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上添花——近古時期1(2 / 3)

至宋代,綺仍受歡迎,如出土絲織品中的“吉祥如意”花綺、穿枝雜花綺、菱紋菊花、香色折技梅紋綺、醬色鬆竹梅紋綺及球路印金羅襟寶紋綺衫等。

其總體特點為單色、素地、生織、煉染,使用一組經線和緯絲交織而成,質地鬆軟,光澤柔和,色調勻稱。

“米”字紋綺為宋代綺的代表品種之一,江蘇武省進宋墓及中“米”字紋,就是采用了由三上一下斜紋和五上一下斜紋組織顯花技術,用浮長不等斜紋組織組成的“米”字方格紋綺,質地紋樣非常清晰,對比強烈,地暗花明。

綾是斜紋地上起斜紋花的絲織物,其花紋看似冰淩的紋理。因此,在織物表麵呈現出疊山形的斜紋形態成為綾的主要特征。

綾是在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見綾的出現比綺要相對晚些。從史籍記載來看,綾在漢代才出現,經過了三國兩晉南北朝與隋的大發展,綾盛極一時。

至唐代,綾發展到了新的高峰,當時官服采用不同花紋和規格的綾來製作,以區別等級,致使唐代成為綾織物的全盛時期。

北宋時期也將綾作為官服之用。由於當時朝廷內部大量的需求以及饋贈遼、金、西夏等貴族的綾絹需要,各地設立專門織造作坊,大大推動了綾織物及技術的發展。

如宋墓出土大量的異向綾,采用地紋與花紋的變化組織結構,擺脫了一般綾織物單向左斜或右斜的規律,把左斜和右斜對稱地結合起來。

由於經向和緯向的浮長基本一致,配置比較得當,因此左右斜紋的紋路清晰可辨,質料手感良好,光澤柔潤,別具一種雅樸的風格。可見,織綾技術之精巧。

緞是在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用緞紋組織作地組織的絲織物,它是我國古代最為華麗和最細致的絲織物。南宋臨安的織鍛,有織金、閃褐、閑道等品種。

用緞織成的織品,一般比平紋組織、斜紋組織的織品顯得更為平滑而有光澤,其織物的立體感很強。特別是運用織緞技術將不同顏色的絲線作緯絲時,底色不會顯得混濁,使花紋更加清晰美觀。

如福州宋墓中的棕黃色地鬆竹梅紋緞夾衣,雖緯緞組織還不很規則,但在宋墓中是第一發現,也證明了緞組織織物的出現。

錦是以彩色的絲線用平紋或斜紋的多重組織的多彩織物。作為豪華貴重的絲帛,其用料上乘,做工繁多,因此在古代隻有貴人才穿得起。

錦也成為古代絲帛織造技術最高水平的代表。

據文獻記載,北宋時出現了40多種彩錦,至南宋時發展到百餘種,並且產生了在緞紋底子上再織花紋圖案的織錦緞,這就成為名副其實的“錦上添花”了。蘇州宋錦、南京雲錦及四川蜀錦等在當時中原地區都極負盛名。

宋錦是在宋代開始盛行的緯三重起花的重緯織錦,是唐代緯起花錦的發展,宋錦往往以用色典雅沉重見長。雲錦基本是重緯組織而又兼用唐以前的織成的織製方法,用色濃豔厚重,別具一格。

蜀錦提花準確,錦麵平整細密,色調淡雅柔和,獨具特色。

如出土的茂花閃色錦,經緯組織結構和織製方法都比較奇特,一組組先染色的金黃、黃綠、翠綠等經絲,顯出層次豐富的閃色效果。

總之,宋代紡織技術達到了高度發展的階段。織造技術的豐富。使得豐富多彩的棉麻織品與富麗堂皇的絲織品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為宋代服飾的多樣化發展提供了條件。

[旁注]

