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上添花——近古時期2
元代回族織金技術
元代回族織金技術,是我國乃至世界紡織技術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的回族織金錦納失失,是中亞,西亞波斯、阿拉伯等國家織金錦技術與我國織金錦技術高度融合的結晶,以其精美華貴,質價如金而顯示出典型的民族特色。
元代回族織品除了織金錦納失失外,還有其他可觀的技術成果,如撒搭剌欺、蘇夫等。它們也是元代的重要服飾,還有的居於世界一流水平。
元代回族紡織技術,是中華民族紡織技術文化與中亞、西亞波斯、阿拉伯等民族紡織技術文化長期交流、融合、發展的產物。
從其製造技術的曆史文化淵源來看,一方麵它是我國古代紡織技術工匠,對我國紡織技術的繼承和對阿拉伯、波斯紡織技術的吸收與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麵是波斯、阿拉伯的工匠,對阿拉伯、波斯紡織技術的繼承和對我國紡織技術的吸收與發展的結果。
元代回族紡織主要成就是織金錦納失失和撒達剌欺、蘇夫等。這些成就,在回族紡織曆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標誌著回族紡織技術的形成,為後來明清時期的回族紡織技術中國化奠定了基礎。
“納失失”也稱“納石失”、“納赤思”、“納失思”,是波斯文的音譯,是產於中亞、波斯、阿拉伯地區的一種金絲織物,元代也叫“金搭子”,現代學者一般稱“織金錦”、“繡金錦緞”、“織金錦緞”。
它主要是將金線或金箔和絲織在一起的新工藝產品。金箔織的叫“片金錦”,金線織的叫“撚金錦”,還有金粉染絲織的叫“軟金錦”。
片金錦是將長條金箔加在絲線中,和彩色棉線作為紋緯顯花,絲線作為地緯;撚金錦是以絲線為胎,外加金箔而成的金縷線作紋緯顯花,棉線作為地緯,織造工藝十分精巧,花紋圖案,線條流暢,絢麗奪目;軟金錦是用絲線染以金粉而成的金線織成。
這幾種金錦在織時,通常用金線、紋線、地緯3組緯線組成,稱地結類組織,也常有加特結經的情況,金線顯花處有變化平紋、變化斜紋。
用長條或片金箔加織在絲線中而成的錦,金光燦爛,風采奪目,十分高貴。用撚金線和絲線交織而成的錦,色澤雖淡,但堅固耐用,深受蒙古王公、貴族的歡迎。
因此,蒙古王公、貴族們在參加蒙古盛行的“質孫宴”時,都要穿皇帝賜給的用“納失失”做成的高貴衣服。
元代回族納失失的最主要的技術,是把中亞、西亞的特結經技術發揮到了極致。因而織成的納失失織金錦,既具有濃鬱的中亞風格,又滲入了我國傳統的圖案題材。
如在內蒙古達茂旗明水鄉出土的異文織錦,是一件極為罕見的平紋緯二重組織織物。圖案呈橫條狀,黃地紫色勾邊,主花紋處有隻有夾經,是第三緯沒有織入的平紋緯二重。
這件織金錦的圖案非常罕見,其主花帶是有直線和曲線連成的以圓形為主的幾何花紋,還是一種無法解釋的阿拉伯文的變體,不能確定。
元代納失失有兩大類。一是由波斯、阿拉伯織造的具有波斯、阿拉伯文化特色的納失失;二是由波斯、阿拉伯等西域織金工匠和我國織金工匠一起,在我國織造的中國式納失失。
中國式納失失將我國草原特色服飾文化與波斯、阿拉伯伊斯蘭特色文化精髓融合的中國式納失失,是元代最精美高貴的織金錦,體現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因而也成為元代皇帝給上層貴族、碩勳官員、侍衛樂工賜造服飾的特定質料。
元代以納失失製作的服飾種類較多,主要有朝服、祭服和質孫服。其中質孫服是皇帝特賜的專用服,最有特色,用量也最大。
元代質孫宴,既是元代回族織金錦織造技術和納失失服飾文化的體現,也是大元王朝宴饗之禮最高規格的體現,是元代皇親國戚、碩勳功臣富貴象征的映射。凡是無皇帝賜賞納失失服的人,是沒有資格參加質孫宴的。
元代規定:天子質孫冬服有11等,第一為納失失;質孫夏服有15等,第一為答納都納失失,第二為速不都納失失;百官質孫冬服9等,第一為大紅納失失;質孫夏服14等,第一為素納失失,第二為聚線寶裏納失失。
天子、官員在穿質孫服時,衣、帽、腰帶是配套的,同時衣、帽、腰帶上都裝飾有珠翠寶石。
因此,天子服冬服納失失時,戴金錦暖帽,穿夏服答納都納失失時,戴寶頂金鳳鈸笠冠,穿速不都納失失和其他納失失時,則戴珠子卷雲冠。這些穿戴,證明元代納失失服飾確實具有高超的工藝水平。
元代歡慶各種節日的宴會,每年舉行13次,因此每個怯薛在不同的節日,不同的時間,穿不同的納失失服.這些美麗的服飾,把宴會裝扮得燦爛莊嚴,富麗輝煌。
質孫宴上各方諸侯還要向皇帝進獻貴重之禮。入貢的裝飾富麗的白馬10餘萬匹,身披甚美錦衣,背負金藻美匣,內裝金銀、玉器,精美甲胄的大象5000餘頭。身披錦衣的無數駱駝,負載日用之需,列行於大汗之前,構成世界最美的奇觀。
由上可知,以元代回族織金錦納失失製成的服飾十分精美、高貴,是皇帝禦賜參加質孫宴的特定服裝。因此,它集中體現了元代織金錦織造技術與製服技術,在我國織金錦服飾文化發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
元代回族織金錦納失失,除製成精美高貴的質孫宴服飾外,還製成與之配套的精美高貴帽子、腰帶,有的還用來裝飾車馬和玉璽綬帶外,同時還製精美的錦帳。
比如成吉思汗行獵時,規模宏大,以納失失裝飾的織金錦帳,富麗堂皇,精美迷人,有上萬個,其中供官員朝會的織金大帳能容萬人。別兒哥、旭烈兀的金錦幕帳富麗無比,後無來者。脫脫、納海金錦美麗幕帳無數,儼若富強國王的營壘。
這些精美華麗的金帳,與藍天、白雲、草原、牛羊、人群、馬隊,組成天地間的最美麗的圖畫,也是天、地、人最優美的交響曲,由此也衍生出了聞名於世的“金帳汗國”。
元代回族織金錦納失失織造技術,首先是在我國唐、宋、金織金錦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我國織金錦發展史上史上最具獨特風格的燦爛篇章,也是我國大元盛世政治、經濟、文化的直接表現形式和中華悠久曆史文明直接孕育的結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