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裙緣的花邊裏,有印花彩繪飛鶴彩雲花邊等。在單條花邊裏,有印花彩繪蝶戀瓔珞花邊、印花彩繪牡丹鳳凰花邊等。
鏤空版印花彩繪是在平整光潔的硬質木板或硬紙板上,鏤雕花紋,然後將花版置於坯料之上,於鏤空部分塗刷色漿,移去花版後呈現出所需花紋。印花所用的顏料,用黏合劑調配。
鏤空版印花彩繪方法有4種工藝,即植物染料印花、塗料印花、膠印描金印花和灑金印花。其中描金和印金是前所未有的印花工藝,前者是將鏤空版紋飾塗上色膠,在織物上印出花紋,配以描金勾邊,印花效果更佳.
後者則是將鏤空花版上塗上有色彩的膠粘劑印到織物上,待色膠未幹時在紋樣上灑以金粉,幹後抖去多餘金粉而成,它和凸版花紋相比,花紋線條較粗獷,色彩較濃,有較強的立體感。
宋代的緙絲以緙絲工藝家朱克柔的《蓮壙乳鴨圖》最為精美,是聞名中外的傳世珍品。
在江西省南宋周氏墓出土的服飾中,有6件服飾采用了該項印花彩繪工藝技術。其中印花折技花紋紗裙最具風格特點,其裙麵上印有較完整的花紋,分藍綠色、灰白色及淺淡灰白色三套色,並以鏤空版直接印成。
尤其是藍綠色印製效果最佳,色漿的滲透附著絕佳,呈現出兩麵印花的良好效果。
周氏墓還有出土的印花絹裙、印金羅襟折技花紋羅衫、樗蒲印金折技花紋綾裙、印花襟駝色羅衫、印花羅裙等。
此外,在福州南宋墓出土的大量鑲有絢麗奪目的花邊服飾類衣袍中,獅子戲彩球紋樣花邊是應用鏤空版印花與彩繪等工藝的印花製品。
它先用色漿和鏤空版印出主要紋樣作為輪廓,緊接著在輪廓中依次分別用顏料進行彩繪,使花邊的紋樣既有固定花位,又有接版循環,從而提高了印製效果,大大豐富了服飾花邊紋樣的設計風格。
宋代是手工刺繡發達臻至高峰的時期,特別是在開創純審美的畫繡方麵,更堪稱絕後。宋代刺繡工藝已不單單是繡在服飾上,而是從服飾上的花花草草發展至純欣賞性的刺繡畫、刺繡佛經、刺繡佛像等。
宋代設立文繡院,繡工約300人。
宋徽宗年間又設繡畫專科,使繡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繡工相繼輩出,使繪畫發展至最高境界,並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帶入手工刺繡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繡作。朝廷的提倡,使原有的手工刺繡工藝顯著提高。
宋代改良了工具和材料,使用精製鋼針和發細絲線,針法極細密,色彩運用淡雅素靜。針法在南宋已達十五六種之多。
宋代的刺繡還結合書畫藝術,以名人作品為題材,追求繪畫趣致和境界。為使作品達到書畫之傳神意境,繡前需先有計劃,繡時需度其形勢,趨於精巧。
現在保存的宋代刺繡作品,如《秋葵蛺蝶圖》、《倫敘圖》、《老子騎牛像》、《雄鷹圖》、《黃筌畫花鳥芙蓉、翠鳥圖》、《佛說圖袈裟》、《佛說圖袈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宋代刺繡藝術水準。
《秋葵蛺蝶圖》為扇形冊頁。畫麵主要以平針繡成,落在花瓣上的蝴蝶黑白相間,淡黃色的秋葵似在搖曳,均以錯針鋪繡。葉子用從中間向葉尖運針,在於其中勾出葉脈。色調柔和,將繪畫筆意表現得淋漓盡致。
《倫敘圖》以鳳凰、鴛鴦、鶺鴒、鶯、鶴飛翔棲息於日、水、芙蓉、竹、梧桐間,暗喻五倫典故。主要用戳紗繡繡成,色線深淺暈染出層次豐富的色調,具有強烈的紋質感和裝飾效果。
《老子騎牛像》為米色綾地彩繡。畫麵多用撚線短針交錯繡成。
老子五官用填充繡法,凸出繡麵,麵容具凹凸感;胡須用白色絲線接針繡成;衣紋則用彩線勾勒,轉折分明;牛鼻用打籽點針法;牛毛用細撚絲線表現出牛毛渦旋狀,十分逼真;牛尾用雙股粗線盤繡,更具質感。
《雄鷹圖》為藍色綾地彩線繡。全幅繡線劈絲極細,繡工精細,能得雄鷹之威猛神態。鷹爪皮膚的粗糙堅實表現,出神入化。鷹身羽毛繡工最精。
