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訓隨筆(1 / 3)

教育培訓隨筆

引言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綠的時候。講壇的歲月隨著飄曳的粉塵漸行遠去,三尺講台,留下的是我們耕耘的足跡,白色粉筆,寫下的是我們教育感悟的點滴,這裏既有我們欣慰的精彩,也有我們感動的瞬間;既有我們甜甜的回憶,也有我們絲絲的遺憾。“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因為有愛,我們便會有源源不斷的前行動力。

議說校長十字修養

王 渠

校長是國家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其地位非常重要。校長的教育理念常常滲透在他的辦學、治教、興校的思路中,並最終凝結成辦學的靈魂,催生學校的發展動力,引領學校的發展方向。在學校發展過程中,校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正因為如此重要,校長應具有高水準的修養,校長的綜合素質要高,力求全麵性,力求“萬金油”,因為校長要對學校的上下、內外、前後、左右,360度的弧線均需在握,均在自己的關注、思索、謀劃之中。這當然不是強調校長麵對學校的繁瑣事務要親力親為,事必躬親。這裏看重的是校長的思維和責任,校長應當是有思想和有責任感的人,最可怕的是作為肩負育人陣地領頭羊的校長沒有思想,抑或思想停滯在一般性的思維、思考層麵上。其實,一個真正有身份思想、角色思想的校長,他必有角色責任潤滲其思想中。

筆者認為,校長應當具備“十”字修養,這十個字並不新鮮,也不起眼,就當作拋磚引玉,隻為共勉。

德:組織部門在選用幹部上,基本要求大都概括為:“德、能、勤、績、廉”或“德才兼備”,它們均以德字當頭,不難看出德的重要性,德的關注度。作為校長,應當以德為先,德要更具內涵,方能凸顯校長立德樹人,以德育德,以人為本的辦學宗旨,進而促進每個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健康成長,使每個學生都能接受有意義,有質量的教育。

才:或曰才能或曰智慧。一個校長,他應該是一個有才能,有智慧的人。沒有才能,何以服眾?何以謀劃?作為一校之長,必須用智慧去管理他的團隊,用才能去引領學校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

名:一校之長應具有一定層麵,一定範圍的公眾形象,但也應該要有較高的內涵要求。因此,校長不能是標簽校長、符號校長、稱謂校長,要把名譽與其內涵對應起來,同步起來,協調起來,切忌名不副實。

利:利對每個人而言,在一定意義上都是一道鐵門檻。如果理性對待無從非議,若要刻意奢求,則非以人棄。在利益問題上,作為一個領導者,不要見利就上、見利不讓,如能做到,一定會迎來團隊對你的無聲敬重。尤其是校長,雖非聖人,但別於其他行業,育人的教師需如此風格,育人的校長更應有如此風範。

言:校長的語言應該說有講究,有要求。一種情況是:一個校長要經常與人交流、溝通、論談、評述、彙報、總結相關的工作和事務,需要有語言積累、語素格調、語彙技巧、語感藝術,這樣,工作的效果會好一些,會令對方滿意度高一些。第二種情況是:校長的言談因受職業特點的特殊要求,要有包裝之需,尤其要公眾場合,言語與職業、身份均要相符。當你遭遇不順心,心情煩惱時,語言的理性與藝術更是一種職業魅力。

行:這裏本指行動、行為,意指務實行動,示範行動。“貧看貧,富看富,群眾看幹部”,這句民間口頭禪20世紀中葉很流行,時至今日,筆者覺得仍有意義。校長的務本、務實、務教、務廉行動似無聲鏡屏。勿當空巢校長,勿做遙控校長,教學一線有他,躬身撿起垃圾的背影是他,研究課的場合少不了他。作為校長,應該著力指導、培養青年教師成長,為教職工排憂解難,提升教職工的幸福指數。如若如此,學校一定會政通人和,和諧發展。

