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顯風格——中古時期2(3 / 3)

作為絲織品的加工,刺繡在唐代有了飛躍的發展。唐代的刺繡除了作為服飾用品,還用於繡作佛經或佛像,針法絕妙,效果甚佳,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宗教意識。

唐代的印染業相當發達,出現了一些新的印染工藝,比如凸版拓印工藝等。唐代印染工藝還包括夾纈、蠟纈和絞纈,其中的夾纈工藝起源並鼎盛於唐代,以至於成為了當時最普通的染色工藝。

我們知道,在染一件衣服之前,一定要把有油汙的地方清洗幹淨。在煮染的過程中,還要不斷攪動,防止一些地方打絞成結。

因為有油汙或紐絞成結的地方容易造成染色不均或染不成色,會使得衣服深一塊淺一塊,花花斑斑,十分難看。

然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卻通過總結這些染色失敗的教訓,使壞事變好事,創造出獨特的印花技術,這就是夾纈、蠟纈和絞纈,我們通常稱之為“古代三纈”。現在人們將三者通稱為“夾染、蠟染、紮染”。

夾纈即現代所說的夾染,是一種直接印花法。夾纈是用兩塊木版,雕鏤同樣的圖案花紋,夾帛而染,印染過後,解開木版,花紋相對,有左右勻整的效果,是比較流行的,最普通的一種印染方式。

日本正倉院迄今還保存著唐代自我國輸入的“花樹對鹿”、“花樹對鳥”夾纈屏風。

夾纈的工藝種類比較多,有直接印花、堿劑印花,還有防染印花,比較傳統的是鏤空花版,“盛唐”時期才采用了篩網印花,也就是篩羅印花。

鏤空花版的製作是在紙上鏤刻圖案,成花版,爾後將染料漏印到織物上的印染工藝。用鏤空紙花版印刷的花形,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線條不能首尾相連,留有缺口。

從1966年至1973年吐魯番出土的一批唐代印染織物的花紋觀察,紗織物花紋均為寬兩毫米的間歇線條組成,白地印花羅花紋花瓣葉脈的點線互不相連接,呈間歇狀,絹織物花紋均為圓點和雞冠形組成的團花,皆為互不相連接的洞孔。

這裏出土的茶褐地綠、白兩套色印花絹中,第一套白色圈點紋,這些小圓圈除一些因拖漿形成的圓點或圓圈外,凡印花清晰的,其圓圈均不閉合,即圈外有一線連接。這些都是鏤空紙花版所特有的現象。

特別是這些小圓圈的直徑不過3毫米,圈內圓點直徑僅一毫米左右,這絕不是用木版所能雕刻出來的。這種印花版,是用一種特別的紙版鏤刻成的。

吐魯番出土的唐代印染標本表明,至遲在“盛唐”以前,我國絲織印染工人就已經完成了以特別鏤空紙花版代替鏤空木花版的改革工藝。

蠟纈即現代所說的蠟染。它的製作方法和工藝過程是:把白布平貼在木板或桌麵上點蠟花。點蠟的方法,把蜂蠟放在陶瓷碗或金屬罐裏,用火盆裏的木炭灰或糠殼火使蠟融化,便可以用銅刀蘸蠟作畫。

作畫的第一步是確定位置。有的地區是照著紙剪的花樣確定大輪廓,然後畫出各種圖案花紋。

另外一些地區則不用花樣,隻用指甲在白布上勾畫出大輪廓,便可以得心應手地畫出各種美麗的圖案。

浸染的方法,是把畫好的蠟片放在藍靛染缸裏,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後取出晾幹,便得淺藍色。再放入浸泡數次,便得深藍色。

如果需要在同一織物上出現深淺兩色的圖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後,在淺藍色上再點繪蠟花浸染,染成以後即現出深淺兩種花紋。

當蠟片放進染缸浸染時,有些蠟跡因折疊而損裂,於是便產生天然的裂紋,一般稱為“冰紋”。有時也根據需要做出“冰紋”。這種“冰紋”往往會使蠟染圖案更加層次豐富,具有自然別致的風味。

蠟染方法在唐代的西南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廣泛流行。蠟染花布圖案生動別致,不僅受到我國人民的喜愛,而且遠銷國外,頗受歡迎。

日本正倉院藏有唐代《象紋蠟纈屏風》和《羊紋屏風》,紋樣十分精美。

絞纈即現代所說的紮染。常見的方法是先將待染的織物根據需要花紋,按一定規格用線縫紮成“十“字形、方格形、條紋等形狀,然後染色,染好後曬幹,把線結折去。由於染液不能滲透,形成色地白花,花紋的邊緣則產生暈染效果。

