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時代——近世時期2(1 / 3)

錦繡時代——近世時期2

明清時期的蘇繡

蘇州刺繡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就是指狹義的蘇繡,而廣義的蘇繡是以蘇州為集散中心,遍及江蘇全境的一種著名手工藝品。明清時期,蘇繡與湘繡、粵繡、蜀繡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繡”。

明代的江蘇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與此同時,繪畫藝術方麵的發展也推動了蘇繡的發展。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品,幾乎全出於藝人之手。

蘇繡曆史悠久,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刺繡用於服飾。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繡《列國圖》。

《清秘藏》敘述蘇繡“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見在宋代蘇繡藝術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據有關史料記載,自宋代以後,蘇州刺繡之技十分興盛,工藝也日臻成熟。

蘇繡用於裝飾室內,饋贈親友,同時也是收藏精品和外貿工藝品。

蘇繡在分類上主要有:人物肖像類、山水風景類、動物類、各種花卉類、油畫靜物及其他分類。

蘇繡在品質上主要分為:精品刺繡,包括人物肖像及高檔風景刺繡;中檔刺繡,主要是以亂針繡為主的精品人物類和風景類;還有普通刺繡及低檔刺繡。

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鬱。蘇繡以其逼真的藝術效果名滿天下,其繡技具有“平、齊、和、光、順、勻”的特點。

“平”指繡麵平展;“齊”指圖案邊緣齊整;“細”指用針細巧,繡線精細;“密”指線條排列緊湊,不露針跡;“和”指設色適宜;“光”指光彩奪目,色澤鮮明;“順”指絲理圓轉自如;“勻”指線條精細均勻,疏密一致。

明代,蘇州的絲織業日趨發達,蘇州城東成為蘇州絲織業的中心。與此同時,刺繡也隨之興起,家家養蠶,戶戶刺繡。豪門貴族的小姐做女紅,以此消磨時光,陶冶性情。這時的蘇繡便已經形成獨特的風格。

這說明,經過2000多年曆史的發展,蘇繡的技藝至明代便進入了成熟時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精細雅致的蘇繡深得人們的喜愛。

明代洪武年間,朝廷複建織造局於蘇州天心橋東。永樂年間,始派京官來蘇州督造,設製造府,總管蘇繡宮貨的采辦。有設製造館,集中若幹機戶、繡工進行專業生產。

明代嘉靖年間上海“露香園顧繡”的出現,對蘇繡風格的形成起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顧繡代表人物韓希孟,是“露香園”主人顧名世的孫媳,她的藝術特點,在於利用繪畫為基礎,盡力發揮刺繡針法與調和色彩的表現能力,使繡品效果達到淋漓盡致、相得益彰。

明代蘇繡在吸取韓希孟的長處後,無論在原料、針法、繡工上,與當時的魯繡、東北的緝線繡、北京的灑線繡截然不同,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文雅、針法活潑多變、繡工精細的特有風格,稱譽全國。可以說,明代刺繡中最著名的是顧繡。

清代宮廷內室的簾、墊、罩、衣之類,無不用繡。

據清代貴族德齡郡主所寫的《回憶錄》說,慈禧太後用大量的刺繡品來裝飾和打扮自己。皇宮中專門有一處地方供刺繡宮女居住,形成一個規模很大的絲繡工場。宮女們從養蠶繅絲開始,到染線、設計繪作,一應俱全。

年齡大而有經驗的宮女才專門設計、繪畫,幾乎每天都能設計出一兩套,交繡作的宮女繡製。完成後就送到慈禧太後以備使用。數量之多,使太後來不及穿用。

民間更是豐富多彩,廣泛用於服飾、戲衣、被麵、枕袋帳幔、靠墊、鞋麵、香包、扇袋等方麵。這些蘇繡生活用品不僅針法多樣、繡工精細、配色秀雅,而且圖案花紋含有喜慶、長壽、吉祥之意,深受群眾喜愛。

蘇繡在清代已成為蘇州地區分布很廣的家庭手工業,從事鳳冠、霞帔、補子、官服、被麵、枕套、鞋麵、手帕、扇袋、掛件、荷包、帳幃、椅披、戲劇行頭等各種各樣繡品的製作。

為營銷繡品,各種繡莊應運而生,甚至出現了有關刺繡的專業坊巷,如“繡線巷”、“繡花弄”等,蘇州被稱為“繡市”。蘇州地區還出現了雙麵繡,標誌著蘇繡有了高度的藝術技巧。

在當時,皇室的日用繡品或藝術繡品,多出自蘇繡藝人之手。在民間,如蔡群秀、沈英、沈立、朱心柏、徐誌勤、錢蕙、林抒、趙慧君、沈關關、楊和、金采蘭、江繆貞、潘誌玉、張元芷、郭桐先等一大批蘇繡藝人脫穎而出,成為當時的著名繡家。

最傑出的則首推清末蘇繡藝術家沈壽,她吸收了西洋畫中的明暗原理,十分注重物象的逼真,首創了“仿真繡”,對蘇繡技藝的改進、發展、推廣、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我國刺繡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總之,明清兩代蘇繡工藝發達,承繼宋代優良基礎的刺繡,順應時代熱烈風氣,繼續蓬勃昌盛,而且更上層樓。

[旁注]

劉向 (約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還有《楚辭》、《別錄》、《列女傳》、《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