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養之路——古代畜牧1(2 / 3)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先秦時期,我國已經出現了較大規模的畜牧場所,畜牧工具與畜牧技術也有了很大發展。為了養好家畜,當時在管理畜群、修棚蓋圈、減少家畜傷亡等方麵也有不少創造。

我國古代畜牧業的發展,到奴隸社會開始的夏代,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分工進一步明確,而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此時,我國畜牧業和家畜利用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夏代,由於青銅工具的使用,使農牧業有很大的發展,專職人員的放牧,飼養中圈養的發展,飼草的製備貯存,使畜群不斷增長。

商代的畜牧業也繼續發展,“六畜”已普遍飼養。在殷墟甲骨文中,有芻、牧、牢、廄、庠等反映畜養方式的文字,有反映馬、豬去勢的文字,也有一次祭祀用牛300頭、馬300匹以至千牛的卜辭。

這些文字,反映了殷商時期畜牧生產的發達。這一時期黃河流域有野象,有跡象表明,商代人曾經馴象。

夏商時期,定期配種和淘劣選優的配種製度使畜群的品質不斷提高。在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漢族農事曆書《夏小正》中,已有關於牲畜的配種、草場分配和公畜去勢的記載。去勢就是閹割,用於養殖業中以提高存活率和質量。

經過不斷地選育和改良,家畜的繁育技術日臻完善和進步,在此基礎上育成了無數的家畜家禽品種。其中不僅有伴隨我國曆史上偉人拚殺疆場的名駒名馬,還有無數造福芸芸眾生的珍禽良畜。

西周的畜牧業也很發達,約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穆天子傳》中,記述周穆王到西北地區遊曆,沿途部落貢獻的肉食動物馬、牛、羊,動輒以千百計,反映了當地畜牧業的發達。

《詩經》中也反映了西周畜牧業的情況。《詩經·君子於役》說:“雞棲於塒,羊牛下來。”意思是說,黃昏時分,雞已經在窩裏棲息了,羊牛已經走下山坡歸欄了。反映了農村中飼養畜禽的普遍。

《詩經·無羊》說:“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意思是說,誰說你沒有羊呢?你的羊一群就有300多頭。反映了貴族畜群的龐大。

當時地曠人稀,原野不能盡辟,農田一般分布在都邑的近郊,郊外則辟為牧場。《詩經·爾雅·釋地》:

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

意思是說,在城市或城鎮的周圍叫郊區,那裏是人們耕種的地方;郊的外圍叫牧,是放牧的地方;牧的外圍叫野,是野獸出沒的地方。由此可見,當時確實已經劃出了放牧牛羊和馬的各類牧場。

《周禮》中也記載了西周管理畜牧生產的專門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周畜牧業的發展。以養馬為主的官營畜牧業也在《周禮》中有集中的反映。

《周禮》中記載了一整套朝廷設置的畜牧業職官和有關製度。“牧人”、“校人”、“牧師”、“圉師”、“趣馬”、“巫馬”等,分別負責馬的放牧、繁育、飼養、調教、乘禦、保健等。如此細致而明確的專業分工,表明當時的畜牧業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

當時從事放牧的奴隸稱“圉人”、“牛牧”,奴隸頭目稱“牧正”,有的牧正後來成了奴隸主的仆從,到封建社會時代還有升到九卿爵位的。

根據《禮記》的記載,夏商周三代對駕車用的軍馬和祭祀的犧牲已講究毛色的選擇。為了養好家畜,當時在管理畜群、修棚蓋圈、減少家畜傷亡等方麵,確實有不少創造。

春秋戰國時期的畜牧業相當發達,牛馬主要作為農耕和交通的動力,家畜已成為民間重要的食物來源。如管仲在《孟子》中就說過:

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

意思是說,養5隻母雞,兩隻母豬,不耽誤喂養時機,老人就可以吃上肉了。

越國的範蠡曾對魯國商人猗頓說:“子欲速富,當畜五牸。”意思是說,要想富裕,就要經營雌性牛、馬、豬、羊、驢。說明畜養母馬、牛、羊、豬和驢,已成為當時致富快捷方式。

這一時期,華夏大地已經形成了農區、牧區和半農半牧區。西北和塞北是牧區,以草食獸馬牛羊為主;中原為農區,養畜業亦受重視。家畜成為了社會財富的代表。《管子》一書中還把畜牧生產發達與否作為判斷一個國家貧富的標誌。

