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需求——服務性行業(3 / 3)

元雜劇《藍采和》裏就記載得更為詳細,班中一共有6人:正末是藍采和本人,正旦是藍采和妻子喜千金,俫兒是藍采和之子小采和,外旦是藍采和兒媳藍山景,淨角是藍采和的姑舅兄弟王把色,很有一個淨角是藍采和的兩姨兄弟李簿頭。在當時,家庭戲班已經是一種普遍的形式。

宋元家庭戲班形成的社會原因,是受到當時戶籍製度的製約:凡藝人都隸屬於樂籍,其身份為世襲,子孫後代都是藝人,不得改變。

元雜劇戲班的人數,比宋代有所增加,大約在12人以內為多,因為每場同時上場人數一般不超5人,而最基本的伴奏樂器隻是鼓、笛、拍板三類。而12個演員足以分別裝扮眾多劇中人物以及操縱各類樂器。

山西省運城市西裏莊元墓壁畫裏的戲班有11人,其中5人操縱樂器。山西省右玉縣寶寧寺水陸畫中一幅元代戲班圖也是11人。寶寧寺水陸畫還展現了當時的演出為雜劇和雜技表演交叉進行的情景。

圖中人物有的是戲曲藝人,有的則明顯為雜技演員,如扛鼎的侏儒、赤膊的大漢等。

元代戲班演出雜劇每次四場,在各場之間加雜技演出,這一點直至明代萬曆年間仍然沿襲。

從演出場地來看,戲班演出從來不固定待在一處,而是保持流動的方式,這一點自古而然。漢代經學大師鄭玄注《周禮·春官》所謂“散樂,野人為樂之善者”的“野人”,就是指的民間從事流動演出的藝人。

唐代出現具體的記載。宋代文人王讜《唐會要》中說,唐玄宗李隆基曾敕令禁斷散樂巡村的演藝人員,目的是規範戲劇演出這一行當。在他的努力下,唐代藝苑出現了繁榮景象。

宋詞人蘇軾為說明仕途艱辛,曾用奔波生活作比:“俯仰東西閱數州,老於歧路豈伶優。”

元人習稱雜劇藝人的流動演出衝州撞府,求衣覓食,可見流動性更強。元代南戲《宦門子弟錯立身》就描寫了一個雜劇班子從山東東平到河南洛陽活動的情況。

戲班流動的方式,旱路多靠肩挑驢馱車載,水路多靠船運。元南戲《宦門子弟錯立身》裏描寫戲班趕旱路情景是:“奈擔兒難擔生受,更驢兒不肯快走。”

戲班伴奏樂器常見的是大鼓、杖鼓、板鼓、篳篥、拍板、笛、琵琶、方響等,另外有一個用來調度指揮的杖子。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音量過小、不適用於農村神廟戲台和大庭廣眾演出的絲弦樂器就被去掉了。

戲班的裝扮也很有特點。塗麵化妝早在唐代已經見到,例如唐代歌舞戲《蘇中郎》的飾演者就塗成赤麵,五代時期後唐莊宗也曾自敷粉墨,與優人共同演出。北宋時期以後,化妝演出已經成為定製,當時習稱為“抹土搽灰”。

所謂“抹土搽灰”,土指黑色,灰指白色,白色搽滿臉,故稱“搽”,黑色抹幾道,故稱“抹”,是副淨、副末色的化妝特點。它標誌著我國戲曲的麵部化妝從此進入一個新階段。

在梨園界,唐明皇被尊為祖師。他不僅是個政治家,更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家。

他能夠演奏多種樂器,對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無一不通,無一不曉。他對藝術的普及,尤其是在人才的培養,以及和各地、各國的藝術交流方麵都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唐明皇在長安城的梨園成立了戲班子。梨園是當時宮廷訓練和管理樂舞雜戲的專門機構,其機構成員由唐明皇親自挑選,光優秀的樂師就有300多人,加上能歌善舞的幾百名宮女,組成了一個龐大的皇家歌舞團。他自己就為歌舞團打板鼓。

當時戲班子缺少一個唱三花臉的。唐明皇就自己扮演三花臉,而且演得滑稽可愛。後來人唱戲,化妝時三花臉不開臉其餘角色不能搶先開臉,如果要在三花臉開臉前開臉,必須用眉筆在牆上或紙上畫一筆。

唐明皇還對唐代的音樂製度多次進行重大改革,調整了原九部樂、十部樂為坐、立部伎,促進了音樂藝術的發展與提高。同時,他指令當時的翰林學士或有名的文人參與編撰節目,如賀知章、李白等人都曾為梨園編寫過節目。

梨園的設置,對唐代歌舞音樂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舊時戲劇界認為唐明皇對戲曲有開山之功,所以尊奉他為行業神和祖師爺。

[旁注]

耐得翁 姓趙,南宋時期人。曾寓遊南宋都城臨安,就是現在的浙江省杭州,根據耳聞目睹的材料,仿效《洛陽名園記》,寫成筆記體《都城紀勝》,又名《都城夢遊錄》。記載臨安的街坊、店鋪、學校、教坊、雜戲等。為研究臨安以及南宋社會和城市生活的重要文獻。

勾欄 是一些古代城市固定的娛樂場所,是宋元戲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場所,相當於現在的戲院。

雜劇 是在宋金時期諸宮調基礎上發展起來一種文學樣式,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結合起來的藝術形式。泛指歌舞以外諸如雜技等各色節目。包括有歌舞、音樂、調笑、雜技等。

樂籍 樂籍製度始於北魏終於清雍正元年,指將罪民、戰俘等群體的妻女及其後代入專門的賤民名冊,迫使之世代從樂,備受社會歧視和壓製,是謂樂籍。樂籍中人,廣泛參與了傳統社會中的大部分音樂活動,並承擔起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主脈。

南戲 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在我國南方最早興起的戲曲劇種,我國戲劇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戲為明清以來多種地方戲的繁榮,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在我國戲曲藝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歌舞戲 我國南北朝、隋、唐以來在前代歌舞、百戲藝術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有故事情節、有少數角色扮演,載歌載舞,或同時兼有伴唱和管弦樂器伴奏的一種雛形戲曲。歌舞戲的名稱最早見於唐杜佑《通典》,其劇目和內容的記載,見於唐代數種著作。

三花臉 俗稱醜角,是我國戲劇的一種程式化的角色行當,一般扮演插科打諢比較滑稽或貌不驚人的角色,由於傳說當年唐玄宗喜好演戲,下場演戲時就扮演醜角,而唐玄宗被尊為中國戲劇界的祖師爺,所以傳統劇團的團長都是醜角擔任。

賀知章 (659年~744年),唐代著名詩人。詩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製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著名的《詠柳》、《回鄉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

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就是現在的甘肅省秦安縣。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閱讀鏈接]

相傳,有一次唐明皇夢見了自己與10多個仙女乘雲而下,每個仙女手中都拿著樂器在半空裏演奏,真是仙府之音,人間難得。其中一位仙人將這首《神仙紫雲回》曲傳授給他。

唐明皇夢醒後,仍可感到夢中仙女齊奏的餘響猶在,於是拿起玉笛吹奏,盡得夢中所傳。

後來,唐明皇又得一夢,在夢中與一位道士遊覽月宮,再次遇到了仙女在廣陵大桂樹下演奏舞曲。夢醒後,唐明皇當即據以編律成音,並被後人廣為流傳。這就是著名的《霓裳羽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