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時代——近世時期1(1 / 3)

錦繡時代——近世時期1

明清兩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世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印紡業有了長足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明代織染工藝從技術到工具都達到新的高度,清代絲織品雲錦、棉紡品紫花布和毛紡品氆氌馳名中外。

明清時期,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繡產地的不同,刺繡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而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繡”的蘇繡、湘繡、粵繡、蜀繡,以其本身所具有的鮮明的藝術特色,向世人顯示出我國刺繡工藝獨特魅力,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明代紡織印染工藝

明代的紡織業,無論是紡織工具還是紡織技術都達到新的高度,織物的品種較之元代更加豐富,湧現了許多色彩和圖案獨具特色的極具審美價值的產品。

明代的染織工藝,除了傳統的絲,麻,毛等染原料仍被廣泛應用外,棉花的生產和織造,在這時期已經取得了代替絲,麻的地位,成為人們服飾的主要染織品。

明代紡織品種極為豐富,包括絲、麻、毛、棉幾種,其中尤其以絲織工藝最高。

明代絲織品中的錦緞,一般來說紋樣單純明快,氣魄豪放,色彩飽滿,講究對比。江浙一帶出產的明錦,以緞地起花,質地較厚,圖案花頭大,造型飽滿茁壯,故名“大錦”;其色彩瑰麗多姿,對比強烈,尤多使用金線,輝煌燦爛猶如天空之雲霞,故又稱“雲錦”。

江浙出產的明錦是明朝宮廷的專用織品,多用於製作帳幔、鋪墊、服裝和裝裱等。其中,以織金緞和妝花緞最為名貴。

織金緞是從元代的“納失失”發展而來的。它的圖案設計花滿地少,花紋全用金線織就,充分利用金線材料達到顯金的效果。

妝花緞為明初新創,它將一般通梭織彩改成分段換色,以各色彩緯用“通經斷緯”的方法在緞地上妝花。它是明代織造工藝中最為複雜的品種,特點是用色多,可以無限製地配色,一件織物可以織出10種乃至二三十種顏色。

而圖案的主體花紋又往往是通過兩個層次或三個層次的顏色來表現,色彩的變化十分豐富,非常精美富麗,藝術性也最高。

明代蘇州產的錦緞是在唐代緯錦織造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一種緯三重起花的重緯織錦。它質地薄,花紋細,多仿宋錦圖案和宋代建築的彩繪圖案,用色古雅,故稱“宋式錦”。

主要圖案是在幾何紋骨架中添加各種團花或折枝小花,花頭較小,故又稱“小錦”。這種錦緞圖案古樸規整,色彩柔和文雅,常用於裝潢書畫,故又有“匣飾”之稱。

明代的在福州出現一種絲織品,名為“改機”。它將原先與蘇州相同的兩層錦改為4層經線、兩層緯線的平紋提花織物。

這種織物不僅質薄柔軟,色彩沉穩淡雅,而且兩麵花紋相同。它有妝花、織金、兩色、閃色等各種品種,多用來做衣服與書畫的裝潢。

絨是指表麵帶有毛絨的一類絲織物。明代已有織絨、妝花絨、緙絲絨、漳絨等品類。

其中妝花絨又名“漳緞”,原產於福建省漳州,它以貢緞的織物作地,多為杏黃、藍、紫色,而以妝花錦的圖案起絨,絨花則多為黑色、藍色。漳絨又名“天鵝絨”,明代大量生產,有暗花、五彩、金地等各種品種,常用來做炕毯和墊子。

明代緙絲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不僅大量采用金線和孔雀羽毛,而且出現了雙子母經緙絲法,可以隨織者的意圖安排畫麵的粗細疏密,也可以隨題材內容的不同而變換織法,使織物更加層次分明,疏密有致,而富於裝飾性。

緙絲的應用範圍也更加廣泛,除去傳統的畫軸、書法、冊頁、卷首、佛像、裱首之外,袍服、幛幔、椅披、桌圍、掛屏、坐墊、裝裱書畫等也無不采用,並出現了一些前所未見的巨幅製作。

如《瑤池集慶》圖高達2.6米,寬2.05米;《趙昌花卉》圖卷也長達2.44米,寬0.44米。

明錦紋樣豐富多彩。內容有4類:雲龍鳳鶴類、花鳥草介類、吉祥博古類、幾何文字紋類。

雲龍鳳鶴類比重大、變化多。雲紋有四合雲、如意形組合,七巧雲、魚形雲兼水波變化,還有樹形雲、花形雲等。

龍紋由牛頭貓耳、蝦目、獅鼻、驢口、蛇身、鷹爪、魚尾等構成,有雲龍、行龍、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鳳紋有雲鳳、翔鳳、丹鳳朝陽、鳳穿花枝等;鶴紋有雲鶴、團鶴、鬆鶴延年等。

花鳥草介類受繪畫影響。有“歲寒三友”鬆竹梅、梅蘭竹菊“四君子”、“富貴萬年”芙蓉、桂花萬年青、“盛世三多”佛手、仙桃、石榴、“宜男多子”萱草、石榴、“喜上眉梢”喜鵲登梅、“青鸞獻壽”鸞鳳銜桃、“靈知增祿”鹿銜靈芝、“福從天來”蝙蝠祥雲、“連年有餘”蓮花金魚、“金玉滿堂”金魚海棠等。

吉祥博古類以器物喻義,有“平升三級”瓶插三戟。

“八寶”是寶珠、方勝、玉磬、犀角、金錢、菱鏡、書本、艾葉;