《黃筌畫花鳥芙蓉、翠鳥圖》以黃荃畫冊原尺寸大小繡製。翠鳥停立蘆草,芙蓉盛開。繡法以長短針。依花葉不同翻轉和色彩變化交替運針,達到十分逼真的效果。
《佛說圖袈裟》以絹為地,畫繡結合。江水蘆葦為筆繪,達摩為絲線繡製。達摩外衣用黃線繡,內衣用藍線繡。針法以齊針為主,針線細密。畫繡結合的技法對後世顧秀有很大影響。
《佛說圖袈裟》是一件屏風式袈裟,在黃色絹和素色羅合成地上繡成。此片繡件以淺綠色綾為邊,中繡月輪中玉兔和桂樹。
四周裝飾海水、雲朵、纏枝番蓮、花草等紋樣。月輪主體為滿繡,其他用平針繡的齊針、接針、盤切針,再加上鎖繡中的辮子股和打籽繡,繡線簡潔粗放,頗具樸拙之美。
[旁注]
砑光 也稱為“壓光”,是一種古老的造紙和染整傳統技藝,本意是指古代用卵形、元寶形或弧形的石塊碾壓或摩擦皮革、布帛、紙張等使其密實而光亮。現代也指用一種軋輥式砑光機碾壓、摩擦皮革、布料等,使其表麵密實光亮。
朱克柔 (1139年~1152年)。宋代緙絲工藝家。有《牡丹》、《山茶》、《蓮塘乳鴨圖》、《桃花畫眉》、《鶺鴒紅蓼》等作品流傳至今,既富有畫意,又具有深厚的裝飾趣味。當時緙絲的生產中心“北有定州,南有鬆江”,朱克柔是鬆江的傑出代表。
文繡院 官署名。宋屬少府監,1104年間置,掌編織刺繡,以供皇帝服禦及賓客祭祀之用。金少府監所屬有文繡署,掌繡造皇帝與妃嬪服飾及燭籠照道花卉。
宋徽宗 (1082年~1135年),宋朝第八位皇帝,諡號“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趙佶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書”。另外,他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據說象征“天下一人”。
老子 我國春秋時代思想家。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説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
黃荃 (?~965年),五代十國西蜀畫家。主要創作活動在後蜀時期。擅畫花、竹、翎毛、佛道、人物和山水,是一位技藝全麵的畫家,以畫品“富貴”流布後世。現存的真跡有《珍禽圖》。
達摩 (536年或528年~?),又稱“菩提達摩”,意譯為覺法。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我國禪宗的始祖,故我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達摩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與寶誌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曾於嵩山少林寺麵壁9年,傳衣缽於慧可。
[閱讀鏈接]
宋徽宗在位時將畫家的地位提到在我國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書畫院,即當時的宮廷畫院。以畫作為科舉升官的一種考試方法,每年以詩詞作為題目曾刺激出許多新的創意佳話。
如題目為“山中藏古寺”,許多人畫深山寺院飛簷,但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房屋,隻畫了一個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題為“踏花歸去馬蹄香”,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花卉,隻畫了一人騎馬,有蝴蝶飛繞馬蹄間,凡此等。
這些都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畫意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