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紡濫觴——上古時期2(1 / 3)

印紡濫觴——上古時期2

先秦時期的紡織原料加工

先秦時期的紡織原料加工是我國紡織科技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的紡織生產經過夏、商、周時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

商周時期,各國大力發展紡織生產,紡織的社會性質已經顯現。從商代開始,一些紡織品就開始進入市場流通,並且開始向國外傳播,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後來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都起到了一定的鋪墊作用。

紡織是對紡織原料的加工,葛藤和大麻、苧麻的纖維,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紡織原料之一。先秦時期對於紡織原料的加工織造以及織物的分類和命名也很細致,如織做精細的葛布稱為“締”,粗糙的葛布稱為“紹”,絡之細者稱為“縐”。

人們最初使用葛,隻是揭取葛藤的韌皮直接加以利用,並不知道葛纖維之間含有膠質,故使用起來脆而易斷。後來發現倒伏在水中的葛藤纖維較為鬆散,使用起來柔軟又具有韌性。

以後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又逐漸掌握了用熱水浸煮葛藤提取纖維的方法。

用現在的科學角度看,這種浸煮葛藤的勞動,實際上就是在對葛纖維進行半脫膠。葛纖維比較短,如果完全脫膠,則纖維呈單纖維分散狀態,紡紗價值不高,采用煮的方法對其進行半脫膠,作用比較均勻,也易於控製脫膠的程度。

麻類植物枝莖表麵的韌皮是由纖維素、木質素、果膠質及其他一些雜質組成,如想較好地利用麻類植物紡織,就不僅需要取得它的韌皮層,而且必須去除其中的膠質和雜質,將其中的可紡纖維分離並提取出來。

這種分離和提取麻纖維的過程即現代紡織工藝中所說的“脫膠”。先秦時期提取麻纖維主要有直接剝取法和漚漬法。

直接剝取法即用手或石器剝落麻類植物枝莖的表皮,揭取出韌皮纖維,粗略整理,不脫膠,直接利用。這種方法在新石器時期曾廣泛使用。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部分繩頭,經顯微鏡觀察,發現所用麻纖維均呈片狀,沒有脫膠痕跡,說明就是這樣製取的。

漚漬法也叫“自然脫膠法”。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低窪潮濕處自然腐爛的麻纖維,比較容易剝取,而且纖維成束狀。以後人們便開始采用此種人工浸漬脫膠的方法。

對麻纖維進行脫膠的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如浙江省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苧麻纖維,在顯微鏡下觀察,就有明顯的脫膠痕跡。

有關漚漬脫膠法的記載,最早見於《詩經·陳風》記載:“東門之池,可以漚麻”、“東門之池,可以漚苧。”漚麻和漚苧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方法。

在日光照射下,流速緩慢的池水,溫度較高,水中微生物的數量可以迅速增加。它們在生長繁殖過程中,需吸收大量漚在水中麻植物的膠質,作為自己的營養物質,這在客觀上起了脫膠作用。

利用了微生物脫膠的方法,用現代科學角度看,其工藝原理是:

在向陽、不流動的水池中漚麻,因水溫相對較高,水中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加快;而且麻皮浸水膨脹以後,會溶解出碳水化合物,為水中微生物的繁殖提供氧分,加速了生物酶的分泌,有利於分解麻纖維上的果膠質和半纖維素,這就是微生物脫膠工藝技術。

《詩經》中還將苧、大麻的漚漬分開描述,可見當時已掌握了不同纖維的浸漬時間和脫膠方法。

至戰國以後,人們對漚漬季節、漚漬用水及漚漬時間,都作了許多科學總結。

先秦時期對毛纖維的加工,未見文獻記載。但從一些出土實物來看,該時期對毛纖維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加工工序。

青海諾木洪發現的毛織物染有黃、褐、灰黑和紅、藍等美麗的顏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出土的毛織物也有紅褐、綠、黑4種顏色。

這些織物的染色效果很好,經考古學家分析,是經過去土、洗毛等工序的,因為毛纖維需經過熱水洗毛去除油脂、染色,才能夠進行紡紗加撚。

《禹貢》中記載,夏禹時代地處西北和北方的兄弟民族用毛紡織品與中原地區的生活用品進行交換。至周代,中原一帶毛紡織生產比較盛行。

人們開始用天然染料將毛織品染出各種顏色,同時中原先進的染色技術也逐漸傳播到邊遠的地區。

關於獸皮的加工,我國古代很早就摸索出了一些製革技術。生獸皮未經熟化時皮板脆硬,不便製作衣服。原始的熟皮方法就是把大張牛羊皮在水中浸泡和用硝來熟化;而兔、狗、貓等小動物的皮板較薄,可用穀糠、玉米麵和酒等物熟化。

春秋戰國時期,皮革加工技術已有很大的提高。

《考工記》中記載了對皮革質量進行鑒定的方法,並說明了要得到色澤白、質地柔滑、各部分緩急均勻、縫製工整的皮革的加工處理方法。

先秦時期的紡織技術,從最初的用手搓、績、編結到發明紡織機具,逐步掌握了紡墜紡紗、紡車紡紗、織機織造以及繅絲、染色等工藝技術。

人們從蒙昧時代就掌握了搓合技術,從山西省大同許家窯發現了10萬多年前的光滑的石球。據考古學家分析,這些石球是遠古時代人們“投石索”用的,就是用繩子或皮條、藤蔓編結成附有長帶的網兜,把石球裝在網兜裏,然後借助慣性拋投出去,從而獵獲野獸。

由此推測當時的人們已經具備了搓繩的能力。

在新石器時代,人們發明了一種雖然簡單卻很實用的紡紗工具紡墜。紡墜是目前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紡紗工具。

紡墜的出現給紡織生產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和推動作用,它利用重力牽伸和旋轉力的科學原理,大大改進了紡紗的數量和質量,是我國紡織技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裏程碑。

至商周時期,絲綢業已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也有較高的織造技術,絲織手工業發展得很快,生產絲織物的地區也大為增加。

當時的繅絲技術,就是將蠶絲從蠶繭中舒解分離出來,從而形成長絲狀的束纖維。

從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可以看到許多有關繅絲的象形文字,出土的先秦紡織品中也有許多非常精美的絲織品殘片,先秦文獻中也有許多關於繅絲的記載,這些都說明我國的繅絲技術在商代已經比較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