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最神秘的古跡是虎丘劍池:兩邊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鎖住了一池綠水。據方誌記載,劍池下麵是吳王闔閭埋葬的地方,因入葬時把他生前喜愛的3000把寶劍作為殉葬品埋在墓中,所以取名“劍池 ”
吳王夫差
夫差(?~公元前473年),又稱吳王姬夫差,闔閭之子。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73年在位。
在位期間,開鑿邗溝,發展長江下遊,又破越敗齊,稱霸一時。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攻打越國的戰爭中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在即位當年就以伯嚭為太宰,與老將伍子胥操演軍隊,準備攻打越國,以圖複仇。
夫差為了使自己不忘記殺父之仇,就令一個人天天站在宮門口,每次夫差路過的時候,就讓這個人說:“你忘掉越國殺死了你父親的大仇?”
夫差回答:“殺父之仇,豈敢忘懷。”
公元前494年,在吳楚爭霸戰爭中,夫差率軍與越國軍隊在夫椒作戰。在此之前,越王勾踐聞夫差為報父仇,正加緊訓練軍隊,準備攻越,遂不聽大夫範蠡的勸阻,決定先發製人,出兵攻吳。
吳王夫差聞訊,征發全部水陸軍迎戰。
在夫椒之戰中,越軍戰敗,損失慘重,僅剩5000餘人,退守會稽山。吳軍乘勝追擊,占領會稽城,包圍會稽山。
越王無奈,采納大夫範蠡、文種建議,派文種以美女、財寶賄賂吳太宰伯演,請其勸夫差準許越國附屬於吳。
老臣伍子胥請吳王不要許諾。此時,夫差急於北上與齊爭霸,不采納伍子胥的建議,就與越國講和,並率軍回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範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3年後,範蠡被釋放回國了。
在這一時期,吳國在江、淮之間,今江蘇省揚州開鑿了我國最早的邗溝運河。
在吳國開鑿邗溝之前,我國東南地區和中原諸州無自然的水道直接相通,南船北上,全由長江入黃海,由雲梯關溯淮河而上,至淮陰故城,向北可由泗水而達齊魯。這既繞了路,又要冒入海航行的風險。
夫差為了北上伐齊,就從今揚州市西長江邊向東北開鑿航道,沿途拓溝穿湖至射陽湖,至淮安舊城北與淮河連接。這條航道,大半利用天然湖泊溝通,史稱“邗溝東道”。
邗溝運河的開鑿,為我國的運河工程打下基礎。
公元前482年,夫差為了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地位,親自帶領甲胄鮮明的大軍,池浩浩蕩蕩地去黃池參加諸侯大會。
在黃池大會上,夫差與各諸侯國國君並排站在封禪台上,檢閱三軍。吳軍精銳盡出,聲勢壯大,夫差所到之處,三軍將士必齊聲鼓噪。各諸侯國國君深深畏服之。夫差誌得意滿。又與眾人圍獵,頗多斬獲。
當時有人讚揚夫差說:“真上馬可治軍,下馬可治國之君也。”夫差聽到他一生中對於自己最高的評價,頓時有飛升的感覺一般,騰雲駕霧。最後,夫差做了盟主,霸業既定。
越王勾踐得知消息後,在吳越邊境秘密集結了30000名精兵,準備乘吳軍精銳盡數趕赴黃池大會之機發動進攻。當時的姑蘇城隻剩老弱殘兵,勾踐催動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進吳國國都,並殺了吳國太子友。
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
公元前473年,勾踐趁吳國遭遇災荒,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但範蠡堅決要滅掉吳國。
絕望中的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當初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旁注]
黃池 在今河南省封丘縣城南11000米處。據《封丘縣誌》記載:“天子東遊於黃澤。歌曰:黃之池,其馬噴沙,黃之澤,其馬噴玉。”故春秋時叫黃池。曆史上有名的“黃池之會”就在這裏舉行。今僅存古黃池碑一通,建磚砌碑樓加以保護。
範蠡 (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楚國人,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我國儒商鼻祖,後人尊稱“商聖”。他為勾踐出謀劃策,功勞相當之大。在很多曆史文獻中均記有範蠡事跡。
文種 (?~公元前472年),也稱作文仲,字會、少禽,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越王勾踐的謀臣。他和範蠡一起為勾踐最終打敗吳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勞。滅吳後,自覺功高,不聽從範蠡勸告繼續留下為臣,卻被勾踐不容,受賜劍自刎而死。
[閱讀鏈接]
吳王夫差盉,是2000多年前吳王夫差遺留下來的唯一一件青銅酒器。盉高約27.8厘米,口徑11.7厘米,腹徑24.9厘米。
頂上有蓋,蓋上有係,套在鏈上的一端,另一端與提梁上的小係相接。弧形提梁采用了一個龍的造型,提梁內部是中空的,由無數條小龍相互糾纏交結而成,這被稱為透雕絞龍紋。
腹部呈扁圓形,圓口深腹。表麵上也飾有變形的龍紋。圜底下置3個獸蹄形足,足的上部是變形獸麵紋。吳王夫差盉造型古樸典雅,堪稱我國春秋晚期青銅鑄造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