學:毛澤東同誌曾說:“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會一點兒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對自己學而不厭,對別人誨人不倦。”學校是傳播知識的場所,一定要有書香氣息,要營造濃厚的讀書氣氛,讓書香飄逸校園,並堅持與時俱學,方能與時俱教的職業理念。校長要帶頭學,要做學習型校長,將自己的讀書筆記、心得、故事與全體教職工分享。要建立製度保障師生讀書、學習活動的深入、持續、有力、有序、有效地開展下去。與時俱學應成為教育人知識更新、專業成長的不竭源泉,正可謂“一天讀一遍,不久就會變”。

思:當然是思想和思想境界。從某個角度講,校長就是一所學校的“思想家”,其思想上升到一定境界,學校才能辦出一定特色和品位,育人功能才能實現其他課程無法實現的,潛在的內涵式教育,校園方能呈現一種群體文化。如在校園中可否提倡:舌尖上的節儉,筆尖上的智慧,鞋尖上的地氣,言尖上的素養……我們如何在生活、學習、成長實踐中詮釋它,它將表達何種意境與價值,寄托校長、教師的何種責任!

責:一般而言,有責必有要求、擔當、任務、效果、追逐等。校長的責任就是要有效組織率領教隻工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全麵素質教育,確保學生身心健康,有效學習,張揚個性,放飛童年夢想。這是為任校長的天職和履職目標、履職使命。校長要奮力實踐,執著追求,義無反顧。可回首總結,不能回頭觀望,把責任化作驅動力,把責任轉化為工作績效。

情:校長應當也必須是擁有熱愛、傾情、忠守教育情懷的人。校長的教育風格應體現在:校長要悉心營造優良校風,校長要匠心構建校園文化,校長要用心經營和諧氛圍,校長要潛心建設校園文化,校長要精心打造學習團隊,校長要真心擁有教育情懷,校長要留心教師職業幸福,校長要專心民主治校理念,校長要傾心學校持續發展,校長要誠心為任示範自律。

攜手孩子 幸福同行

侯俊傑

十幾年的小學教師生涯,平常中有新奇、平淡中有新鮮、平凡中有新意。雖沒收獲過多的物質財富,但收獲的人才、收獲的情感卻是用物質難以衡量的。在和一批批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斷追尋著、享受著教師這一職業帶來的幸福。

風來了,攜手孩子,是幸福的。雨來了,攜手孩子,是幸福的。像一縷春風吹散孩子心頭的陰雲,是幸福的。像一縷春陽驅散孩子身上的黴斑,是幸福的……

為孩子們帶去精彩難忘的七彩課堂、趣味遊戲,為他們打開一扇認識外麵世界的“心門”,是幸福的。與孩子們親密互動,一起分類圖書,搭建書架,組建圖書室,感受課外讀物帶來的別樣世界,是幸福的。一起識音樂簡譜,學吹口琴,建立音樂小組,感受音樂帶來的律動節拍,是幸福的。一起準備原料,學做“紙漿畫”,感受美術帶來的奇思妙想,是幸福的。一起看電影、包餃子、學天文知識,是幸福的。一起做遊戲、講故事、文藝大聯歡,是幸福的……

我們微笑著看學生,學生也微笑著看我們,我們是幸福的。我們豎起大拇指,孩子的小腦瓜也就如開足馬力的發動機,我們是幸福的。我們“蹲下來”和孩子們對話,孩子們於是把我們當作知己,我們是幸福的。我們的板書一絲不苟,孩子們寫字也就一筆一畫橫平豎直,我們是幸福的。我們待人接物謙遜平易,孩子們也學會了落落大方、彬彬有禮,我們是幸福的……

我們幸福著孩子們的茁壯成長,我們幸福著孩子們的天真爛漫,我們幸福著孩子們的幸福。這就是我們,一群幸福著的教師。我們知道,“即使是一個天才,也有可能被不快樂所扼殺”。我們更覺得,即使是一個“蠢材”,也有可能被快樂所成就。

