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紡濫觴——上古時期2(2 / 3)

我國古代曆來重視絲綢業的生產,絲綢在先秦時期的經濟、政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西周時期,手工業生產是社會經濟中非常活躍的力量,也是推動經濟發展、創造社會財富的重要因素。此時的紡織生產,已是社會生產的主要形式之一,並且成為朝廷賦稅的主要來源之一,家庭手工業紡織生產已在社會經濟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

隨著絲織技術的提高和絲綢產量的大幅度增加,絲綢產品除了滿足貴族的日常需要外,還作為商品進入市場流通,使絲綢貿易日趨興盛。

從商代開始,一些紡織品就成為商品,尤其是絲織品常常被投入到交換的領域,甚至還起到貨幣的職能。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時期,社會經濟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發展,紡織生產當然也有極大的進步。

發展紡織業成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富國強民、發展經濟的重要國策,紡織業中的絲織生產也取得了很大發展。

在當時,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遊的農村裏普遍養蠶生產絲織物。其中以齊魯生產的絲織物比較精美,齊國女工的紡織技術極為著名,生產出來的絲織物行銷很廣。

後來的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稱之為“冠帶衣履天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齊國的服飾引領天下潮流。

[旁注]

河姆渡遺址 我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距浙江省寧波市區約20千米的餘姚市河姆渡鎮,麵積約40000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國展覽,深深地震撼著整個世界。

《禹貢》 《尚書》中的一篇。是戰國時魏國人士托名大禹之作。《禹貢》以地理為徑,分當時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區劃。此外對山脈、河流、土壤、田地、物產、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無不詳加論述。

夏禹 (?~公元前1978年),後世尊稱為“大禹”,也稱“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第一任君王。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曆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國土為九州。

紡墜 是最古老的紡紗工具,大約出現在新時石器時代。紡墜的工作原理是用一手轉動拈杆,另一手牽扯纖維續接。紡墜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原始社會的紡織生產,對後世紡紗工具的發展影響十分深遠。它作為一種簡便的紡紗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幾千年。

[閱讀鏈接]

據《周禮》記載,西周初期,朝廷對紡織手工業者設置專門機構和官吏進行管理,從紡、織至印染和服飾製造,都有專門機構和官吏管理,其分工比商代更細致。

西周設有“典婦功”,是管理絲綢生產的紡織官員,掌按照規定法式,把材料發給宮中婦女,從事紡織,並核定各人工作的成績優劣。還設有掌管王宮內縫紉之事上網“縫人”、負責鑒定絲的質量的典絲、掌染絲帛等事的染人等工匠,以及設有掌葛、掌染草等職。

先秦楚國的絲織和刺繡

我國傳統的絲織工藝,在世界上獨樹一幟,享有盛譽。楚國所出土的絲織品,則為我國上古絲織先進工藝的代表作。

楚國的絲織、刺繡產品,色澤鮮豔,製作精細。兩周時期,楚國向朝廷上貢,其中有彩色絲綢和用絲帶串著的珍珠,還要用竹筐包裝。

楚國頗具特色的絲織品,體現了先秦時期紡織技術的最高水平。

春秋時期,隨著絲織業的逐漸興旺發展,絲織品的用途和使用範圍日益擴大。貴族大都追求華麗的絲織服飾。

楚莊王所喜愛的馬身披文繡,即把刺繡的絲織品披到了馬的身上。楚共王時,曾以絲帶綴連甲片,稱之為“組甲”,用以武裝其伐吳的精銳部隊。楚國生產的絲織品不僅多為楚人所享用,還賣到晉國等地。

戰國時代,楚國的絲織業大盛,工藝精湛,所出土的絲織物居全國之冠。

1957年,長沙左家塘楚墓出土的絹、縐紗、錦等絲織品,保存較好,色彩絢麗。

尤其重要的是,1982年發掘的江陵馬山楚墓,出土絲織衣物38件,絲綢片452片,既多且精,品種齊全,色澤鮮豔,被譽為“絲綢寶庫”。

楚國的絲織品名目繁多,這在屈原和宋玉的辭賦作品中,以及楚墓的遣策上多有記載。就出土實物而言,主要有絹、綈、紗、羅、錦、絛等種類。其中絹的用量最大,用途最廣,衣衾、帽、繡底、帛書、帛畫多使用絹。

絹、綈、紗都屬於平紋絲織,雖然是一種較普通的工藝,但在勇於創新的楚人那裏,卻不乏獨到之處。曾侯乙墓出土的5塊絲麻交織物,經線為絲、麻兩種線相間,緯線全用絲線,開我國絲麻交織物的先河。

羅是一種絞經絲織物,馬山楚墓出土的羅為四經絞羅,經緯線均加強撚,網狀孔近似六邊形,結構複雜,質地輕薄如蟬翼,頗為珍貴。

錦和絛都屬於精巧的提花織物,是一種極為華麗的絲織物,最能反映絲織技藝水平。在出土的絲織品中,錦占有重要的地位。

楚錦為平紋重經提花結構。從經線的顏色來看,有二色錦和三色錦兩大類,對絲織技藝要求都很高。

二色錦,以兩根不同顏色的經線為一組,一根作為裏經,一根作為表經起花,兩線雖有時相互交換,但不能滿足某些圖案對色彩的更多的需要。

左家塘楚墓出土的褐地雙色方格紋錦、馬山楚墓出土的小菱形紋錦以及十字菱形紋錦均屬於二色錦,前兩個品種與後一個品種分別使用了掛經和兩色緯線顯花的新技術,用以補充某些圖案對色彩的更多的需要。

三色錦,以一根做裏經,兩根做表經起花,加上互相交換,能滿足一些圖案對色彩的較多需要。三色線的織品比較緊要、厚實,二色錦比三色錦稀疏、輕薄,兩類錦各有所用,不可偏廢。

絛是衣物裝飾性的窄帶織物,多為緯線提花,也有與織錦相同而經線提花的。左家塘楚墓出土的朱條暗花對鳳龍紋錦、馬山楚墓出土的彩條起花鳳鳥鳧幾何紋錦、舞人動物紋錦等構圖複雜,用工精致,都屬於錦絛等精巧花紋織物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