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上添花——近古時期1(1 / 3)

錦上添花——近古時期1

從五代十國至元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古時期。五代十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我國在紡織技術方麵進展不大。宋元時期的紡織業有了重大的發展,很多方麵已經達到我國乃至世界紡織業工藝的先進水平。

宋代紡織技術豐富多樣,印染及刺繡工藝都達到了新的高度。元代回族織金錦納失失,以及撒搭剌欺、蘇夫等,在我國乃至世界紡織技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以“烏泥涇被”為代表的元代棉紡技藝,將我國棉紡業推向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

宋代紡織技術水平

宋代的紡織技術在繼承前代尤其是漢唐紡織技術的基礎上繼續進步,無論是絲綢品種的織物組織與結構,或是絲綢服飾質料品種,都有了重大的發展,達到了高度發展的階段。

宋代紡織技術豐富多樣,紡織工具也很發達,現代織物組織學上所謂“三原組織”,即平紋、斜紋和緞紋至此均已具備。

並且將織金、起絨、挖花技術和緞紋組織結合起來,出現了大量的服飾質料新品種,這對現代紡織技術與絲綢服飾質料的進一步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麵,建立宋王朝,我國紡織工業進入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宋代是我國紡織技術發展的重要時期,紡織業已發展到全國的40多個州。宋代紡織品有棉織品和絲麻織品。絲織品中以羅居多,尤以花羅最有特色,此外還有綾、緞、印花及彩繪絲織品等。

宋代的棉織業得到迅速發展,已取代麻織品而成為大眾衣料。浙江省蘭溪南宋墓內曾出土一條完整的白色棉毯。棉毯兩麵拉毛,細密厚暖。毯長2.51米,寬1.15米,經鑒定由木棉紗織成。

棉毯是獨幅的,從而證明曆史上曾存在“廣幅布”和闊幅織機。

從生產形態上看,紡織業在宋代之重大進步,就是“機戶”的大批湧現。所謂機戶是指由家庭成員組成的、專以紡織為生的家庭作坊,屬小商品生產者範疇。如浙江省金華縣,城中居民以織作為生,而且都很富有。更多的機戶是在城郊以至鄉村地區。

《永樂大典》中有一段關於機戶的材料說:南宋孝宗年間有個叫陳泰的人,他原是撫州布商,每年年初,向崇安、樂安、金溪和吉州屬縣的織戶發放生產性貸款,作為其織布本錢。

到夏秋之間去這些地方討索麻布,以供販賣。由於生意越做越大,各地有曾小陸等作為代理人,為陳泰放錢斂布。僅樂安一地就織布數千匹,為建倉庫就花去陳泰500貫錢,有一定規模。

事實上,這種經營方式在淳熙之前就已持續相當時日了,並非偶發事件。

這就是說,布商陳泰的商業資本,通過給織戶發放帶有定金性質的生產性貸款而進入生產領域,而分散在城鎮鄉村的細小織戶的產品,則先由曾小陸等各地代理商集中起來,再由布商陳泰販賣到外地而成商品。這種生產形態,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寫照。

宋代絲麻織品出土實物,主要有湖南省衡陽縣北宋墓中出土的大量絲麻織物,還有福建省福州出土南宋黃升墓中的遺物等。

衡陽縣北宋墓中出土的共有大小衣物及服飾殘片200餘件,有袍、襖、衣、裙、鞋、帽、被子等,質地有綾、羅、絹、紗、麻等。

紋樣豐富,在花紗、花羅、花綾的紋樣裝飾上,有大、小兩種提花織物,小提花織物紋樣主要由回紋、菱形紋、鋸齒紋、連錢紋、幾何紋組成,花紋單位較小,還遺留著漢唐提花織物以細小規矩紋為圖案的裝飾風格。

大提花織物紋樣構圖複雜,生動流暢,多以動、植物為主題,用纏枝藤花、童子為陪襯,並點綴吉祥文字,與宋代建築、瓷器和銅鏡上的裝飾作風極為相似,在紗、羅衣襟殘片上,還發現圓扣和麻花形扣眼。