然而,正如《哈佛大學的幸福課》所說,我們當今的教育已形成嚴重的“幸福饑餓”。功名被過度膨脹、超常開發,隻知道占有而不願均衡,隻知道貪婪而不願滿足,隻知道疲勞而不知調節,幸福從何而來?捕鳥捉雀、性情頑劣的樸素童年可以讓心靈得到純淨升華,有利於情商和挫折商等非智力因素發展,可老師和家長為了所謂的“功名”,讓孩子這匹小馬拉起了“功名大車”。沒有了自由,沒有了撒野,沒有了無憂無慮。這種“逼人成才”拔起了成績幼苗,卻枯萎了幸福之根,吞沒了滋潤心靈的陽光。

英國惠靈頓學校校長安東尼·塞爾登說:“長期以來,我們過於關注學業,而忽視了一些更重要的東西。”“我認為,任何一所學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養出快樂、讓人放心的學生,這比教育部發布的任何通告都重要。”的確,教育不僅是“知識加速器”,更是“人格、快樂、幸福加速器”,這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

所以,我們一直緊緊地攜手學生與幸福同行。攜手孩子,幸福同行,就是與“高尚、自由、包容、靈動”同行;就是與“愛、智慧、詩意、文明、禮儀”同行;就是與“陽光、書香、健康、快樂、歌聲”同行。

攜手學生,幸福同行,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狀態,同時也是一種能力。我們始終和學生一道緊握幸福的鑰匙,努力忘掉昨天的苦惱與悲傷,把信仰變成幸福的支點,把偶爾的痛苦當作一種別樣的幸福。從艱苦奮鬥中獲得幸福,從關照他人中得到自己的幸福,在播撒幸福的種子中收獲幸福,在樂觀的生活中收獲幸福,在友情親情中享受幸福,在興趣愛好中發現幸福,在工作學習中獲得幸福,在成功中品味幸福,在感恩中體驗幸福,在健康鍛煉中走向幸福……

浸潤與感染

李明蓉

在電視中曾有這樣一則公益廣告:年輕的母親每天下班回家,無論多晚多累,都要打一盆熱水,為孩子的奶奶洗腳,讓老人能盡快舒適入睡。這溫馨的一幕,被躲在門邊的年幼的孩子看在了眼裏。孩子睜著純真的大眼睛,不知看了多少次。這天,當年輕的母親照例為奶奶洗了腳,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回到房裏,年幼的孩子端著滿滿一盆水,跌跌撞撞卻是滿懷喜悅地跟進房來,天真的大眼睛滿含期待地望著母親,嘴角是甜甜的笑意:“媽媽,我給您洗腳!”年輕的母親欣慰地笑了!

每每看到這一幕,電視機前的我也會會心地一笑!

孩子的模仿力是極強的。年輕的母親“無心插柳”,可愛的孩子卻“綠柳成蔭”,給母親意外的驚喜!“喊破嗓子不如做個樣子”,讓孩子自行感知比絮絮告知更重要。

上古神話傳說中的琅鳥,因機緣巧合,被鳳凰撫養長大。從小,它的歌唱與舞蹈,都以鳳凰為榜樣,鳳凰亦是它成長的唯一玩伴。雖然最終不能成為真正的鳳凰,但琅鳥的本領,也是其他俗鳥難望其項背的!

孩子的學習願望非常強烈,可塑性非常大!

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腦發育過程都是經過相同的發展順序和階段,這是人類發展的普遍規律。大腦每天從環境中獲取大量信息,經過加工,形成大腦對圖像和聲音的認知,並傳送到記憶存儲區,就構成我們對周圍世界看法的基礎,進而形成思維。隨著成長,腦區對外界刺激的經驗輸入十分敏感,但其存儲類型和發展進程卻存在著個體的差異。這也是為什麼同一片藍天下,同吃五穀雜糧,人們的性格愛好卻各不相同。而且,每一個發展程序都隱藏著一種典型的可塑性,若巧用外界刺激善加引導,或可發掘孩子某些方麵的潛能。即使孩子對刻意的刺激反感排斥,也不要心急,留心觀察,我們總能找到他們注意力的集中點。孩子對其他特異性、不可預測信息的存儲,對生命過程同樣有重大意義。

