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養之路——古代畜牧1
我國畜牧業的發明,從舊石器時期原始人類的狩獵開始,後經對所捕野獸的人工馴化,到先秦時期已出現了飼養家畜的牧場。從這時起,我國古代畜牧業不斷發展,最後具備了一定的規模。
在我國古代畜牧業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古人經過生產實踐,選育出了馬、牛、羊、豬等大型家畜及雞、鴨、鵝等小型家禽。
與此同時,古人還積累了飼養這些動物的豐富的選種、飼養、管理技術。這一套完整的家畜家禽馴化飼養技術,成為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遠古時期畜牧業的產生
畜牧業的起源是人類曆史上,可以稱之為革命的一件大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從考古發現看到,自舊石器時期的元謀人開始,及以後的藍田人、北京人,他們已經發明並使用了工具,用之於狩獵,這便是為畜牧的起源打基礎。
家畜的馴化和飼養產生於距今大約10000年左右。畜牧業的起源是有原因的,而舊石器時期的華夏大地,就是典型的具備了產生畜牧馴養的內因和外因條件的地區。
根據某一事物的產生應有內因和外因同時作用的一般規律,可以將畜牧業產生的原因,分解為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麵。其中的內因,分解為來自於人類方麵的內因和來自於動物方麵的內因。
來自於人類方麵的內因在於,人類狩獵能力和手段的增強,則是馴化動物的重要條件。在舊石器時期,人們的狩獵能力已經大幅度地提高了,具備了捕獲大多數草食和雜食野生動物的能力。
在距今兩三萬年前的高級類人猿生活時期,由於氣候等方麵的原因,不得不從森林走向平地,學會了製造工具,勞動,逐漸直立行走,成為今天的人類的祖先。當時的人類,由於生活的需要,便努力獲得更為有效的求生本能。
在陝西藍田,發現生活在距今近百萬年前的藍田人,已經能夠製造石器,不過其石器非常簡陋,有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狀器、手斧和石球等。
這些工具就有被用於狩獵的,鳥類、蛙類、蜥蜴、老鼠常常成為人類的食物,鹿、野豬、羚羊和野馬等,也不時成為狩獵的對象。
到了距今60萬年前山西芮城匼河遺址,除發現了砍砸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狀器外,還有小尖狀器和石球等。
在我國西南部的貴州,舊石器時期的早期遺址有黔西的觀音洞,在出土的3000多件的石製品中,多數為刮削器,也有少量的砍砸器和尖狀器,該遺址的早期較北京人時代為早。
到了距今天更近一些的周口店北京猿人時期,主要生活在洞穴之中,出土的工具有砍砸器、各式刮削器、小尖狀器和石錘、石鑽等,獵取大型野獸是北京人的經常性活動。
在其遺址中有李氏野豬、北京斑鹿、腫骨鹿、德氏水牛、梅氏犀、三門馬、狼、棕熊、黑熊、我國鬣狗等,當時北京猿人狩獵的工具主要是木矛,是由木棒加工而成的。
在北京猿人居住的岩洞中,上部、中部和下部的地層中,均發現了用火的遺跡,說明北京猿人已經學會了使用火了。
火的發明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大進步,意義重大。它不僅為人類的定居創造了條件,使狩獵的進一步發展成為可能,還可以借助於用火取暖,開拓生存空間,使人類進入較為寒冷地區生活。此外,用火熟食,對人類的智力發育也有積極作用。
到了舊石器時期的中期和晚期,人類狩獵技術又有了較大的進步,其主要表現是石球的使用和弓箭的發明。
石球最早見於陝西藍田人遺址中,學者們都傾向於是被用於狩獵活動。隨後的許家窯文化遺址、陝西梁山舊石器時期遺址、山西的丁村遺址中,都發現了大批量的石球。據研究,早期的狩獵民在使用石球時,常常直接用石球砸向動物。
弓箭的發明代表著人類的狩獵能力大提高,陝西的沙苑遺址、東北的紮賚諾爾遺址、山西的峙峪遺址都分別出土了石箭頭,其中峙峪遺址出土的石箭頭被核定為距今2.8萬年前。弓箭的發明和利用,可以遠距離地獵獲動物。
石球和弓箭的發明和運用,均可以遠距離地對動物實施攻擊,說明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了有效進行遠距離獵狩大型野生動物的能力。
既然人類能獵獲較大型凶猛的動物,當然就有能力捕獲一些性情比較溫順的動物或其年幼的個體,如草食動物的馬、牛、羊、驢,雜食動物的豬和狗等。
隨著狩獵能力的逐漸提高,獵到了野獸一時吃不完時,就拘係它們以待沒有食物時再食用。通過拘係的辦法進行貯藏,人類便在與大自然的生存鬥爭中邁開了一大步,大大加強了人類對動物特征和特性的了解。
遠古畜牧業的產生,除了來自人類自身的原因外,還有來自於動物方麵的內因。主要表現是野生動物作為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員,客觀地具備了與人類友好相處的條件。
