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顯風格——中古時期2
隋代的染織工藝技術
全國的統一,疆土的開拓,交通的暢通,經濟的繁榮,中外文化的交流,市場的擴大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使隋代的染織工藝空前繁盛,織造技術和圖案紋樣均發生重大變化。
隋代隻有短短的20多年,但是在完成統一事業以後,曾出現了經濟文化發展的局麵,為後來唐代經濟文化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因而它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曆史階段。
隋文帝楊堅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麵,重新統一了全國,建立隋政權,定都長安。全國統一以後,社會秩序安定下來,南北的經濟、文化得到了交流。
隋朝朝廷繼續實行北魏以來的均田製,農民的負擔比以前有所減輕,在短短的20多年間,經過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農業生產和手工業都有新的發展。隨著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它對南北經濟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隋代農業經濟的發展,給染織工藝提供了原料等物質基礎,促進了染織工藝的提高。紡織業中以絲織業最為有名,絲織品的產量更有了空前的擴大,繅絲技術有很大改進,由原來簡單的繅絲框,發展成比較完善的手搖繅絲車。
隋代絲織工藝水平較高,絲織品生產遍及全國,官辦作坊成為高級織染品的主要生產部門。
隋文帝時,太府寺統左藏、左尚方、內尚方、右尚方、司染、右藏、黃藏、掌冶、甄官等署,掌握著許多重要手工業部門。
隋煬帝楊廣時,從太府寺分置少府監,由少府監統左尚、右尚、內尚、司尚、司染、鎧甲、弓弩、掌冶等署。後又廢鎧甲、弓弩兩署,並司織、司染為織染署。在一些地方州縣和礦產地區,也設有管理官府手工業作坊的機構。
隋代設有專門機構來管理染織生產,如隋煬帝時有少府監,下屬有司染署和司織署;以後,兩署又合並為染織署。隋代的染織多出於染織署,管理製造禦用染織品。
隋代絲織品主要產地為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四川等地,所產綾、絹、錦等都很精美。
比如:河南省安陽所產綾紋細布,都非常精良,是為貢品;四川省成都所產綾錦,也很著名;江蘇省蘇州等地的絲織業也很發達,繅絲、織錦、織絹者頗多;江西省南昌婦女勤於紡績,技術熟練,夜晚浣紗,早晨就能紡織成布,時人謂之“雞鳴布”。
當時還采用外來的波斯錦的織造技法,織出了質量很高的仿波斯錦。在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麻布的產量很大。
隨著手工業的發展,當時專門從事手工業的勞動者日益增多。隋煬帝時,朝廷曾在河北一地,招募“工藝戶”3000多家。
隋代的絲織遺物,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曾有出土:聯珠小花錦,大紅地黃色聯珠圈中飾8瓣小花圖案,這應是唐代最為盛行的聯珠紋錦圖案的濫觴;棋局錦,是紅白兩色相間的方格紋;彩條錦,是用菜綠和淡黃兩色織成的彩條紋。
這些錦的圖案明快大方,別具一種藝術風格。同時還出土綺多種,有聯珠紋套環團花綺,聯珠紋套環菱紋綺;另有一種回紋綺,色彩複雜,有紫、綠、大紅、茄紫等四種顏色,織成回紋圖案。
日本法隆寺曾保存了一些隋代的絲織品。其中著名的有《四天王狩獵文錦》,圖案以樹為中心,配飾4個騎馬的胡人做射獅狀。這種圖案具有波斯工藝的風格,反映了我國與西域文化交流的影響。
法隆寺還有《白地狩獵文錦》、《紅地雙龍文錦》、《紅地華文錦》、《鸞文錦》等。其中的蜀江錦是四川省成都所產的一種絲織品,它的特點是在幾何形的圖案組織中飾以聯珠文,這幅錦以緋色作為主調,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此外還有廣東錦,日本稱為“太子間道”,或稱“間道錦”。在紅地上織出不規則的波狀紋,看來似用染經的方法織造,這是當時我國南方的特產。
隋煬帝時,曾經在元宵燈會時將東都洛陽4000米長的禦道用錦帳作為戲場,命樂人舞伎身穿錦繡繒帛;又於冬日百花凋謝之季,命宮人用各色綾綺做成樹葉花朵,裝飾宮內光禿樹木;又在南巡揚州時,用無數彩錦作為風帆裝飾大型龍舟和馬鞍上的障泥。
障泥就是垂於馬腹兩側,用於遮擋塵土的東西。
唐朝詩人李商隱的《隋宮》曾這樣形容道:
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錦帆百幅風力滿,連天展盡金芙蓉。
這些詩句除了政治意義外,客觀地描述了隋代絲織品產量之大,製作之精。
