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而形成了湘繡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70多種針法和100多種顏色的繡線,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畫物象外形內質的特點。
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商業性作坊的專業化生產,加上唐宋期間文人藝人的結合,對刺繡工藝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刺繡技術和生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進入了我國傳統刺繡的巔峰時期。
明代湘繡工藝在用途方麵,廣泛流行於社會各階層,製作無所不有,與後來的清代,成為我國曆史上刺繡流行風氣最盛的時期。一般實用繡作,品質普遍提高,材料改進精良,技巧嫻熟洗練。
明代刺繡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品,其中的湘繡工藝在承襲宋繡優秀傳統的同時,能夠推陳出新,有新發明。
用線主要仍多數用平線,有時也用撚線,絲細如發,針腳平整,而所用色線種類之多,則非宋繡所能比擬。同時又使用中間色線,借色與補色,繡繪並用,力求逼真原稿,極盡巧妙精微的湘繡技術。
清代初中時期,國家繁榮,百姓生活安定,刺繡工藝得到了進一步地發展和提高,所繡物像變化較大,富於很高的寫實性和裝飾效果。
同時,由於清代刺繡用色和諧和喜用金針及墊繡技法,故使繡品紋飾具有題材廣泛、造型生動、形象傳神、獨具異彩、秀麗典雅、沉穩莊重的藝術效果。
折射出設計者及使用者的巧思和品味,體現了清代刺繡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和藝術價值。
清代湘繡吸取了蘇繡、粵繡、京繡等繡係的優點,發展成為刺繡藝苑的後起之秀。清代湘繡早期以繡製日用裝飾品為主,以後逐漸增加繪畫性題材的作品。
清代嘉慶年間,優秀繡工胡蓮仙的兒子吳漢臣,在長沙開設第一家自繡自銷的“吳彩霞繡坊”,作品精良,流傳各地,湘繡從而聞名全國。標誌著湘繡正式走向商品化的道路。
清光緒年間,寧鄉畫家楊世焯倡導湖南民間刺繡,長期深入繡坊,繪製繡稿,還創造了多種針法,提高了湘繡藝術水平。
至光緒末年,湖南的民間刺繡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刺繡工藝係統,成為一種具有獨立風格和濃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藝商品走進市場。這時,“湘繡”這樣一個專門稱謂才應運而生。此後,湘繡在技藝上不斷提高,並成為蜚聲中外的刺繡名品。
清代湘繡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繡花,劈絲細致,繡件絨麵花型具有真實感。常以中國畫為藍本,色彩豐富鮮豔,十分強調顏色的陰陽濃淡,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以特殊的鬅毛針繡出的獅、虎等動物,毛絲有力、威武雄健。
總之,湘繡作為我國四大名繡之一,吸取了我國傳統刺繡藝術的精華,在明清時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無愧於“遠觀氣勢宏偉,近看出神入化”的藝術效果。
[旁注]
衝積平原 是由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遊水流沒有上遊急速,從上遊侵蝕了大量泥沙到了下遊後因流速不再足以攜帶泥沙,結果這些泥沙便沉積在下遊。尤其當河流發生水浸時,泥沙在河的兩岸沉積,衝積平原便逐漸形成。
木雕 是雕塑的一種,是從木工中分離出來的一個工種,一般稱之為“民間工藝”。可分為立體圓雕、根雕、浮雕三大類。多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紫檀、紅木等。采用自然形態的樹根雕刻藝術品則為“樹根雕刻”。有的還塗色施彩用以保護木質和美化。
宋繡 北宋年代,宋繡與汴繡齊名。唐宋時代就有以宋繡為主的手工藝品。新中國成立後,傳統的刺繡工藝得到了迅速的恢複和發展。機繡和手繡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曾為天津口岸加工出口商品。產品遠銷美國、日本、意大利、法國等國家。
胡蓮仙 (1832年~1899年),。清代著名繡工。幼即習蘇繡,並通繪畫。為便於銷售繡品,移住長沙,邀約貧苦婦女,傳授技法,為湘繡建立基礎。其子漢臣、勳臣,在長沙開設吳彩霞繡坊。
楊世焯 (1842年~1938年),清末著名畫家,工藝美術家。他在湘繡藝術上的卓越貢獻在於,他以繪畫藝術之才,把我國繪畫的優秀傳統移植到刺繡上來,開創了民間繡藝與中國畫相結合的道路,使湘繡有了新鮮多樣的內容,藝術道路更為廣闊。
鬅毛針 湘繡針法之一。主要用於繡虎、獅的毛。為湘繡老藝人餘振輝所創。其方法是:使針成放射狀撐開,撐開的一頭用線較粗、較疏;另一頭較密,並把線藏起。繡成之後,具有生動的質感。
[閱讀鏈接]
清代末期藝術家楊世焯珍愛民間藝術。他中年後研究刺繡,積極扶持刺繡藝術的發展。他曾在他的家鄉廣收門徒,開館傳授繡藝,培養了大批的刺繡能手。
1898年,楊世焯帶領一批寧鄉繡工離開家鄉,先後在寧鄉縣城及善化縣榮灣市和長沙市貢院東街的楊氏試館開設繡莊,推銷繡品。
1904年,年已逾六旬的楊世焯在長沙市雞公坡五聖祠開設了“春紅簃湘繡莊”,專門繡製供士大夫階層欣賞的各種字畫屏聯,從來不製作小日用品和椅披堂彩之類的生活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