這豐富了對北宋時期裝飾工藝的認識,為研究北宋時期紡織技術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福州出土南宋黃升墓中的遺物多達480件,有長袍短衣、褲、裙子、鞋、襪、被衾等,還有大量的絲織品衣物。

集中反映了南宋紡織工業水平和優秀的傳統紡織技藝,有平紋組織的紗、縐紗、絹,平紋地起斜紋花的綺,絞經組織的花羅,異向斜紋或變化斜紋組織的花綾和六枚花緞等品種,以羅居多,近200件。絹和綾次之,紗和縐紗數量較少。

羅和綾多是提花,有牡丹、山茶、海棠、百合、月季、菊花、芙蓉等,而以牡丹、芙蓉和山茶花最多,往往以牡丹或芙蓉為主體,伴以其他花卉組成繁簇花卉圖案。

這種寫實題材的表現形式,富有生活氣息。絹和紗則為素織。該墓還首次出土了紋緯鬆竹梅提花緞。

宋代絲麻織品中的絲綢及織造技術,主要反映在紗、羅、綺、綾、緞、錦這幾個種類上,它們集中反映出宋代絲織業的發展及工藝水平。

紗是平紋素織、組織稀疏、方孔透亮的絲織物,具有纖細、方孔、輕盈等特點。

在宋代,南方及江浙地區上貢的紗有素紗、天淨紗、暗花紗、粟地紗、茸紗等名貴產品。當時有代表性的輕紗為江西省德安周氏墓出土的黃褐色素紗以及褐色素紗,此邊部加密是為了便於織造生產,也是為保持布麵的幅度,以利於裁剪成衣,其透孔率較高。

垮是從紗中分化出來的,也稱為“縐紗”,因此具有輕紗的特征,而且在織物表麵起皺紋。

縐紗一般都用於袍、衣的麵料,南宋的縐在服飾外觀上效果尤佳,能很明顯地看出縐紗韌性很好,質地細軟輕薄,富有彈性,足見其當時織造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羅是質地輕薄、絲縷纖細,經絲互相絞纏後呈椒孔的絲織物。換句話說,凡是應用絞紗組織的織物統稱為“羅”。

其實,早在殷商時期就有了利用簡單紗羅組織織製的絞紗織物,在唐代官府還專門設立了羅作。後來經過不同時期的發展,在宋代其織造技術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其羅更是風靡一時,新品種大量出現,深受宋人青睞。

羅一般分為素羅與花羅:素羅是指經絲起絞的素組織羅,經絲一般弱撚,緯絲無撚,根據其特點分為二經絞羅和四經絞羅兩種;花羅是羅地出各種花紋圖案的羅織物總稱,也叫“提花羅”,花羅有二經絞羅、三經絞羅和四經絞羅三種。

從大量出土的服飾來看,大部分是用絞紗做原料裁製的。如江西德安周氏墓有羅襟如意花紋紗衫,是一種亮地平紋紗,由於其經緯較稀疏,經線纖細,因此具有良好的透明和輕柔的特點,經浮所起花紋若隱若現,明暗相間,風格獨特。

此外,在宋墓中出現了大量帶有圖案花紋的羅,如纏枝牡丹、芍藥、山茶、薔薇羅等。這種花卉寫實題材,不僅生動活潑,而且裝飾花紋花回循環較大,更增添了服飾的裝飾藝術效果和給人以清新的美感。

這種花羅織造技術較一般提花織物複雜,需要一人坐在花樓上掌握提花工序,一人在下專司投梭、打緯,兩人協同操作,通絲數相應地增加。

由此可見,這種複雜的提花工藝在當時手工織機條件下顯得十分費時,也體現了宋代織造提花技術上的傑出成就。

兩宋最有名的羅當屬婺州和潤州的花羅以及常州織羅署出產的雲紋羅。此外,方幅紫羅是當時杭州土產之一,為市民婦女所歡迎,婦女出門時常常以方幅紫羅障蔽半身,俗稱“蓋頭”。

綺是平紋地起斜紋花的提花織物,最早流行於漢代,唐代時綺仍為絲綢服飾質料中之佳品,唐代織染署就有專業工場來生產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