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魚為業——古代漁業2(1 / 3)

捕魚為業——古代漁業2

不斷改進的魚鉤和魚竿

魚鉤和魚竿是從事釣魚活動的專用工具。它是人類在長期的釣魚過程中逐漸發明的,並且隨著釣魚活動的發展而不斷地得以改進。因此,魚鉤和魚竿的製作突出地反映著古代釣魚技術的發展水平。

魚鉤是獲魚的直接工具,在竿、線、鉤、漂、墜、餌中,與餌一樣,發明得最早,改進得最多,最快。竿釣的發明,是因為魚有自衛能力,不肯近前,於是人們在釣魚實踐中發明了竿釣。

魚鉤在我國開始使用很早,從各地的考古挖掘來看,最早使用的是獸骨或禽骨劈磨而成的直鉤和微彎鉤,稱之為魚卡。其兩端呈尖狀,磨得鋒利,中間稍寬,並磨出係繩的溝槽,或鑽有穿釣線的小孔。

魚卡是8000多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產物,全國各地均有發現,僅遼寧大連長海縣的廣鹿島和大長山島的遺址中,一次就發現36枚;黑龍江新開流新石器時期遺址中也出土了7枚。江蘇連雲港出土了用蚌殼磨製的直鉤數十枚。

到了新石器晚期,即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出現了彎鉤,有倒刺和無倒刺兩種骨製。有獸骨截斷單獨磨成的,有用禽骨磨成的,禽骨堅韌鋒利。但磨成彎鉤很困難,於是揀細而堅利的磨成帶倒刺的鉤尖部分,然後綁在另一節作為鉤柄的骨頭上,成為綁製彎鉤。這些彎鉤原是用麻絲或曬幹的腸衣綁製而成魚鉤的。

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已會用手綁製打結,製造細膩的勞動工具,其智商已遠遠超出所有靈長目動物。

從直鉤到彎鉤是釣魚工具的一大進步,直鉤隻起到“卡”的作用,鉤橫卡在魚嘴裏,如果直接提上岸,多數會脫鉤。

有的卡的不是地方,或卡的角度不對,魚嘴一活動,頭一扭擺,鉤會從魚嘴裏脫出,魚逃之夭夭。而彎鉤就可避免這些缺點,隻要鉤尖鋒利,線、竿牢固,釣者又有一定的擒魚、遛魚、抓魚本領,一般是魚難以逃脫的。

直鉤到彎鉤是一大進步,從無倒刺彎鉤到有倒刺彎鉤又是一大進步,由於當時釣具粗放,在沒有發明魚竿之前,是用手拽棉、麻搓製的捕魚線,或動物腸子曬幹加工製成的魚繩,魚鉤的角度、鉤彎的角度、柄的長短,還是不夠科學實用。因此,彎鉤無倒刺的骨製鉤還是易跑魚。

在考古挖掘中,發現離現代年代越近的新石器時期,氏族社會晚期,所製作的魚鉤越精細而科學,有倒刺的魚鉤也越多。

鉤的形狀也逐步有講究,不僅有短柄,也有長柄,龍門的寬窄也有區別。鉤尖的彎度,鉤的形狀也不同,以適應釣取不同的魚類和運用於不同的水域。

倒刺鉤大大降低了脫鉤率,對於當時隻求將魚釣上來食用說,是生產上的一大進步。這也為後世製作各種型號的魚鉤奠定了基礎。

在有些墓葬中,還發現一些石鉤和玉鉤。雖然曆經幾千年,仍舊可看出其精心磨製的痕跡。這些鉤都較魚鉤大而重,鉤尖也鈍。原來這些鉤是沒有使用的痕跡。

有些人的墓葬中以金屬殉葬為主,也夾雜些這種石鉤和玉鉤,也是從未使用過的。有的酷愛釣魚,逐步使釣魚從純生產型上升到娛樂型,釣魚取樂。

製造這種石鉤、玉鉤就是為了欣賞,表示自己的愛好和身份。有些銅製鉤和鐵製鉤也做得十分精巧,也從未釣過魚,其作用也是欣賞娛樂。

骨魚鉤的出現,是釣魚曆史上的偉大創舉,而金屬魚鉤的問世,表明我國古代釣魚活動已經由手工磨製進入由金屬冶煉的新時代,這不僅是釣魚事業的一大進步,更說明這個活動已大步跨入文明時代。而最典型的就是,青銅的使用在釣魚活動中體現出來。

是誰最早製作銅鉤已無史可考,但河南偃師二裏頭出土的銅魚鉤據鑒定已有3500年。

戰國時期出土的青銅魚鉤品種多,鉤柄彎弧流暢,倒刺製作的角度適中,長短合意,其中有不少鉤足可以和後來機械製作的魚鉤媲美。

安徽貴池出土的戰國青銅鉤,有長柄、有短柄、有粗絲、有細絲,其形狀和後來的龜形鉤、丸形鉤相仿。

香港發現的戰國青銅鉤做工精細,前鉤彎為銳角,後鉤彎為鈍角,和後來的鶴嘴形鉤、方頭鉤相仿佛。

江蘇句容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魚鉤造型優美,鉤身平滑,和今天的袖形鉤不相上下。

