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紡濫觴——上古時期1
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的上古時期。先秦時期一般指夏、商、周三代,中經春秋戰國時期,直至秦王朝的建立。這一時期,我國的紡織、印染技術均取得了較大進步,是我國古代紡織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先秦時期的印染與紡織工藝,是我國紡織業的濫觴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探討,逐步發現了用於印染和紡織的材料,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這些材料,掌握了印染工藝技術和染色工藝技術。對我國古代紡織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先秦印染原料與印染技術
我國古代用於給織物著色的材料概括起來有天然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兩大類。礦物顏料即是無機顏料,是無機物的一類,屬於無機性質的有色顏料。植物染料是指利用自然界之花、草、樹木、莖、葉、果實、種子、皮、根提取色素作為染料。
我國很早就利用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對紡織物進行染色,並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掌握了各類染料的製取和染色的工藝技術。
我國在服裝上著色的曆史就是從礦物顏料的利用開始的,其淵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而自此以後的各個時期,由於它們不斷地被人們所采用,終於發展成曆代以彩繪為特點的特殊衣著上色所需的原材料。
先秦時期礦物顏料的品種主要有赭石、朱砂、石黃、空青、鉛白等,分屬紅、黃、綠、藍色係。
赭石主要成分是呈暗紅色的三氧化二鐵,在自然界中分布較廣,是我國古代應用最早的一種紅色礦物顏料。
1963年,在發掘江蘇省邳縣四戶鎮大墩子4000多年前的文化遺址時,出土了4塊赭石,其上有明顯的研磨痕跡,說明當時我國已開始利用這種礦物顏料了。
至春秋戰國時,赭石由於色澤遜於其他紅色染料,逐漸被淘汰,但仍然被用來做監獄囚衣的專用顏料。後來“赭衣”成為囚犯的同義詞,即源於此。
朱砂又名丹砂,主要成分是紅色硫化汞,屬輝閃礦類,在湖南、湖北、貴州、雲南、四川等地都有出產,是古代重要的紅色礦物顏料。
我國利用朱砂的曆史很早,在青海樂都柳灣原始社會時期墓葬中曾發現大量朱砂,在北京琉璃河西周早期墓葬、寶雞茹家莊西周墓中,也都發現過有朱砂塗抹痕跡的織物殘片。
朱砂的色澤比赭石鮮豔,色牢度又好。在製作朱砂的過程中,會出現多種紅色,上層發黃,下層發暗,中間的朱紅色彩最好。
石黃分雌黃和雄黃,用於顏料的多為雄黃,化學成分為三硫化二砷,橙黃色,半透明,是天然的黃色染料。石黃是紅光黃,色相豐滿純正,色牢度好。陝西寶雞茹家莊出土的西周刺繡印痕上有石黃顏料的遺殘。
空青作為礦石是有名的孔雀石,作為顏料又名“石綠”,是含有結晶水的堿式碳酸銅,結構疏鬆,研磨容易,色澤翠綠,色光穩定,耐大氣作用性能好,是很重要的礦物質。
另一種堿式碳酸銅礦石是藍銅礦,呈藍色,又名“石青”、“大青”、“扁青”,可作為藍色礦物顏料。
鉛白又名“胡粉”、“粉錫”,成分為堿式碳酸鉛。 蜃灰也是傳統的白色塗料,可用於織物或其他器物的塗料。
植物染料和礦物顏料雖然都是設色的色料,但它們的作用卻是很不相同的。以礦物顏料著色是通過黏合劑使之黏附於織物的表麵,其本身雖具備特定的顏色,卻不能和染色相比,所著之色也經不住水洗,遇水即行脫落。