在極其遙遠的舊石器時期,人類要想把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野生動物馴化為我所用的家畜,必須要借助於動物的天性。假如野獸堅決不予合作,或其獸性難以改變,人類也沒有什麼辦法。
能夠成為家畜和家禽的動物,必須具備被人類能控製的習性。肉食動物中的老虎、豹等,人類一直試圖馴化它,直到今天仍未獲成功。這類動物的天性難以改變,捕獲以後,隻能關在鐵籠中,人類不可能安全地與其直接接觸。
而有些動物通過人類稍微地實施馴化,可能就會變成家畜,如野豬、野馬和野羊等。這也是早期相互隔絕的不同地區,均不約而同地馴化了相同的野生動物的主要原因。
動物被人類馴化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動物與人類有著非常密切的生態關係。在一定的生態條件下,地球上的各種生物之間有一條食物生態鏈連接著。
食物生態鏈是指生物群落中各種動物和植物由於食物的關係所形成的一種聯係。在生物群體中,許多類似的食物鏈彼此交錯構成關係複雜的食物網絡,人類也被納入這種食物網絡中,與各種動物結下不解之緣。
現在人類飼養的家畜和家禽,都與人類有著一定的食物鏈關係。比如人遺棄的食物為豬、狗、雞等家畜所喜食,而豬、狗、雞的產品肉蛋等為人類所喜食。
這種因各自的偏好而構成的食物鏈關係,導致人類和動物相互追逐對方的足跡,始終保持著若即若離的狀態,為人類日後馴化動物提供了便利。
在人類和動物的漫長的交往過程中,當人類需要與動物建立良好關係的時候,往往是人類需要動物的時候。人類給動物予額外的保護,成為其供食者和保護者。
經過長期的人與動物的友好交往過程,動物便習慣人類所提供的相對舒適、現成的生活環境,而淡忘野外的相對惡劣的生活環境,久而久之,人與動物的這種新型關係便建立起來了。
一方麵,人是動物的保護者和部分食物提供者;另一方麵,動物是人類的活的食物庫,隨時都有可能被宰殺而作為食物,相互之間的依賴顯得缺一不可,動物進入人類生活世界之中便是必然的事情了。
到了新石器時期,我國傳統的“六畜”豬、狗、牛、羊、雞、馬已基本齊備。當時的家畜的體質形態基本與現代家畜相同。
[旁注]
舊石器時期 人類以石器為主要勞動工具的早期泛稱舊石器時期。從距今260萬年延續至10000多年以前。其時期的劃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期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舊石器時期的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分布廣泛。
類人猿 簡稱猿,猩猩科和長臂猿科動物的總稱,也叫猿類。是比猴子更進化,與人類更相似的物種。類人猿智力很高,在親緣上比其他靈長類動物更接近人類。因其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與人相似,親緣關係與人最為接近,故稱類人猿,為靈長目中的高等動物。
北京猿人 正式名稱為“中國猿人北京種”,在科學上常稱之為“北京直立人”。北京猿人遺址發現地,位於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北京猿人大約在70萬年前來到周口店,在這裏生活了近50萬年。到20萬年前,北京猿人才離此而去。
生物圈 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係統,也是最大的生命係統。
食物鏈 是各種生物通過一係列吃與被吃的關係,把這種生物與那種生物緊密地聯係起來,這種生物之間以食物營養關係彼此聯係起來的序列,在生態學上被稱為食物鏈。按照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可將食物鏈分為捕食食物鏈、腐食食物鏈即碎食食物鏈,還有寄生食物鏈。
[閱讀鏈接]
據傳說,5000多年前,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的伏羲氏做部落首領時,人們以狩獵為生。當時的氣候十分惡劣,人們捕不到野獸時就會挨餓。
於是,伏羲氏就想了一個辦法:天氣好時,多捕一些野獸,吃不完就養起來。後來經過挑選,固定了一些品種,也就是馬、牛、羊、豬、狗、雞“六畜”。
六畜除了供人們食用外,還有多種用途,比如馬能拉車,牛能耕田,羊能供皮裘,雞能報時,狗能看家等。它們既是人類的主要副食,又是人類的好朋友。
先秦畜牧業發展新階段
在原始社會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洞養圈養的野獸也越來越多,隨著歲月的流逝,部分野獸的性情開始漸漸溫順起來,進而馴化為家畜,這樣就開始了初期的畜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