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紡濫觴——上古時期1(3 / 3)

《詩經》、《禹貢》、《周禮》等書中將大麻雌株稱為“苴”、“荸”,雄株稱為“臬”、“牡麻”,常用質量較差的雌株纖維織較粗的布,用質量較好的雄株纖維織較細的布。由此可知當時對大麻的雌雄異株現象、雌雄纖維的紡織性能都有了較深的認識。

檾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皮多纖維,也是先秦時期常用的紡織原料,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生產。檾麻纖維的紡織性能不佳,主要用來製作繩索或喪服。

上述各類麻纖維中,以苧麻的質量最好。苧麻纖維細長、堅韌、平滑、潔白有光澤,有良好的抗濕、耐腐、散熱性。在以後各個時期,都被不斷應用在紡織生產中。

先秦時期,除了葛、麻纖維外,還有其他一些植物纖維也常常被利用,如楮、薜等。楮又叫“毅”,是一種落葉喬木,楮皮纖維細而柔軟,堅韌有拉力,在周代廣泛種植。薜又叫“山麻”,周代可能用過,但還沒有確切的記載。

動物毛纖維,也是先秦時期重要的紡織原料之一。我國利用毛纖維紡織的曆史和利用各種植物纖維的曆史一樣悠久,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

由於毛纖維易腐爛,在地下難以長久保存,因此早期的毛紡實物出土不多,而且出土地點也都集中在比較幹燥的地方。

1957年,在青海柴達木盆地南端,發掘和收集了西周初期的毛織品,以平紋居多,有黃褐和紅黃兩色相間的條紋織品,也有未染色的素織品,織物表麵覆蓋著經紗,細密光滑,保暖防風。

同時出土的還有一塊毛織物,撚度小,經緯密小,質地鬆軟,保暖性好。

1979年,在新疆哈密一個商代墓葬裏,發現了一批毛織物和毛氈。在距今3800年的新疆羅布泊古墓溝和羅布泊北端鐵扳河墓葬中出土了山羊毛、駱駝毛、犛牛毛織品及毛氈帽。

這些出土實物表明,我國勞動人民早在距今4000年前就已經掌握了毛紡織技術,至商周時期毛紡織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

有關毛纖維的利用在先秦文獻中也有很多記述。《詩經·王風》中有“毳毛如莢,毳毛如瑙”的記載,說的是用染過顏色的獸毛織物做成衣服,就像碧綠的荻草和鮮紅的美玉一樣漂亮。

先秦時期選用的毛纖維種類比較多,凡是能夠得到的各種野獸和家畜的毛,都在選用之列。後來經過長期實踐,才選出羊毛等少數幾種毛纖維為主。

我國桑蠶絲綢生產的曆史非常悠久,但在商代以前沒有文字記載,隻是後世留下一些神話和傳說,有盤古、伏羲、女媧、神農、黃帝以及其妻嫘祖、蚩尤、舜等。

神話傳說不是信史,桑蠶絲綢起源的可靠證據還是來自對甲骨文上蠶桑文字的分析以及考古發現。

在河南省安陽殷墟出土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有許多“蠶”和“桑”的象形字。蠶和桑字主要出現在殷墟卜辭中祭祀蠶神,卜辭是祈禱農業和蠶桑業豐收的祭祀記錄,也是蠶桑業和人們休戚相關的證明。

從甲骨文中的“蠶”字和“桑”字可知,商代的蠶絲業發展已經很好了。

除了甲骨文上的桑蠶文字,還有許多先秦時期的桑蠶絲綢實物出土。

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半個經人工切開的繭,繭長1.36厘米,寬0.71厘米。經鑒定為蠶的繭。

1958年,浙江省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了一批4700年前的絲織品。它們是在我國南方長江流域發現最早、最完整的絲織品。

絲帛中有未炭化但呈黃褐色的綢片,長2.4厘米,寬一厘米,還有雖已炭化但仍有一定韌性的絲帶、絲繩等。

1977年,在浙江省餘姚羅江河姆渡發掘的距今6900年的新石器遺址中,出土了刻有蠶紋的象牙蠱。

1984年,在河南省滎陽青台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距今5500年的絲織物殘片,這是我國北方黃河流域迄今發現最早的絲織品實物。

從出土文物來看,我國先民早在6000多年前就對蠶的許多特點有了較深的認識,甚至可以加以利用,絲綢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蠶有桑蠶、柞蠶之分。桑蠶食桑樹葉,故名“桑蠶”;柞蠶食柞樹葉,故稱“柞蠶”。所謂蠶絲就是由蠶體內一對排絲腺分泌出來的膠狀凝固物。

主要有兩種:一為桑蠶絲;一為柞蠶絲。

桑蠶絲指桑蠶在化桶前結繭時吐的絲,大都呈白色,光澤良好,手感柔軟,供紡織絲綢用;柞蠶絲是指柞蠶吐的絲,原為褐色,繅成絲後呈淡黃色。柞蠶絲較桑蠶絲粗,不易漂染,常用於織柞蠶絲綢。

蠶絲以其強韌、纖細、光滑、柔軟、有光澤、耐酸等許多優點在眾多的紡織原料中獨樹一幟,享有盛譽。

先秦時期,蠶絲得到廣泛應用。作為重要的紡織原料,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文明的主要貢獻之一。

[旁注]

舊石器時代 人類以石器為主要勞動工具的早期泛稱舊石器時代。從距今260萬年延續至10000多年以前,相當於地質年代的整個更新世。舊石器時代是以使用打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

吳越 春秋吳國、越國故地的並稱,泛指現在的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東部一帶地區。吳越民係是古老的江東民係,共同締造這片地域。春秋時期吳越雖為兩個敵對的國家,但其實又是同民族,同文化,同語言的兄弟國家。

勾踐 (約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春秋末越國國君。在會稽被吳國打敗後,勾踐臥薪嚐膽,發憤圖強,終成強國。公元前473年滅吳。最後稱霸諸侯。

夫差 (?~公元前473年),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曾經大敗越國,攻破越都,使越屈服。此後,又在艾陵打敗齊國,在黃池大會諸侯,奪得霸主地位。勾踐不忘會稽之恥,國力逐漸恢複。趁夫差率精銳赴黃池之會、隻有太子與老弱留守之機,越軍乘虛而入,終滅吳國,夫差自刎。

馬家窯文化 1923年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5700多年的新石器時間晚期,有馬家窯、半山、馬廠等類型。主要分布於黃河上遊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

甲骨文 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係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我國商代後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閱讀鏈接]

《漢唐地理書鈔》、《搜神記》都記載了馬頭娘娘的傳說。

講的是蜀地一位姑娘的父親為人所掠,其妻念夫心切,許願說誰能馬上將丈夫找回,就將女兒許配給誰。

她家的馬聞言後脫韁而起,很快就將姑娘的父親找回家。後來馬見了姑娘就咆哮不止,男主人就將馬殺了,將馬皮曬於門外。

有一天,姑娘在外玩耍,忽然刮起一陣狂風,馬皮便卷了姑娘飛上天空。

10天後,那姑娘裹著馬皮,落在大樹上成蠶吐絲作繭,後人即稱蠶為“馬頭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