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顯風格——中古時期2(2 / 3)

這是考古第一次發現的“錦上添花”錦,精美異常。在同地的墓葬中,又出土了一雙雲頭錦鞋和一雙錦襪。鞋裏襯內綠、藍、淺紅三色施暈繝,這是目前所知唐代最絢麗的一件暈繝錦。

唐代,四川仍是絲織品的重要產區,在漢代久負盛名的蜀錦,這一時期有不少珍品問世。

遺存至今的唐代絲織品,有早期出土的有《天藍地牡丹錦》、《沉香地瑞鹿團花綢》、《茶色地花樹對平綢》、《寶藍地小花瑞錦》、《銀紅地鳥含花錦》等多種。後來出土的有《獸頭紋錦》、《聯珠鹿紋錦》、《聯珠對鴨紋錦》、《聯珠豬頭紋錦》、《聯珠天馬騎士紋錦》、《聯珠吉字對鳥紋錦》、《棋紋錦及花鳥紋錦》、《瑞花遍地錦》、《龜背紋錦》、《花鳥紋錦》等多種。

大量唐代精美的絲織物的出土,反映了唐代織造工藝的高度水平和精湛技藝。

唐代的織錦有很多現在保存在日本正倉院的實物中。比如有一幅唐代《獅子舞錦》,一隻獅子在寶相花枝藤中曼舞,在每朵寶相花上麵,都站立著載歌載舞的人物,有的打著長鼓,有的彈著琵琶,有的吹著笙笛。花紋的單位足足有一米多長,整幅畫麵充滿著一片歡騰熱鬧的景象,氣魄真是宏偉極了!

日本正倉院還收藏有:用染花經絲織成的“廣東錦”;用很多小梭子根據花紋顏色的邊界,分塊盤織而成的“綴錦”;利用由深到淺的暈色牽成的彩條經絲,織成暈色花紋的“大繝錦”;利用彩色緯絲顯花,並分段變換緯絲彩色的“緯錦”;利用經絲顯露花紋的“經錦”等。

這些絲織品種的實物,在我國西北古絲路經過的地方也都發現過。

其中廣東錦就是現在流行的“印經織物”的前身。綴錦就是我國所說的“緙絲”,日本稱它為“綴錦”。用經絲牽成暈色彩條的辦法,在現在的紡織生產中也經常運用。

經絲顯花的經錦,是漢以來的傳統方法。用緯絲顯花,分段換色,要不斷換梭投緯,織製時比較費事,但緯絲可以比經絲織得更密致。用緯絲顯花,花紋就可以織得更加精細,色彩的變換也可以更加自由。

因此,緯絲顯花和分段變色的方法,在現代的絲織生產中仍然是主要的技藝。

根據目前考古發掘的實物資料證明,唐初就已經生產緯錦這種品種了。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著一件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瑞花幾何紋緯錦》,這件緯錦的花紋,也是初唐時期中原流行的典型式樣,它是用一組藍色的緯絲織出斜紋組織的地紋,另外用兩組緯絲織出花紋。

在織花紋的兩組緯絲中,有一組是白色的,專門用來織花紋的邊緣部分;還有一組是分段換梭變色的,用來織花心部分,在標本上看到換梭的顏色有大紅、湖綠兩色。

這件文物標本還保留著17.3厘米長的幅邊,從幅邊能清楚地看到緯絲回梭形成的圈扣,以及幅邊的組織規律。

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絲織品中,還有一件由兩組不同色的經線和兩組不同色的緯線互相交織成正反兩麵花紋相同的雙麵錦。

正反兩麵的區別僅僅是花紋的顏色和地紋的顏色互相轉換,即正麵花紋的顏色,在反麵恰恰就是地紋的顏色;而正麵地紋的顏色,在反麵恰恰就是花紋的顏色。

這種雙麵錦的織法,就是現代“雙層平紋變化組織”的織法,它的優點是正反兩麵都能使用,組織牢固,使用性能高。

唐代的薄紗也織得很好。當時的貴族婦女肩上都披著一條“披帛”,大都是用薄紗做成的。另外還有一種用印花薄紗縫製的衣裙,也是當時貴族婦女們很喜愛的服飾。

唐代印花絲綢的花色很多,印花加工的方法,除蠟染、夾板印花、木板壓印等方法外,還有用鏤花紙版刮色漿印花及畫花等多種方法。

唐代絲織品的圖案紋樣豐富多彩,風格獨特。其中以花鳥禽獸紋為主要的裝飾題材,鳥獸成雙,左右對稱,鳥語花香,花團錦簇,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春天氣息。

