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紡濫觴——上古時期1(2 / 3)

多次浸染法是根據織物染色的深淺要求,將織物反複多次地浸泡在同一種染液中著色。常見的為靛藍的染色,每染一次色澤加深些。用茜草及紫草染色時,也是一樣,再染一次,色澤也變化一次。

套染法的工藝原理和多次浸染法基本相同,也是多次浸染織物。隻不過是多次浸入兩種以上不同的染液中,以獲得各種色彩的中間色。

如染紅之後再用藍色套染就會染成紫色,先以靛藍染色之後再用黃色染料套染,就會得出綠色;染了黃色以後再以紅色套染就會出現橙色。

《詩經》對當時染色情況描述,還說明我國遠在3000多年前已獲得染紅、黃、藍三色的植物染料,並能利用紅、黃、藍三原色套染出五光十色的色彩來。

《淮南子》記載:染者先青而後黑則可,先黑而後青則不可。另外當時的人們也已知道,青與黃可合為綠色,但以藤黃合靛青則為綠,即用不同的青色與黃色染料,合成的綠色也不相同。

媒染染色已成為先秦時期的植物染色中最為主要的內容。媒染法是借助某種媒介物質使染料中的色素附著在織物上。

這是因為媒染染料的分子結構與其他各種染料不同,不能直接使用,必須經媒染劑處理後,方能在織物上沉澱出不溶性的有色沉澱。

媒染染料的這一特殊性質,不僅適用於染各種纖維,而且在利用不同的媒染劑後,同一種染料還可染出不同顏色。

比如藍草中所含的藍甙水解溶出,即成引哚酚,在空氣中氧化縮合成靛藍。先秦時采用的是鮮葉發酵染色法,將藍草葉和織物糅在一起,藍草的葉子被揉碎,液汁就浸透織物;或者把布帛浸在藍草葉發酵後澄清的溶液裏,然後晾在空氣中,使引哚酚轉化為靛藍。

可見先秦時期藍草的染色工藝已經相當成熟,掌握了通過多次染色得到深色的工藝。

媒染染料較之其他染料的上色率、耐光性、耐酸堿性以及上色牢度要好得多,它的染色過程也比其他染法複雜。媒染劑如稍微使用不當,染出的色澤就會大大的偏離原定標準,而且難以改染。必須正確地使用,才能達到目的。

總之,先秦時期的印染原料和印染工藝,都是從染工們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知識,為我國古代印染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旁注]

新石器時代 始於距今8000年前的人類原始社會母係氏族的繁榮時期。以磨製的石斧、石锛、石鑿和石鏟,琢製的磨盤和打製的石錘、石片、石器為主要工具。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

孔雀石 是一種古老的玉料。我國古代稱孔雀石為“綠青”、“石綠”或“青琅玕”。孔雀石由於顏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點的綠色而獲得如此美麗的名字。孔雀石產於銅的硫化物礦床氧化帶,常與其他含銅礦物共生。

荀況 (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淮南子》 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劉向校定時名之“淮南”,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李尚、蘇飛、伍被、左吳、田由等八人,仿秦呂不韋著《呂氏春秋》,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這部書的思想內容接近於道家,同時夾雜著先秦各家的學說。

[閱讀鏈接]

我國的染色技術早在兩三千年前就已具備了很高的水平,並且已有了專門從事染色的染匠。

據古書記載,西周武王去世後,周公遂以塚宰的身份輔佐周成王,攝政7年以後,周成王年長,周公於是歸政周成王。

周公在攝政時,設置了許多國家機關來處理全國的政事,舊稱“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

在天官下設有一個叫“染人”的官職,專管染色生產;在地官下設有一個叫“掌染草”的官職,專管染料的征集和加工。

先秦時期主要紡織原料

世界各國紡織的發展,都是先從野生纖維的利用開始的,我國也是這樣。先秦時期用於紡織的纖維原料可分為植物纖維和動物纖維兩大類。

先秦時期最初采用的都是野生的動、植物纖維,後來人們經過長期實踐,開始種植植物、飼養動物,以此來獲取紡織纖維。

先秦時期的植物纖維和動物纖維主要為葛、 麻、毛、絲等。其中麻纖維中的苧麻是我國特有的,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被譽為“中國草”;蠶絲的發現與使用,是我國對世界文明作出的最傑出的貢獻。

葛是一種蔓生植物,又名葛藤,有塊根,有小葉三片,夏季開紫色蝴蝶花。多生長在丘陵地帶,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有分布,是我國古代最早采用的紡織原料之一。

早在舊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利用葛。經過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人們從最初食用葛根塊,到用其藤條捆紮東西,逐漸掌握了分離葛纖維並加以利用的方法。

1972年,在江蘇省草鞋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3塊織物殘片,據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分析,就是用葛纖維製成。由此可以推測至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已經利用葛纖維來生產織物。

我國古代文獻中關於葛的記載是很多的。《詩經》中涉及葛的種植和紡織的就有幾十處。《越絕書·越絕外傳記越地傳》中有吳越時期種葛的記載:

葛山者,勾踐罷吳,種葛,使越女織葛布,獻於吳王夫差。

明確記載了葛的人工種植。據記載,周代專門設立了“掌葛”的官吏,來掌管葛類纖維的種植和紡織。這些都說明最遲至周時,人們已經非常熟練地掌握了葛的使用技術。

古籍中說道:“刈取之,於是漫煮之,煮製已迄,乃緝績之,為編為絡。”意思是將葛藤割下以後放在熱水中煮爛,然後在流水中清洗幹淨,提取其纖維後成紗,用於織布。

麻纖維是先秦時期用來紡織的植物纖維中用的最多的。該時期主要的麻纖維是苧麻、大麻、檾麻。

苧麻是蕁麻科雌雄同株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歡生長在比較溫暖和雨量充沛的山坡、陰濕地等處,多分布在南方各地和黃河流域的中下遊地區,莖皮中含有百分之七八十的纖維量。

苧麻莖皮纖維潔白細長,柔而韌,具有較強的吸濕、放濕性,是我國古代特有的纖維,被稱之為“中國草”。河姆渡出土的一部分草繩就是用苧麻製成的,同時還有完整的苧麻葉出土。

1985年,錢山漾出土了一些苧麻織物殘片,表明我國四五千年前已經開始使用苧麻。

在《禹貢》、《周禮》、《詩經》、《禮記》、《左傳》、《戰國策》等有關先秦時期的古籍中,都有許多關於苧麻的記載。這些都表明,苧麻是我國先秦時期主要的紡織原料。

大麻又稱“火麻”、“疏麻”,是屬於桑科雌雄異株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雌株花序呈球狀或短穗狀,雄株花序呈複總狀,雄株麻莖細長,成熟較早,韌皮纖維質量好。大麻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其利用也是很早的。

河南省鄭州大河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大麻種籽,甘肅省東鄉林家公元前3000年左右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雌麻種籽,都證明當時可能已經開始人工種植大麻。

大麻的人工種植在先秦時期已經相當普遍,周代時還專門設立了“典臬”部門掌管大麻的生產。在《詩經·豳風·鴟鶚》中有“丘中有麻”的記載,可知當時麻的種植是縱橫成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