總之,先秦時期的畜牧業已經有了飛速的發展,畜牧業在生產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較遠古時期大為進步和提高。

[旁注]

甲骨文 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主要指我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刻的文字。甲骨文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成體係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夏小正》 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科學文獻之一,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漢族農事曆書。記載一年12個月每月的物候、氣象、星象和有關重大政事。書中反映當時的農業生產的內容包括穀物、纖維植物、染料、園藝作物的種植,蠶桑,畜牧和采集、漁獵。

周穆王 姬姓,名滿,昭王之子,周朝第五位帝王。 他是我國古代曆史上最富於傳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稱“穆天子”。他東征西討,範圍之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有力地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關於他的傳說層出不窮,最著名的則是《穆天子傳》。

九卿 西周始設,天官塚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以及少師、少傅、少保,合為“九卿”。秦漢時期的中央朝廷九個主要的官職,通常也以此來表示整個朝廷。從魏晉起,九卿職任漸輕,位秩很高但沒有實際職務。

犧牲 古指祭祀或祭拜用品。色純者為“犧”,體全者為“牲”。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犧牲”一詞,後來被引申為為了正義的目的而舍棄自己的生命,即堅持信仰而不惜獻出生命。

管仲 (公元前725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潁上人,就是現在的安徽省潁上縣。春秋時代齊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諡“敬”。管仲經好友鮑叔牙薦為齊國丞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有“春秋第一相”之譽。

範蠡 (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又叫範少伯、陶朱公、鴟夷子皮。生於春秋時期的宛地,即今河南省南陽市。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和實業家。他不僅幫助勾踐滅吳,還經商成為巨富。可以說是忠以為國,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猗頓 戰國時魏國人。猗頓是其號。他在範蠡的建議下一畜牧業起家,積累了豐富的經商經驗。最後成為了我國戰國初年著名的大手工業者和商人。猗頓為山西地區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閱讀鏈接]

猗頓原是魯國一個窮困潦倒的年輕人,他聽說越王勾踐的謀臣範蠡在十幾年間就獲金巨萬,成為大富,自號“陶朱公”。猗頓羨慕不已,試著前去請教。

範蠡十分同情他,便告訴他飼養雌性牲畜,以便繁衍,日久遂可致富。

猗頓按照範蠡的指示,遷徙西河,開始畜牧牛羊。當時這一帶土壤潮濕,草原廣闊,水草豐美,是畜牧的理想場所。

由於猗頓辛勤經營,畜牧規模日漸擴大,10年之間,能以畜牧而富擬王公。並以此起家,成為了日後的大商人。

秦漢畜牧業的迅速發展

秦漢時期的畜牧業,在當時的社會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畜牧生產的經營管理體製逐漸完備,畜牧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充分體現了畜牧生產的重要性。

這一時期的畜牧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牧場及群牧規模大大增加,畜牧業經營組織具有時代特色。

同時,還製定了有關牲畜飼養、管理和使用的法律《廄律》,這是我國畜牧業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秦漢時期,由於社會經濟、政治等諸方麵的因素的積極影響,畜牧業得以迅速發展。

秦漢畜牧業之所以發展迅速,首先是因為,大力發展畜牧業,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客觀需要。秦漢時期牛耕進一步推廣以後,牛成為農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由於當時農業生產的需要,發展畜牧業勢在必行,以提供更多的耕牛。

其次,發展畜牧業又同鞏固邊防密切相關。秦漢時期,北方及西方遊牧民族侵擾嚴重,為保衛邊郡地區的社會生產和國家的統一,需要強大的騎兵,這就成為官營養馬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再次,為了保證畜牧業的發展,秦漢王朝製定了一係列方針、政策和具體措施,畜政管理,發展官營畜牧業,鼓勵和扶植私人畜牧業生產,積極實行保護牲畜的措施等。上述各項政策和措施,在秦漢畜牧業生產的發展中,都起過積極的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秦漢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為秦漢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保證。統一國家建立以後,社會環境較安定,邊郡畜牧業資源得以集中開發與合理利用。

在統一的環境下與少數民族的交往,使一些新畜種、新飼料品種及某些先進的畜牧業生產技術傳入中原,這些作用都不可忽視。

秦漢時期的畜牧業發展很迅速,其表現首先是生產地區十分廣泛。秦漢王朝十分重視對西部、北部邊郡地區的開發利用,廣建官營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