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長目 是哺乳綱的一個目,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大腦發達;眼眶朝向前方,眶間距窄;手指和腳的趾分開,大拇指靈活。包括原猴亞目和猿猴亞目,主要分布於世界上的溫暖地區。靈長類中體型最大的是大猩猩,最小的是倭狨。人類屬於靈長目動物。
氏族社會 社會學名稱,稱氏族公社。是由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一般有十幾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氏族之間可以相互通婚。基本貫穿於新石器時代始終。
卓文君 原名文後,西漢臨邛人,就是現在的四川邛崍。西漢才女。她與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的愛情佳話至今被人津津樂道。漢武帝時,司馬相如獲得賞識,打算納茂陵女子為妾,冷淡卓文君。於是卓文君寫了《白頭吟》,司馬相如看後感到慚愧,於是打消納妾的念頭。
白居易 (772年~846年),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我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其詩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劉孝綽 (481年~539年),字孝綽,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人,就是現在的江蘇徐州。是我國南朝梁的東宮十學士。被譽為“中國楹聯第一人”,曾經參與編定《昭明文選》。能文善草隸,號“神童”。明人輯有《劉秘書集》。
[閱讀鏈接]
薑尚是西周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他在成名之前,曾在渭水釣魚。當時他用直鉤釣魚,還離水麵3尺高,魚鉤上也沒掛香餌。用他自己的說話:釣魚是待機進取,是要釣王與侯,寧在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有一天,西伯姬昌來到渭河邊踏青打獵。聽說大賢薑尚就在這裏,便決意請他輔佐。薑尚開始未予理睬,但姬昌求賢心切,3日後親率百官一同再訪薑尚。薑尚終於被感動。
自遇到姬昌,薑尚從此放下釣竿,輔佐姬昌滅商建周,成為一代名臣。
編輯了豐富的漁業文獻
我國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對漁業經濟問題有過許多論述,編輯著作了豐富的漁業文獻。反映了當時的漁業狀況,指導了當時及後世的漁業生產,在我國古代漁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古代漁業文獻中,比較著名的有《陶朱公養魚經》、《閩中海錯疏》、《種魚經》、《漁書》、《官井洋討魚秘訣》、《然犀誌》、《記海錯》、《海錯百一錄》。這些文獻,都是研究我國漁業發展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我國古代有著豐富的漁業文獻。早在《詩經》、《爾雅》等古籍中,就有有關漁具、漁法和水產經濟動植物的記載。
漢代以來,隨著養魚業和捕魚業的進一步發展,這方麵文獻日益增多,多散見於筆記、農書和方誌之中。在水產品利用方麵,也從食用發展到藥用,這在曆代著作中均有所反映。至明清兩代,漁業文獻趨向係統性,產生了很多專門著作。
主要有:《陶朱公養魚經》、《閩中海錯疏》、《種魚經》、《漁書》、《官井洋討魚秘訣》、《然犀誌》、《記海錯》、《海錯百一錄》等。
《陶朱公養魚經》原書已秩,後是從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輯出的。學術界一般認為該書是春秋末年,越國大夫範蠡所著。範蠡晚年居陶,稱“朱公”,後人遂稱之為“陶朱公”,故本書又名《陶朱公養魚經》、《陶朱公養魚法》、《陶朱公養魚方》等。