“八仙”是扇、劍、葫蘆拐杖、道情筒拂塵、花籃、雲板、笛、荷花;

“八吉”是舍利壺、法輪、寶傘、蓮花、金魚法螺、天盤長。

多與儒、道、釋三教有關。

幾何文字紋類發展傳統,有萬字格、鎖子、回紋、龜背、盤絛、如意、樗蒲、八達暈等。

字有福、壽、祿、禧、萬、吉、雙喜,“五福捧壽”五幅壽字團花,“吉祥如意”篆書吉語等。

圖案組織有:

“團花”,有團龍、圖鶴、雲紋、牡丹、燈籠、魚紋、樗蒲等,圖案規範化;

“折枝”有鴛鴦戲水、瑞鵲銜花、幹枝梅、秋葵等。

取繪畫形式;“纏枝”,最為流行,連續波伏骨架間列花朵卷葉,早期花葉相稱協調,晚期葉小花大顯枝莖,承傳統發展。幾何形,規則而程式化。

明代的麻織工藝,在我國的東海地區有很大的發展。麻布的品類也比較多,有麻布,苧布,葛布,蕉布等。生產最著名的地區有江蘇省的太倉、鎮江,福建省的惠安,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新會等地。

此外,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還生產一種著名的“絨錦”。它是用麻做經,用絲做緯,織成無色絨。出產在貴州省等地。

明代毛織品較少,主要是地毯,多為白地藍色花紋,而已黑色為邊,毛散而短。明清時期以後,中原內地和邊疆生產的毛毯,除供達官貴人們享用外,也開始向歐洲出口。

明代的棉織工藝,在元代發展的基礎上,特別是黃道婆對棉織技術的傳播後廣泛發展的基礎上,有著迅速的提高,生產幾乎遍及全國。最著名的仍為江南一帶,其中特別是江蘇省產量很大,織地優美,成為全國棉織工藝的中心。

棉布的品種不斷增加,僅江蘇省一地所產的布就有龍墩、三棱、飛花、榮斑、紫花、眉織、番布、錦布、標布、扣布、稀布、雲布、絲布、漿紗布、衲布等多種。

其中,龍墩布輕薄細軟,經過改進的雲布精美如花絨,三梭布薄而軟,丁娘子布光如銀,都是很受歡迎的精美織品。

蘇州地方產的有藥斑、刮白、官機、縑絲、棋花、斜紋等品種。當地的織工,將不少絲織物的織造方法引入到了棉紡織中,使工藝更加精進。

明代染織品的用途,主要分為3種:一是作為冠服;二是製帛;三是誥赦。

明代設有顏料局,掌管顏料。由於配色、拚色工藝方法的進一步發展,顏料和染劑品種也較前有顯著的增加。

據宋應星《天工開物·彰施》記載,當時已能染製大紅、蓮紅、桃紅、銀紅、水紅、木紅、紫色、赫黃、金黃、茶褐、大紅官綠、豆綠、油綠、天青、葡萄青、蛋青、包頭青、毛青、翠藍、天藍、玄色、月白、草白、象牙、耦褐等四五十種顏色,色彩經久不變,鮮豔如新。不僅普遍流行單色澆花布,還能製作各色漿印花布。

當時用豬胰等進行脫膠練帛和精煉棉布的方法,使得織物外觀的色澤更加柔和明亮,手感柔軟。這是在印染工藝中首次運用的生物化學技術。

此外,邊陲地區的少數民族在紡織和印染技術方麵也有相當的發展。如西北少數民族的地毯、壁毯、回回錦、和田綢,西南少數民族的苗錦、侗錦、壯錦、土錦,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的蠟染等,均具有濃鬱的地方風味和鮮明的民族審美特點,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旁注]

通經斷緯 一般以生絲做經線,熟絲做緯線。緙絲之高貴,首先因其耗費工時巨大,以萬縷千絲成其工巧。其次,緙技易學難精,需要純熟的工藝技巧和相當的書畫藝術修養,許多緙絲書畫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

妝花 織錦中雲錦的品種之一。明代妝花織物的紋飾圖案多選取寓意吉祥如意的花卉、翎毛、魚蟲、走獸、祥雲、八仙、八寶等;色彩以紅、黃、藍、白、黑、綠、紫等為基本色,並用暈色法配色,色調濃豔鮮亮,絢麗而協調。

雙子母經緙絲法 即用一根緯線在兩根經線上纏繞,其特點是在織造時可以隨作者的意圖安排畫麵的粗細疏密,也可以隨題材內容的不同而變換織法,采用這種技法,能使緙絲製品更加層次分明,疏密均勻而富於裝飾性。

蕉布 用芭蕉纖維製成的布。蕉布在古代較為名貴,可以用來做袍服。不是尋常的棉布。

[閱讀鏈接]

《金瓶梅》以宋代徽宗當政時期為故事背景,實際上寫的是明代嘉靖年間發生在古大運河山東境內一帶的社會世情故事。書中最引人注意而饒有興趣的,是所寫到的各種各樣的絲、棉、絨織品,真令人眼花繚亂,難以計數。

例如:紡織品有鸚哥綠紵絲襯襖,玄色紵絲道衣,白鷳紵絲,青織金陵綾紵等;棉布有毛青布大袖衫,好三梭布,大布,白布裙,玄色焦布織金邊五彩蟒衣等。此外還有很多,可見當年國內紡織業之興盛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