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時代——近世時期2(2 / 3)

孫權 (182年~252年),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平定山越,設置郡縣,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衛溫到達夷州,就是現在的台灣。

韓希孟 生活於明代萬曆、崇禎年間。出身湖南武陵書香門第,嘉靖進士顧名世次子顧振海的二兒媳顧壽潛妻。善畫花卉,工刺繡,多用朱繡名款,傳世作品較多,為世所珍,也稱“韓媛繡”。因其為顧壽潛之妻,而且顧家有露香園,故又稱其刺繡為露香園繡,簡稱“顧繡”。

德齡 (約1886年~1944年),漢軍正白旗人,德齡的祖先本漢人姓徐,入旗後稱名而不稱姓,自稱德齡公主或德齡郡主。因曾擔任慈禧的禦前女官並用英文寫作了這段經曆而聞名。

沈壽 (1874年~1921年),江蘇省蘇州人,從小隨父親識字讀書。十六七歲時成為蘇州有名的刺繡能手。其繡作享有國際聲譽。代表作品有《意大利皇後愛麗娜像》、《耶穌像》、《八仙上壽圖》、《雪宧繡譜》等。

[閱讀鏈接]

清代光緒年間,蘇州繡壇的沈雲芝,溶西畫肖神仿真的特點於刺繡之中,新創了“仿真繡”。曾在慈禧70歲壽辰時繡了佛像等8幅作品祝壽,慈禧倍加讚賞,書寫“壽”、“福”兩字賜之。從此沈雲芝改名“沈壽”。

沈壽的作品《意大利皇後愛麗娜像》,曾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意大利,轟動了意國朝野;《耶穌像》1915年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獲一等大獎,售價高達13000美元。

沈壽的“仿真繡”傳譽中外,開拓了蘇繡嶄新的一頁。

明清時期的湘繡

湘繡是以湖南省長沙為中心的帶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繡產品的總稱,是勤勞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曆史的發展過程中,精心創造的一種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間工藝。

明清時期,湘繡與蘇繡、粵繡、蜀繡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繡”。

明清時期,隨著湘繡商品經濟的發展,湘繡吸收了我國古老文化中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等諸種藝術精華,其技術和生產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達到了空前的繁榮。

湘繡的發源地是長沙。長沙自古為文化名城,也是中南地區重鎮。

它地處湘江尾閭,多姿而秀麗的湘江縱貫其間,西倚嶽麓山,東北則是濟陽河衝積平原,境內江湖密織,山嶽連綿,山川形勝,四通八達,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曆來為蘊秀滋華之地。

湘繡藝術起源於湖南民間刺繡,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從1958年長沙戰國楚墓中出土的繡品看,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湖南地方刺繡就已有一定的發展。

1972年又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40件刺繡衣物,說明遠在兩21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湖南地方刺繡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

從長沙戰國楚墓和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大量繡品中,可以窺見當時湖南地方刺繡技藝已經達到令人驚訝的高度。在此後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湖南刺繡藝術逐漸培養了質樸而優美的藝術風格。

湘繡作品是室內裝點的高貴飾品,是饋贈賓朋的高檔禮物,是個人收藏的高尚選擇,同時也是外貿工藝品。

湘繡品種分類,有按針法類別分類、按工藝分類、按產品形式分類幾種形式。

湘繡的針法類別有單麵繡和雙麵繡。單麵繡是隻呈現一張繡麵,繡工用精湛的針法,令人眼花繚亂的200多種顏色的絲線,再輔以稿工的漚血力作才繡出完美的繡片。

繡片經過平燙後,讓絲線的光澤和色彩融合到一起,工匠用畫框裝裱起來,正麵是用玻璃鑲好,背麵用防潮的且堅固的紙板卡好,以便存放或收藏。

雙麵繡即正反兩麵都是相同的繡麵,上麵絕對找不出半點瑕疵,哪怕是一個不起眼的線頭,這是“中國四大名繡”中絕無僅有的高超繡法。它不但繡工精湛,而且有些框架也絕對稱得上是一件木雕精品,它采用原木雕刻再上朱漆。充分展現湘繡的高雅與別致的韻味。

湘繡工藝中的極品和精品,用的絲線以及繡工都是高級別的,比普通的湘繡製品更加細致。繡製一幅精品耗時比較長,其中融入了繡工的很多體力與時間。

根據絲線繡的疏密程度、絲線顏色是否亮麗、緞麵是否光滑亮澤,可以看出繡品的等級,同一種圖案繡工不同,質量也就不同,價格也隨之而異。

湘繡按產品形式,主要品種有條屏、畫片、被麵、枕套、床罩、靠墊、桌布、手帕及各種繡衣。屏風分為小型屏風、掛屏和座屏。

湘繡以獨特的針法繡出繡虎、獅等動物毛絲根根剛健直豎,眼球有神,幾可亂真。其特點是色彩鮮豔,形象逼真,構圖章法謹,畫麵質感強。

湘繡的特點是絲細如發,被稱為“羊毛細繡”;在配色上善於運用深淺灰及黑白色,增強質感和立體感;結構上虛實結合,善於利用空白,突出主題;構圖嚴謹,色彩鮮明,各種針法富於表現力。

明清時期,隨著湘繡商品生產的發展,經過廣大刺繡藝人的辛勤創造和一些優秀畫家參與湘繡技藝的改革提高,把中國畫的許多優良傳統移植到繡品上,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各種藝術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