《陶朱公養魚經》現存400餘字,總結了我國早期的養鯉經驗,以問對形式記載了魚池構造、親魚規格、雌雄魚搭配比例、適宜放養的時間,以及密養、輪捕、留種增殖等養鯉方法,與後世方法多相類似,是我國養魚史上值得重視的珍貴文獻。
《陶朱公養魚經》記述了鱘魚、鱸魚、鰳魚、鯧魚等19種魚類。還指出了河豚的毒性、鑒別和解毒之法,認為河豚:
有大毒能殺人……中其毒者,水調槐花末或龍腦水,或至寶丹,或橄欖子,皆可解也。
可見,當時人們不但已了解河豚的毒性,而且在鑒別與解毒方麵,都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閩中海錯疏》是明代屠本畯寫的記述我國福建沿海各種水產動物形態、生活環境、生活習性和分布的著作。這書是他任福建鹽運司同知時寫的,成於1596年。
該書是現存最早的水產生物區學誌。在海產動物,貝類動物,淡水養殖業,魚類,醫藥學、農學,動物學方麵,均取得了突出成就。
在海產動物方麵,《閩中海錯疏》有許多新發現。鰮是一種名貴的金色小沙丁魚,明以前不見於記載,此書卻對它作了描述。
福建地處浙粵之間,有些海產動物是相似的,所以屠本畯對福建海產動物的描述,多用浙東沿海所產的加以比較,因此,《閩中海錯疏》可視為中國早期的海產動物誌或海產動物專著。
屠本畯通過對海產動物的研究,獲得了許多海洋動物形態生態知識。例如,他形象地描述方頭魚頭略呈方形;虎鯊頭目凹而身有虎紋的形態特點;對真鯛、橄欖蚶、結蚶等海產動物形態的描述也很具體。根據所描述的特點可以鑒定到種。與福建地區現生種類基本相符。
在貝類動物方麵,屠本畯明確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比如泥螺在7至9月間產卵,秋後所采是產過卵的個體,所以肉硬且味不及春。當年孵出的螺個體小,肉眼不易看見,第二年春季長到穀粒大小,至五六月開始繁殖。
從屠本畯對泥螺自然繁殖的描述來看,反映出他對泥螺的生態習性已有消晰的認識。他還觀察到棱鯔在深冬時卵巢和精巢充滿腹腔,以及性腺成熟和產卵。到春天魚排精產卵後,即體瘦而無味。這種對魚生殖期的認識,在養細業上有參考價值。
書中對某些海產動物的內部器官也有敘述。如指出鱆魚腹內有黃褐色質,也就是肝髒,有卵黃。以上都說明在l6世紀時,我國人對海洋動物的觀察和認識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在淡水養殖業方麵,明代淡水養殖業已相當發達,在《閩中海錯疏》中也包含一些有關的資料。如記載肉食性的烏魚時指出,在池塘放養魚之前必須清除池塘中的烏魚。
書中還介紹了福建地區飼養草魚和鰱魚的方法:農曆二月從魚苗養起,先到小池,到一尺左右再移到大池,用青草喂養,九月起水。
隨著魚的成長而更換魚池,當年可從魚苗養成商品魚。草、鰱混養時,鱧魚必須清除的經驗,在今天仍有其現實意義,也反映了明代池塘養魚的進步。
《閩中海錯疏》將性狀相近的魚類放在一起,例如,把真鯛、黃鯛、方頭魚、黑鯛、魴、澤蛙、黑眶蟾蜍、中國雨蛙、棘胸蛙、黑斑蛙等連續排列等。以上分別相當於現代動物分類上的魚類、兩棲類。
《閩中海錯疏》又把大類中性狀更接近的水生動物排列在一起。例如,在魚類中,把尖頭銀魚、白肌銀魚、短尾新銀魚排列在一起,現在知道它們屬於銀魚科;在兩棲類中,把石鱗、青魻、沼蛙、水雞等排列在一起,現在知道它們都屬於蛙科。
《閩中海錯疏》把海產動物分成不同的大類,在大類中再分小類,這種排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動物的自然類群,反映了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由此可見這位l6世紀的我國生物學家,已向自然分類方向邁出了一步。
這些不同的大類和小類,相當於現代生物學中的科屬各階元,其中包合著科和屬甚至種的概念。而同時代的歐洲博物學家,對動物名的記述是按拉丁字母順序排列,或按藥用的性質和用途來分類的。還看不到自然分類的端倪。顯然,《閩中海錯疏》中采用的動物分類法,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
在醫藥學、農學方麵,在明以前,中國的動物學知識主要散見於醫藥學、農學著作中,還沒有形成一門獨立的、係統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