在東起長安,經陝西、甘肅、新疆,越帕米爾,經中亞、西亞西到地中海東岸的“絲綢之路”上,發現了大量隋代精美的絲織品。
近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均有出土,其中有紅白兩色相間織成方格紋的《棋局錦》,大紅地黃色聯珠團花圖案的《聯珠小花錦》,用菜綠、淡黃兩色織成的《彩條錦》,還有《聯珠孔雀貴字紋錦》、《套環對鳥紋綺》等。這些絲織品簡潔質樸,別具一格。
由此證明,隋代隋代絲織品生產不僅遍及全國,更因較高的絲織工藝水平,成為外貿中的重要產品,遠銷域外。
[旁注]
隋文帝楊堅 (541年~604年)。隋朝開國皇帝,諡號“文皇帝”,廟號高祖,尊號“聖人可汗”。他建立隋王朝,社會各方麵都獲得發展,形成了輝煌的“開皇之治”,使我國成為盛世之國。隋文帝時期也是人類曆史上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
均田製 我國從北魏至唐代中期實行的計口授田的製度。始於北魏,北齊、北周、隋、初唐時均沿此製。唐代中葉後土地兼並加劇,均田製瓦解。“計口授田”是指朝廷根據所掌握的土地數量,授予每口人幾十畝桑田和露田。桑田可繼承,露田在年老或死亡後要收回。
隋煬帝楊廣 (569年~618年)。隋文帝楊堅、獨孤皇後的次子。隋代第二代皇帝,諡“煬皇帝”、“諡閔皇帝”、“世祖明皇帝”。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城,開創科舉製度等,是我國曆史上有一定影響的皇帝。
李商隱 (約812年或813年~858年),是晚唐時期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而且3個人都在家族裏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閱讀鏈接]
隋煬帝遷都洛陽後,為了使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豐富物資運往洛陽,於603年下令開鑿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長約1000千米的“永濟渠”;又於605年下令開鑿洛陽至江蘇清江約1000千米長的“通濟渠”;610年開鑿江蘇鎮江至浙江杭州長約400千米的“江南運河”;同時對邗溝進行了改造。
這樣,隋代開鑿全長大約2700千米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也為隋代染織工業的發展注入了無限生機。
唐代精美的絲織工藝
唐代是我國絲織手工業發展史上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在這個時期,絲綢生產各個部門的分工更加精細,花式品種更加豐富,絲綢產區更加擴大,織造技術也大為提高。
唐代絲織手工業技術高超,工藝成熟,名目繁多,品種豐富。尤其是絹、綾、羅、綺、錦的紡織工藝和圖案,反映了大唐盛世的手工業繁榮景象。
唐代紡織品有麻、棉、毛、絲幾種。麻織品種繁多,多是勞動人民的服用品,有葛布、孔雀布、楚布等多種。
棉織在嶺南一帶較為發展,有絲棉交織布、白疊布等。毛織產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及西北一帶,生產各式氈子,其中江南道宣州的紅線毯非常有名。在所有紡織品中,絲織品最為著名。
唐代絲織品名目繁多,品種豐富,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中有絹、綾、羅、綺、錦等。
絹是平織的,沒有花紋,用印染等方法進行裝飾。
綾是單色的斜紋織物,可以隨時改變斜紋的組織以產生花紋,這樣織造的方法稱“提花”。
羅是從漢代以來就流行的一種複雜織法,都是單色半透明的織物,以利用染色的方法進行紋樣裝飾。
錦是唐代高級絲織品之一,是在漢代發展起來的一種通經斷緯的織物,吐魯番曾出土織成錦條帶。唐代武則天時期,曾令製織成及刺繡佛像400幅,分送各寺院及鄰國,製作技術已相當成熟,為兩宋時期發達的“緙絲”產品打下了基礎。
綺的織造方法,是素地起兩三枚經斜紋提花。除本色外,有染成紅、黃、紫、綠等色。
錦是多色的多重織法,質地厚重。唐代以前的錦稱“經錦”,而唐錦的製作,由於技術革新,取得了緯錦的新創造,在三國時馬鈞改良織機的基礎上,突破了單純經線起花織法,而且還發展到經緯線互相配合起花的新技術。
這樣的織法不僅可以織出更為複雜的花紋及寬幅的織物,而且色彩極為華麗,形成唐錦華麗優美的時代風格。
唐代織錦中最華麗的一種是新出現的暈綱錦,它用各種色彩相間排列,構成絢麗繽紛的效果。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斯塔那出土的一件提花錦裙,用黃、白、綠、粉紅、茶褐五色經線織成,再於彩條地上用金黃色的細緯線織出蒂形小團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