在喜峰口、張家口、古北口、殺虎口外。
康熙、乾隆兩朝在新疆地區也設立了郵驛機構。開始,為了平定準噶爾戰爭中的軍糧運輸,康熙在從嘉峪關到哈密沿線設立了12 個驛台,以後陸續向西不斷推進。
至乾隆時,共有驛台125 處。此外尚有一部分郵驛機構稱為 “營塘”。從巴裏坤至烏魯木齊,烏魯木齊至阿克蘇,阿克蘇至烏什,從葉爾羌至和田,從精河至哈密,總計驛台和營塘達至285 個,由總管新疆的伊犁將軍總稽查。
清代在西藏的郵驛機構稱作“塘”,全藏共有近70 個。塘馬共為300 多匹。
清代在西南邊疆地區,大力發展郵驛事業。至乾隆時,貴州境內驛站達至23 個,主要為遞送朝廷公文及運輸軍糧。此後驛道不斷改進,客觀上也便利了商旅的交往。
曆史的發展是任何力量無法逆轉的。伴隨封建製度發展的舊式郵驛,自然也出現了許多無法彌補的弊端。古老的中國,舊式郵驛最終被新式郵政所取代。
[旁注]
明太祖朱元璋 (1328年~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廟號太祖。他推結束了前朝等級製度,努力恢複生產,整治貪官,其治理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明成祖朱棣 (1360年~1424年),朱元璋第四子。明代第三位皇帝,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原廟號太宗,後由明世宗改為成祖。一生文治武功赫赫。他統治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後世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明成祖也被後世稱為“永樂大帝”。
闡化王 明王朝對西藏帕木竹巴政權首領的封爵。當時封的藏族五王之一。1388年,明朝朝廷封紮巴堅參為“灌頂國師”,後加封為“灌頂國師闡化王”。曾受命與闡教王等共同修複元代藏族地區驛站,對西藏和內地交通、聯係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張居正 (1525年~1582年),又稱張江陵,諡號“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曾在明神宗朝期間,實行了一係列政治經濟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施琅 (1621年~1696年)。明末清初軍事家,封靖海侯,諡號“襄壯”,後追贈太子少傅。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先後率師駐守同安,海澄,廈門,參與清軍對鄭軍的進攻和招撫,1683年率軍渡海統一台灣。
伊犁將軍 全稱為總統伊犁等處將軍。駐伊犁惠遠城,位於現在的霍城東南。為清朝朝廷新疆地區最高官職,伊犁將軍統轄新疆南北兩路,包括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額爾齊斯河上遊,天山南北兩路,直至帕米爾等地的軍政事務。
[閱讀鏈接]
明太祖朱元璋在立國之初就規定:不是國家與軍事大事,一律不許濫用驛馬或動用驛站的郵遞設施。
但仍有人明知故犯,不把朝廷的法規放在眼裏。有一個曾經是開國功臣封為吉安侯爵的陸仲亨,從陝西返京,就不顧王法,擅乘驛傳。
朱元璋為此龍顏大怒,斥責陸仲亨說:“中原曆經戰患,人民剛剛過上安定生活,驛戶好不容易買上馬,生活還十分艱苦。都像你這樣所作所為,百姓即使賣兒賣女,也不能滿足奢望的啊!”
陸仲亨因此不再被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