俗語有雲:初出娘胎的雛鳥,往往會把第一眼看到的替它喂食的大鳥當作親娘。這正好說明孩子的情感依賴心理。

正常情況下,孩子都是首先與其最熟悉的成人在情感上發生依戀關係,比如家人,比如老師。這種依戀對建立兒童早期的安全感頗為重要,是其情緒正常分化的前提條件,也是使兒童逐步適應社會環境所必需的過程。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認知能力逐漸提高,認知欲望逐漸增強。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認知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積極主動構建的。”此時,若能巧妙地抓住孩子的依賴心理,以及孩子的可塑性,以環境和他們能夠接受的人為安排,比如學校教育加以刺激,定能養成學習生活的好習慣!

《荀子·勸學》中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春秋時期齊國著名外交家晏子亦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說明

一個人的成長受環境影響之深。若從小被壞習慣感染,則“近墨者黑”,難免成為“一丘之貉”;若能從小生活在高尚美好的氛圍中,天長日久,耳濡目染之下,也定“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

卡爾·威特曾說:“一個在接受教育的孩子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否則,再怎麼聰明的孩子也一定不會取得優異的成績。”

卡爾的一生是天才的一生。這個天才剛出生時,因為是早產兒,顯得有些癡呆,全賴其父教育有方,讓他在八九歲時就擅長六國語言,通曉多學科知識,聲名鵲起,不斷創造奇跡。與那些過早失去後勁的神童們不同,卡爾·威特一生都在德國的著名大學裏授學,在有口皆碑的讚揚聲中一直講到1883年逝世為止。卡爾的父親用事實告訴大家,一個人最終能否有所成就,其稟賦有著一定的影響,但最主要的還是後天的教育。

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後天教育的關鍵。而良好的學習環境,包含了有利於孩子接受知識的各種環境。

走進達縣實驗小學,每一株花草會告訴你它們嗅到的脈脈書香,每一幅標語會告訴你它們聽到的琅琅書聲,每一幅浮雕會告訴你它們見證的動人故事。是的,這就是實小師生共讀的故事。在許多文化中,閱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然而閱讀並非是一種天生的能力,而且極可能是大腦所承擔的最困難的任務,所以,後天的培養更為重要!

怎樣才能有效閱讀,把閱讀的成果做到最好呢?從卡爾的成功說,環境很重要。從心理學的研究說,習慣很重要。學校卻是科學安排,兩手共抓。一邊是藝術與人文相結合的“書香校園”,一邊是每周三的閱讀安排,豈止是每周三,任何時候,校園裏、樓道間……都有或朗讀的、或默讀的身影,讀的人如癡如醉,看的人心曠神怡!

濃鬱的書香氛圍,浸潤著全體實小師生,他們樂在其中,互相熏陶,互相感染。既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又培養了他們的閱讀習慣。身處校園,頓覺書香四溢,讓人覺得必得一書在手,才是實小人應有的姿勢!

“浸潤”與“感染”,在生物學上,本是兩個帶有化學變化的詞語,即外來入侵者,引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實小讀書的量變早已出現,當班上的孩子靦腆地走到我的麵前,羞澀地遞上他們精美的筆記本,請我欣賞他們的讀書心得或者自創的小說的時候,這是不是就是質變的開始呢?