無獨有偶,湖北江陵南桓水門戰國遺址中也出土了一枚鐵魚鉤。這枚鉤為圓頭長柄,也是鍛打製作的,鉤絲較之撫順的戰國魚鉤細而光滑。

從這些遺址實物出現以後的2000多年,直到後來,魚鉤都是鐵製,再也沒有改變過,隻是鐵合金所含成分略有變化、鉤形有變化發展而已。

古代的魚竿產生於何時、何地,已無跡可考。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發明魚鉤後,僅用藤蔓、棕櫚、腸衣等作線釣魚。

竿的材料不外乎樹枝、蘆葦、竹、荊條之類,總之可以延長手臂使鉤拋遠施釣的長而輕的植物,似乎都用過了。竹竿又輕又堅韌,古代似乎每地均有所用,而且一直流傳幾千年。

魚竿正式在史籍上出現,是2500年前的《詩經》。其《衛風·竹竿》詩中有一句的意思是說:我用又細又長的竹竿啊,在淇水邊釣魚。這是魚竿的最早記載。

漢代卓文君在《白頭吟》一詩中說:“竹竿何嫋嫋,魚尾何”;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渭上偶釣》一詩中說:

渭水如鏡色,中有鯉與魴。

偶持一竿竹,懸釣在其旁。

另外,從繪畫上看,五代時的《雪漁圖》、宋代的《寒江獨釣圖》、明代的《秋江漁隱圖》、版畫《子陵釣圖》、清代的《江山垂釣圖》,以及清代的彩色年畫《漁歸》和版畫《蜀江得鯉》等,都描繪有獨根細竹竿做的釣竿。

用其他植物枝幹做釣竿的也不少。《列子·湯問》篇說,有個人以繭絲為綸,芒針為鉤,荊條為鉤,糧食為餌,到大河邊去釣魚。

這裏說的荊條,是無刺的灌木,種類很多,多叢生原野,光滑柔軟,堅韌不易斷,可以作釣竿,也可做抽打人的鞭子。古有“負荊請罪”之說,也有用荊條來做筐的,用途很廣。

用多種隨手可得的植物枝幹作釣竿,是為了釣到魚而發明的臨時工具。待到釣魚上升到娛樂階段,釣魚為了享樂,不免要在竿子上作些文章,使其既美觀又適用。比如在竹釣竿繪上或刻上美麗的花紋圖飾,使竿具有觀賞價值。

南朝梁學者劉孝綽《釣魚篇》中有“銀鉤翡翠竿”之句。鉤用銀子製作,釣竿上嵌以翡翠寶石,多麼漂亮。難怪後來用的釣竿都漆得紅綠相間,十分好看,這也是傳統留傳下來的習慣。

我們的祖先在連續不斷的釣魚實踐中,還發明了拋竿。拋竿的特點是長線短竿釣,運用繞盤的機械原理,將鉤拋遠以釣取大魚,以繞盤可以收放線的特點卸去大魚的巨大衝擊力,有效地防止線斷竿斷,而將大魚穩穩地擒獲。這是我國釣魚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大飛躍。

因拋竿是將木或竹製盤圓輪裝在手柄處纏線收放,故古代稱之為“輪竿”;又因其原理為將戰車的曲軸運用到釣竿上,故又名“奔車”。

拋竿有文字記載的當於唐代,有兩種:

一種是輕巧小輪,有四齒的,也有六齒的,輕小,繞線少。有的能轉動,有的不能轉動,按在竿的中部前方,其槽內放線少,一般15米左右。這種輪竿多用於坐在船頭或深水磯頭釣魚,還是手竿釣,不可拋鉤擲遠,所以還稱不上是拋竿。

還有一種是竿上有過線環、竿柄上方有絞盤的輪竿,古稱釣車。其原理及運用與今天的拋竿,或稱之為海竿、甩竿已一模一樣。

唐代陸龜蒙在一首寫用輪竿釣魚的詩中說:“溪上持雙輪,溪邊指茅屋。”意思是說,在溪邊持輪竿欲拋時,指著溪邊的茅屋為目標,使鉤餌落點準確地落在一個釣點。連續拋在一個釣點,省餌料,又聚魚,釣魚效果好。

這和後來在湖泊水庫拋竿釣時要找準水麵旁邊或對麵一幢房屋或電線杆為目標一樣,可見當時的拋竿釣技已很嫻熟。

[旁注]

仰韶文化 黃河中遊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故被命名為仰韶文化。遺址中普遍發現了石、陶製網墜和骨製垂釣、魚鉤、魚叉等工具,說明當時氏族先民的捕撈方法既有網捕。許多遺址的彩繪陶器上都有漁網的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