宋太祖趙匡胤 (927年~976年),別名香孩兒、趙九重。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涿州。軍事家,政治家。他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麵,建立宋朝,廟號太祖。他在位期間,以文治國,以武安邦,開創了我國的文治盛世,是推動曆史發展的傑出人物。

《永樂大典》 編撰於明永樂年間,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目錄60卷,正文22877卷,裝成11095冊,約3.7億字,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永樂大典》作為世界上著名的百科全書,顯示了古代漢族文化的光輝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曠世大典。

黃升 字叔暘,號玉林,又號花庵詞客,福建人。著有《散花庵詞》,編有《絕妙詞選》二十卷,分上下兩部份,上部為《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十卷;下部為《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十卷。附詞大小傳及評語,為宋人詞選之善本。後人統稱《花庵詞選》。

花樓 這裏指舊時織錦機上張曇花本的地方,也是拽花工操作的地方。因其隆起像樓,故名花樓。此外,花樓也指提花織機上用人力按花紋樣稿控製經線起落的部分。

織染署 官署名。唐承隋製,置織染署,屬少府監。掌織紝組綬、綾錦冠幘,並染錦羅絹布等。宋分置綾錦院與染院,金沿置織染署。元以後廢。

[閱讀鏈接]

宋代織造工藝技術在花紋圖案、組織結構等方麵都有所發展。據說,著名的壯錦也是起源於宋代。

宋代給官吏分7個等級發給“臣僚襖子錦”作為官服,分為翠毛、宜男、雲雁細錦、獅子、練鵲、寶照大花錦及寶熙中花錦7種。另外,還有倒仙、球路、柿紅龜背等。

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拉爾出土的一件北宋時代織製的靈鷲雙羊紋錦袍,袍上的靈鷲雙羊紋樣,組織排列帶有波斯圖案的風格,這也說明宋代東西文化交流的影響結果。

宋代彩印與刺繡工藝

經過了隋唐的發展,至宋代紡織品服飾質料印染技術達到了新的高度,有凸版印花彩繪和鏤空版印花彩繪,使顏料印花工藝更臻完善。與此同時,夾纈與蠟染工藝技術也有新的發展。

宋代是我國手工刺繡發達臻至高峰的時期,無論產品質量均屬空前,特別是在開創純審美的藝術繡方麵,更堪稱絕後。

宋代彩印方法之一就是凸版印花。它是在木模或鋼模的表麵刻出花紋,然後蘸取色漿蓋印到織物上的一種古老的印花方法。

模版采用木質的稱為木版模型印花。模版上呈陽紋的稱凸版印花,凸紋型版顏料印花。

在版麵凸起部分塗刷色漿,在已精練和平挺處理的平攤織物上,對準花位,經押印方式施壓於織物,就能印得型版所雕之紋樣。或將棉織物蒙於版麵,就其凸紋處砑光,然後在砑光處塗刷五彩色漿,可以印出各種色彩的印花織物。

這種印花彩繪工藝主要運用於鑲在服飾花邊條飾上的紋飾,大多采用多種花譜,印繪相結合組成各種花紋圖案。它代替了傳統手工描繪方法,大大提高了服飾質料生產效率。

已經出土的宋代織衣中,有幾件的襟邊和袖邊運用了凸版印花彩繪工藝技術。

如:球路印金羅襟雜寶紋綺衫,襟邊寬6厘米,上有凸版泥金直印的球路印金圖案;印金折技藥紋羅衫,襟邊寬6厘米,在其上有兩套金色花紋,其一為凸版泥金直印的雜寶花紋。

羅襟長安竹紋紗衫,襟邊寬4.8厘米,上有凸版泥金直印的圖案。這幾件服飾的襟邊以素色為主,袖緣有彩繪技術的應用。

宋代在服飾花邊常運用這一技術。如:在袍的對襟花邊裏,有印花彩繪百菊花邊、印花彩繪鸞鳳花邊;在單衣、夾衣的對襟花邊裏,有印花彩繪芙蓉人物花邊、印花彩繪山茶花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