還有一種方法是將穀粒包紮在釘紮部分,然後入染,便產生更複雜的花紋變化。

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了唐代的“絞纈裙”,由絳紫、茄紫等色組成菱形網狀圖案,精巧美觀。

絞纈有100多種變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絞”,暈色豐富,變化自然,趣味無窮。更使人驚奇的是紮結每種花,即使有成千上萬朵,染出後卻不會有相同的出現。

這種獨特的藝術效果,是機械印染工藝難以達到的。絞纈產品特別適宜製作婦女的衣裙。

唐代還有凸版拓印技術。特別是在甘肅敦煌出土的唐代用凸版拓印的團窠對禽紋絹,這是自東漢以後隱沒了的凸版印花技術的再現。

此外,西漢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印花織物,是用兩塊凸版套印的灰地銀白加金雲紋紗。凸版拓印技術發展到唐代,有用凸版拓印的敦煌出土的團窠對禽紋絹,這是這種工藝的實物再現。

唐代堿印技術,是用堿為拔染劑在絲羅織品上印花。它是利用堿對織物的化學作用,經染後而產生不同色彩的花紋。

還有用鏤空紙板印成的大簇折枝兩色印花羅,是更精美的一種。吐魯番出土的蠟纈煙色地狩獵紋印花絹,其中騎士搭弓射獅,駿馬奔馳,犬兔相逐,周圍點綴飛鳥花卉,表現了一派生動緊張的狩獵場麵,技藝精湛。

唐代刺繡應用很廣,針法也有新的發展。刺繡一般用作服飾用品的裝飾,做工精巧,色彩華美,在唐代的文獻和詩文中都有所反映。

如李白詩“翡翠黃金縷,繡成歌舞衣”、白居易詩“紅樓富家女,金縷刺羅襦”等,都是對於刺繡的詠頌。

唐代刺繡的針法,除了運用戰國以來傳統的辮繡外,還采用了平繡、打點繡、紜襇繡等多種針法。

其中的紜襇繡又稱“退暈繡”,即現代所稱的“戧針繡”,可以表現出具有深淺變化的不同的色階,使描寫的對象色彩富麗堂皇,具有濃厚的裝飾效果。

唐代學者蘇鶚的《杜陽雜編》記載:唐同昌公主出嫁時,有神絲繡被,上繡3000鴛鴦,並間以雜花異草,其精巧華麗無比。唐玄宗時,為楊貴妃一人進行服飾刺繡的繡工就達700餘人。

唐代的刺繡除了作為服飾用品外,還用於繡做佛經和佛像,為宗教服務,用於繡做佛經或佛像。

《杜陽雜編》記載:805年,南海盧眉娘,在尺絹上繡佛經,繡出的字如粟粒般大小,點畫分明,細如毫發,堪稱一絕。

隨著刺繡範圍和題材的擴大,繡做佛經或佛像時又發展了很多新針法,有直針、纏針、齊針、套針、平金等新技術,大大豐富了刺繡的表現力。

在色彩的使用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在佛像臉部,能表現顏色暈染的效果。

敦煌發現的《釋迦說法圖》和日本的勸修寺的《釋迦說法圖》,都是用切針繡輪廓線,而以短套針繡肉體,表現暈染效果。

從釋迦說法的場景,今人可以感受到當時人們所憧憬的莊嚴淨土,也可以看出製作者對繡法有深厚的理解及熟練度。

[旁注]

拓印 印刷術語。是將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紙、墨拍印出來,以便保存和傳播的工藝方法。拓印方法也被用於印染,是印染工藝的一種。產生於西漢時期。

盛唐 指唐玄宗在位的開元、天寶年間,大致相當於8世紀上半葉。這時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開明,文化發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不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後盛唐成為尊頌唐王朝之詞。

暈染 是指繪畫的一種技法。傳自印度的凹凸法,到了西域為之一變,出現了一麵受光的暈染;到了敦煌又有所改進,並使之與民族傳統的暈染相融合,逐步地創造了既表現人物麵部色澤,又富有立體感的新的暈染法,至唐而達到極盛。

李白 (701年~762年)。唐代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白居易 (772年~846年)。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我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代表詩作有《長恨歌》、《琵琶行》等。

[閱讀鏈接]

蠟染是古老的藝術,又是年輕的藝術,現代的藝術,它概括簡練的造型,單純明朗的色彩,誇張變形的裝飾紋樣,適應了現代生活的需要,適合現代的審美要求。

蠟染圖案以寫實為基礎。藝術語言質樸、天真、粗獷而有力,特別是它的造型不受自然形象細節的約束,進行了大膽的變化和誇張,這種變化和誇張出自天真的想象,含有無窮的魅力。圖案紋樣十分豐富,有幾何形,也有自然形象,一般都來自生活或優美的傳說故事,具有濃鬱的民族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