在花卉植物類圖案中,多紋有盛開的牡丹花、折枝花、寶相花、散點花和卷草紋,形象處理飽滿生動。

如吐魯番出土的花鳥紋錦,以盛開的牡丹花為中心,周圍有展翅飛翔的蜂蝶和練鵲,有迎花飛舞的鸚鵡,有寧靜的山嶽和飛蕩的祥雲,疏密有致,花鳥爭春。錦邊配上藍地花卉兩條連續的裝飾帶,色彩華麗,製作精美,代表了唐錦的工藝水平和裝飾特點。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天藍地牡丹錦》,主體紋樣是一個正麵形的8瓣牡丹花,周圍用8朵側麵的牡丹花圍繞而成。外麵一層又裝飾了一圈較大的牡丹花,花之間安排小折枝花,構成了極其富麗飽滿的大團花圖案。

這件作品,在鮮豔奪目的天藍地色上,花卉用深綠、淺綠、紅、粉紫、淺黃等顏色來交錯使用,用退暈手法來處理,使作品色彩華麗,主題突出,層次分明,生機盎然。

另一件茶色地《牡丹花對羊綢》,主題紋樣是迎著朝霞怒放的牡丹花,在陽光的照耀下,露水珠晶瑩閃光。美麗活潑的蝴蝶圍繞著牡丹翩翩起舞,兩隻左右對稱的小羊回首互望,一幅恬靜優美的畫麵,表現了春天鳥語花香、粉蝶飛舞的欣欣向榮的景象,這正是盛唐以來工藝裝飾的特點。

此外,《瑞鹿牡丹團花綢》也是優秀作品,都和當時花鳥畫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聯珠團窠紋也是唐錦圖案的一類。唐代這類圖案的發現較為普遍,成為唐錦的典型紋樣。以一圈聯珠組成團窠,中間安排鳥獸和花卉圖案。圖案內容有盤龍、鳳凰、麒麟、獅子、天馬、仙鶴、蓮花、忍冬和寶相花等。紋樣規整、連續、對稱,以四方連續的組織向四麵延續。4個團窠紋之間的空隙,裝飾忍冬紋。

據說聯珠紋來源於古代波斯,但從我國原始社會的彩陶紋樣,商代婦好墓出土的銅鏡背麵的邊飾紋樣及西晉的青瓷紋樣和隋代的織錦的聯珠紋上,均可見到它的形象。說明這種紋樣不僅是吸收了外來藝術形式而且繼承了民族傳統,兼收並蓄,別具風采。

唐代聯珠團窠紋織錦遺物,在吐魯番、甘肅省境內都有大量出土。代表作品有《聯珠對鴨紋錦》、《聯珠對天馬騎士紋錦》、《聯珠鹿紋錦》、《聯珠豬頭紋錦》、《聯珠戴勝鸞紋錦》等,尤其以鹿紋錦和豬頭、對鴨紋錦,紋樣別致,生動有趣。聯珠團窠紋是唐代流行的一種裝飾形式。

此外,唐錦紋樣還有幾何紋,其中有萬字、小散點花等。唐錦紋樣形象華美、活潑,給後世深遠影響。

[旁注]

江南道 唐代地方行政區名,道,在隋唐屬於監察區名稱。“安史之亂”後,地方割據興起,道成為事實上的地方行政機構,並伴隨各地節度使,成為藩鎮割據的開始。江南道轄境在長江之南,故名,為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省及江蘇、安徽、湖北省的長江以南、四川省東南部、貴州省東北部之地。

武則天 (624年~705年),唐代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並州文水人,我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諡號“則天大聖皇帝”、“則天皇後”、“則天順聖皇後”。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詩人,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曾經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製,後自立為皇帝。

暈繝錦 原是錦的一種紋樣構成形式,圖案結構是用規矩的方、圓、幾何紋和自然形組織起來,是滿地規矩花的一種最精製作。唐代已開始生產,稱為“大繝錦”、“暈繝錦”。宋代稱“八答暈”。元代稱“八搭暈”。後來成為這種紋錦的代稱。

印經織物 織物名。在經紗上預先印花,然後織入緯紗的一種織物。這種印花織物紋樣邊沿不光潔形成一種若隱若現的藝術效果。大都作衣料或裝飾用。

婦好墓 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境內,於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發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該墓5米多長,約4米寬,7米多深,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辭稱為“母辛宗”的享堂。據說享堂原是商王武丁為祭祀妻子婦好而修建的宗廟建築,尊其廟號為“辛”。

[閱讀鏈接]

唐代絲綢品有許多新異的圖案名目,還有不少特別精美的花式,是上層人物才能享受的精品。

唐太宗在位時,有一個叫竇師倫的人,在四川益州大行台任上,曾創製了不少絲綢花式,其中有對雉、鬥羊、翔鳳、遊麟等花樣,一直流行了幾百年。

因竇師倫受封為“陵陽公”,人們就把那些花樣稱為“陵陽公樣”。

陵陽公樣這是唐錦中最為精美的一部分。紋樣成雙成對,圖案新穎奇麗,別具一格。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唐代印染與刺繡工藝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利用礦物、植物染料對紡織物進行染色,並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掌握了各類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藝技術,生產出五彩繽紛的紡織品。

唐代的印染工藝相當發達,主要有夾纈、蠟纈、絞纈、凸版拓印技術和堿印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