三月的歌

時間的車輪又駛入四月。一年前我就想提筆表述一下《三月的歌》,為什麼?不為什麼,隻因五十年前毛澤東主席揮筆疾書“向雷鋒同誌學習”。詞曲家紛紛譜寫《學習雷鋒好榜樣》《接過雷鋒的槍》,多麼親切,多麼肯定,多麼悅耳,回響在祖國的天涯海角,男女老少皆傳唱。這絕不是在塑造英雄,但它確是在樹立榜樣,它指引和教育了許多中華兒女、熱血青年忠於黨,忠於革命,甘當小小螺絲釘。共和國今天的許多熱血壯士,他們都應該說是在熱唱《雷鋒之歌》的韻律中走過來的,成長起來的。

過去三十多年的經濟騰飛,使中國擺脫了一個多世紀以來西方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恥辱。然而在奔跑著追趕西方的路上,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也常常察覺和歎息:一些原本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最珍貴的東西,不知什麼時候被弱化了或被偃息,似乎差點成為博物館的陳列品,這值得我們反思。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和黨的十八大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強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興國之魂,興國之夢,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它強調了“立德樹人”的主體地位,尤其賦予了中國一千多萬教師的神聖使命。

中國夢為人人享有成功的機會,人人享有出彩的機會。中國夢的實現是多麼需要“雷鋒式”的教育,而重點在青少年,責任在教育。中國夢更需要人的素養,需要人的思想境界達到一定的水準,因此,需要呼喚我們廣大教師、教育工作者要堅守信念,創新理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高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對此,不要也不應該讓傳唱《雷鋒之歌》成為三月之歌、時代之歌、季節之歌。它應該是一棵校園常青樹,常常回蕩在校園,回聲在校園,這必將產生潛力不竭的效果。

我班沒有“後進生”

王 怡

俗話說:“人與人不同,花有幾樣紅。”看來,誰都知道人有個體差異。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尊重個性發展的思想自古有之,這也是教育的基本理念。司馬遷的《日者列傳》中說:“非其地,樹之不生,非其意,教之不成。”

然而近年來,個別學校為了追求應試教育下的高分,往往重視集體主義教育,而忽視了孩子的個性發展。在“一刀切”的教育體製下,教育者習慣用同一個教育目標、同一種教育標準培養和要求學生。忽視學生的個性、潛能、興趣、特長等個體差異。於是,大多老師僅憑語文、數學成績好壞,憑孩子調皮好動程度就將他們劃分為“優秀生”“後進生”。我認為這是帶有強烈偏見的,極不科學的做法。

我班沒有“後進生”,倒不是說我班每個孩子都是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而是我無法給他們貼這個“標簽”。班上那個叫劉玉竹的女同學,學習成績常徘徊在70分左右。有次課間休息,她在走廊撿到50元錢,立刻上交學校。這樣的孩子,能說她是後進生嗎?向峰同學上課總心不在焉,很少主動發言,課後卻生龍活虎,玩得不亦樂乎。期末前我要求孩子在家長幫助下完成電子學籍卡的製作,需要下載表格,填好22項內容,發送給老師。有些家長都無法獨立完成,可他不但獨立做好了自己的學籍卡,還利用周末幫幾位同學完成了任務。這樣的孩子,能說他是後進生嗎?

尊重孩子個性才能滿足不同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的知識及身心發展達到最優狀態,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能力,適合其發展。所以我不會在孩子麵前反複強調他們的缺點,但一定要挖掘他們的優點,發揮其正能量帶動孩子積極向上。我們班有各種類型的“小標兵”:發言小標兵,書寫小標兵,晨讀小標兵……杜鵬語數成績不太好,但愛幹淨,愛勞動。他擔任小組“衛生小標兵”以來,認真檢查,幫助打掃,從未遺忘。有些孩子粗心大意,做值日生那天不是忘了關燈就是忘了倒垃圾。內向又沉默寡言的蔡林宏做值日卻幹淨又細致,她成了“值日小標兵”。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後麵值日的好多孩子都做得比以前好,於是班上出現了一大批“值日小標兵”。