植物染料則不然,在染製時,其色素分子由於化學吸附作用,能與織物纖維親合,而改變纖維的色彩,雖經日曬水洗,均不脫落或很少脫落,故謂之曰“染料”,而不謂之“顏料”。
利用植物染料,是我國古代染色工藝的主流。自周以來的各個時期生產和消費的植物染料數量相當大,其采集、製備和使用方法,值得稱道之處也極多。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草染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從染草的品種、采集、草染染色工藝、媒染劑的使用,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製度。
古代使用過的植物染料種類很多,單是文獻記載的就有數十種,現在我們僅就幾種比較重要的常用染料談一談。
藍草一年生,草本,學名蓼藍。它莖葉含有靛甙,這種物質經水解發酵之後,能產生靛白,當靛白經日曬、空氣氧化後縮合成有染色功能的靛藍。在古代使用過的諸種植物染料中,它應用最早,使用最多。
我國利用藍草染色的曆史,據記載,我國夏代已經種植藍草了。至春秋戰國時期,采用發酵法還原藍靛,這就可以用預先製成的藍泥染出青色來。荀況的《荀子·勸學》篇有“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的說法。
藍靛製作方法是把藍草葉浸入水中發酵,藍甙水解溶出,即成吲哚酚,再在空氣中氧化沉澱縮合成靛藍泥,即可貯之待用。靛藍染布色澤濃豔,牢度好,一直流傳至今。
茜草,又名“茹藘”和“茅搜”,是我國古代長期使用的植物染料。戰國以前是野生植物。《詩經》記載:“茹藘在阪”、“縞衣茹藘”,前者是說它生長在山坡上,後者是說它的染色。
茜草是多年生攀緣草本植物,春秋兩季皆能收采。收采後曬幹儲藏,染色時可切成碎片,以熱水煮用。
茜草屬於媒染染料,所含色素的主要成分為茜素和紫素。如直接用以染製,隻能染得淺黃色的植物本色,而加入媒染劑則可染得多種紅色調。
出土文物證明,古代所用媒染劑大多是含有鋁離子較多的明礬。這是因為明礬水解後產生的氫氧化鋁和茜素反應,能生成色澤鮮豔、具有良好附著性的紅色沉澱。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深紅絹”和“長壽繡袍”的紅色底色,經化驗即是用茜素和媒染劑明礬多次浸染而成。
紫草在《爾雅》中稱為“茈草”。它屬於紫草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八九月莖葉枯萎時采掘,紫草根斷麵呈紫紅色,含紫色結晶物質乙酰紫草寧,可作為紫色染料。紫草寧和茜素相似,不加媒染劑,絲毛麻纖維均不著色,加椿木灰、明礬媒染,可染得紫紅色。
藎草莖葉中含黃色素,主要成分是藎草素,是黃酮類媒染染料,可直接染絲纖維,以銅鹽為媒染劑可得鮮豔的綠色。
除上述植物外,古代還以狼尾草、鼠尾草、五倍子等含有鞣質的植物作為染黑的主要材料。
我國的染色技術起源很早,《詩經》中有不少記述當時人們采集染料染色,以及描繪所染織物色彩美麗的詩篇。
《小雅·采綠》的譯文是:從早到晚去采藍,采得藍草不滿裳。從早到晚去采綠,采得綠草不滿掬。
《豳風·七月》的譯文是:
七月裏伯勞鳥兒叫得歡,八月裏績麻更要忙。染出的絲綢有黑也有黃,朱紅色兒更漂亮,給那闊少兒做衣裳。
《鄭風·出其東門》的譯文是:東門外的少女似白雲,白雲也不能勾動我的心,身著白綢衣和綠佩巾的姑娘呀,隻有你才使我鍾情。甕城外的少女像白茅花,白茅花再好我也不愛她。那身穿白綢衫和紅裙子的姑娘呀,隻有和你在一起我才快樂。
將采集的植物染料變為各種豔麗的色彩,《詩經》中描繪當時織物的顏色,真可謂五彩繽紛!
《詩經》和同時期其他文獻中出現眾多的色彩名稱,表明我國一直延續使用了2000多年的多次浸染、套染、媒染工藝是從這個時期迅速發展普及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