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爭雄霸王3(1 / 3)

上古時期——爭雄霸王3

吳王闔閭

闔閭(?~公元前496年),又稱作闔廬,姓姬名光。吳王夷末之子,故又稱“公子光”。春秋時吳國第二十四任君主,公元前514年至公元前496年在位。

闔閭是著名政治家,同時也是春秋時期武功最強盛的霸主,興盛吳國,大破楚國,稱雄一時。

公元前515年,因王位繼承問題,闔閭以宴請吳王僚為名,怕派勇士專諸將劍藏在魚腹中,趁上菜之機刺殺了吳王僚。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專諸刺王僚”故事。刺殺吳王僚後,闔閭奪得吳國王位,史稱“吳王闔閭”。

這時的吳國雖已強大起來,但仍有不少困難,譬如:常受江河海水的侵害,軍事防禦設施尚不完備,國家和人民的安全沒有保障;國家糧倉還未建立,荒地也未充分開墾;西邊的楚國已成為雄踞中南的泱泱大國,南邊的越國也有很強的實力,對吳國構成威脅。

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具有政治膽識的闔閭大力搜羅人才,任賢使能,采納良策,聽取民聲。他任用了楚國舊臣伍子胥,聽取其振興吳國的建議。並召伍子胥為行人,以伯嚭為大夫,共謀國事。

經伍子胥推薦,闔閭親自召見軍事家孫武,孫武獻出了自己的軍事著作兵法13篇。當時正是吳國振興霸業之機,闔閭讀了很感興趣,封孫為將軍。

闔閭讓伍子胥主持修建的闔閭大城,就是今天的蘇州古城,他還設置守備,積聚糧食,充實兵庫,為稱霸諸侯做準備。經過幾年的努力,吳國不斷發展壯大,百姓豐衣足食,樂於為國家而獻身。

具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闔閭開始把重點轉向軍事上的發展。他教導吳國的士兵和將領加強訓練,以適應與中原諸侯國作戰的需要。又重用軍事家孫武,提高戰術素養。加緊製作鋒利的寶劍,以供戰爭之用。

一切準備就緒,闔閭首先把矛頭指向了西邊強大的楚國。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率軍伐楚,在“柏舉之戰”中大敗楚軍,主帥令尹子常狼狽逃竄。楚軍失去主帥,慘敗潰逃。此後,吳軍又連續5次擊敗楚軍,僅10天即進入楚國國都郢,創造了春秋時期攻占大國都城的先例。

楚昭王驚慌出逃,後在秦國的幫助下才重返國都。

“柏舉之戰”是春秋末期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大戰,史學家範文瀾稱它為“東周時期第一個大戰爭。” 史學家呂思勉稱它為“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對比最懸殊的戰役。”

吳國戰勝強敵楚國,給楚國以巨大的創傷,使吳國聲威大振,為吳國進一步爭霸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507年,闔閭親自率軍,迎戰前來進攻的越國軍隊,大敗越軍。

公元前504年,闔閭率軍再次伐楚,迫使楚國遷都於鄀。從此,吳國威震中華。

公元前496年,闔閭興師伐越國,兩軍在今浙江省嘉興南交戰,史稱“槜李之戰”。

在戰鬥中,越大夫靈姑浮揮戈擊中闔閭,斬落他的腳趾。闔閭身受重傷,在敗退途中,死在陘地,距槜李僅3500米。後葬蘇州虎丘山。

當時吳國的實力遠超過越國,但在“槜李之戰”中越國卻戰勝了吳國,這就教育了吳國的執政者,要爭霸中原,必先滅掉越國,以掃除後顧之憂。

大概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闔閭在臨死前囑咐自己的兒子,絕不能忘記這一深仇大恨。他隻好把輝煌留給了他的後人。

[旁注]

行人 官名。《周禮·秋官司寇》所屬有大行人、小行人。大行人掌接待諸侯及諸侯的上卿之禮,小行人掌接待諸侯使者之禮,並奉使前往四方諸侯。春秋時各諸侯國皆設行人,兼掌大行人、小行人之職。

伯嚭 姓姬。春秋晚期人,原為晉國公族。為人好大喜功,貪財好色,為一己私利而不顧國家安危,內殘忠臣,外通敵國,完全喪失了其祖輩的優良品質,使吳國在吳越爭雄中擁有絕對優勢的條件下,喪失有利時機,逐漸走向衰敗。

令尹 春秋戰國時代楚國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執掌一國之國柄,對內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爭,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國貴族當中的賢能來擔任,並且多為羋姓之族,也有少數外姓之人為令尹。

專諸 (?~公元前515年),春秋時期吳國棠邑人,吳國名廚,精通水產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魚聞名天下。在公子光爭取王位的過程中,他幫助公子光成功刺殺吳王僚,被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刺客”,一說為“五大刺客”之一。

吳王僚 (?~公元前514年),姓姬名僚,號州於。吳王夷昧之子。吳王夷昧去世後,姬僚便自立為吳王,成為春秋時期吳國第二十三任君主,公元前526年至公元前514年在位。後被其兄弟闔閭的刺客專諸刺殺。

伍子胥 (?~公元前484年),名員,字子胥。周代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謀略家和軍事家。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遂成為諸侯一霸。後來,繼承王位的吳王夫差聽信讒言,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

孫武 (約公元前535年~?),字長卿。春秋時期齊國人。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其巨著《孫子兵法》13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閱讀鏈接]

闔閭去世後,其子夫差為營造闔閭墓,曾征調 10 萬民工,使用大象運土石,穿土鑿池,積壤為丘,曆時3年竣工。史載墓中“銅槨三重,傾水銀為池,黃金珍玉為鳧雁”。吳王闔閭被埋葬在新都姑蘇的虎丘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