個性特點不能完全歸結為某一個人的個別特點,個性係統中既包含著共同性又包含著獨特性,而且隻有在群體的共同背景下才能夠顯示出個體的個性差異來。因此,實施個性教育需要處理好統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關係。片麵強調統一要求,無疑會妨礙個性發展;片麵強調個別化教育,教師精力上顧及不過來而完成不了教育任務。因此課堂教學中我常采用小組合作方式,每組都有發言人和記錄員,組內孩子輪流擔當,小組內討論,記錄,全班交流。為了集體榮譽,那些表達力強,寫作有條理的孩子會主動幫助那些不善言辭的發言人和在寫作上尚有困難的記錄員。這樣取長補短,各有收益。在班上我還布置一些能體現個性特點的作業,如辦手抄報,孩子們最喜歡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辦手抄報。在這樣的作業中,沒有一個“後進生”,因為他們可以在繪畫,書寫,編排,寫作等眾多任務中挑選自己最拿手的做,有極大的成就感。

每個孩子都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花朵。教育的真正作用,在於協助孩子發現自己的獨特性。在著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不希望再看到統一模式下打造出來的“一模一樣”的孩子,而是期待更多有個性、會創新的孩子。所以,不要把語數不好的孩子看作“後進生”,也許他們在更廣闊領域的某一高度遠勝你我!

稚子之愛動我心

侯俊傑

那次上繪本課《猜猜我有多愛你》,我著著實實被感動了一回。

《猜猜我有多愛你》這是一個經典的繪本,與它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已是五年前的事情了。當我翻開它的第一頁,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小兔子的一句“猜猜我有多愛你”真的很想讓人一探究竟。一隻可愛的小兔子和一隻大兔子,正像是一個寶寶和一個媽媽之間臨睡前最平常的對話。但是作者借助一對兔子的表演,把生命中那種最原始的母子之情濃縮在短短的一句話裏,濃縮在生動唯美的畫麵中。小兔子拚命用動作和語言來表達對媽媽的愛意,但是不管怎麼比,它的愛總是比不過媽媽的愛,最後終於在一片嚴嚴實實的母愛的包裹之下甜甜地睡著了。整個作品充滿著愛的氣氛和快樂的童趣,小兔子親切可愛的形象、兩隻兔子相互較勁的故事構架以及形象、新奇的細節設置都對孩子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是一部經典作品。精致的圖片、簡單的話語和有趣的情節正是孩子們所喜愛的。一個這樣簡單的故事卻表達了人類最複雜,也是最偉大的情感。

觀看PPT,理解故事內容時,我先讓學生學習句式“……有多……,我就有多愛你”。同時,我讓每個孩子模仿小兔子的動作,並學說它表達愛的話語,加深理解。然後,繼續欣賞畫麵,學習句式“我×得有多×,我就有多愛你”。孩子也更進一步地感受到了它們之間的愛,學會了用動作和“我×得有多×,我就有多愛你”的句式表達愛。我引導學生繼續往下看畫麵,學說句子“我愛你,像這條小路伸到小河那麼遠”和“我愛你,遠到跨過小河,再翻過山丘”。

最後,我讓學生學習並仿編句式:“我愛你,像……那麼……”讓我又驚喜又感動的是學生七嘴八舌,居然說出了許多妙句:“我愛你,像小草到大樹那麼高。”“我愛你,像籬笆到大山那麼遠。”其中一個小朋友舉手了,他說:“我愛你,一直到月亮那裏再回到這裏。”他把故事中兔媽媽說的話給講了出來,他比故事中的小兔子還要聰明!這樣的回答真是讓人為之驚歎,同時也讓我很欣慰。他們甚至還能運用前麵所學“我×得有多×,我就有多愛你”的句式,結合對畫麵的觀察創編出了“我跑得有多快我就有多愛你”、“我眼睛看得有多遠,我就有多愛你”、“親愛的媽媽,我的頭發長得有多密,我就有多愛你”這樣的句子,看來孩子們是掌握了、理解了“我×得有多×,我就有多愛你”這一表達愛的句式,才能創編出這樣生動的句子來的呀!

一個好的老師意味著什麼?他首先是一個愛孩子並願意和孩子待在一起,把和孩子的交往、互動視為一種樂趣的人,隻有愛孩子的人,才會和孩子碰撞出心靈的火花。可愛的孩子們,我愛你們,像我裙子上的花一樣多,一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