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盛世明君3(2 / 3)

王羲之 (303年或321年~361年或379年),字逸少、號澹齋、王右軍、王會稽。東晉書法家,有《蘭亭序》、《黃庭經》等作品傳世。後人稱之為“書聖”。與其子獻之並稱“二王”。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數度形成學習王羲之書法的高潮。

[閱讀鏈接]

有一次,唐太宗聽信謠言,批評魏征包庇自己的親戚,經魏征辯解,唐太宗知道自己錯了。

魏征趁機進言道:“我希望陛下讓我成為一個良臣,不要讓我做一個忠臣。”

唐太宗驚訝地問:“難道良臣和忠臣有區別嗎?”

魏征說:“有很大區別。良臣擁有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名聲,子孫相傳,千古流芳;忠臣得罪被殺,君主得到的是一個昏庸的惡名,國破家亡,忠臣得到的隻是一個空名。”

唐太宗聽後,十分感動,他連聲讚美,並賜給他絹500匹。

大聖皇後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女,字“曌”。並州文水人。唐朝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

我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諡號“則天大聖皇後”。後世所稱“則天武後”或“武則天”即是由此諡號而來。政治家和詩人。武則天當政時期,被史界稱為“貞觀遺風”。

武則天出身於山西文水的一個木材商家庭,她的父親曾因幫助唐高祖李淵奪取天下有功,後被封為工部尚書、荊州都督等官職。武則天在12歲那年父親去世,就和母親楊氏在一起生活。

637年,14歲的武則天入宮成為唐太宗的才人,賜名“武媚”。武則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唐太宗的兒子後來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

唐太宗去世後,太子李治登基做了皇帝,就是曆史上的唐高宗。按照慣例,皇帝去世後,皇帝的一般妃嬪都要打發出宮的,而武則天也沒有生過孩子,就被送到感業寺做了尼姑。

唐高宗即位後,對王皇後並不喜歡,而寵愛著蕭淑妃。還經常暗中到感業寺和武則天幽會。終於有一天,這事被王皇後知道了,她將計就計,勸皇上把武則天公開接回宮中,想借此打擊情敵蕭淑妃。

武則天被接回宮後,被高宗封為昭儀。她利用各種機會討皇上和皇後的歡心,並對周圍的下人也極盡籠絡的手段。她憑著自己的機靈,很快在宮中收買了一部分下人。

王皇後當初本想通過武則天來擊敗情敵蕭淑妃,卻無形中又添了一個更強的對手。後來,王皇後後來被高宗廢掉了,武則天被立為皇後。

武則天當上皇後之後,趁機重用支持過自己的許敬宗、李義府等人,接著唆使他們陷害反對自己的褚遂良、長孫無忌等老臣。漸漸地,大臣們都倒向了她的一邊,大權也逐漸落在武則天手裏。

683年,唐高宗病死。李顯即位,這便是唐中宗。但不久,李顯也因惹惱母親被廢掉,接著李旦又做了皇帝,這便是唐睿宗。但武則天還是不稱意,終於把李旦也廢掉了,自己做了皇帝。

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自稱“聖神皇帝”,當時66歲。

武則天時期,政局比較穩定,人才也都得到了合理的利用。人口增加了,由唐高宗初年的380萬戶進一步增加至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9.1%。這在中古時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唐代經濟發展的客觀數據。

武則天執政後,邊疆並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鎮,吐蕃也不斷在青海一帶對唐展開進攻。北邊一度臣服的東突厥和東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

武則天一方麵組織反攻,恢複了安西四鎮,打退了突厥、契丹的進攻。同時,她以溫和的民族政策,接納多元文化的發展。

在邊地設立軍鎮,常駐軍隊,並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廣到現甘肅張掖、武威、內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薩爾一帶。

武則天時期的化事業也有了長足發展。她重視科舉,大開誌科。

有一次策試製科舉人時,她親臨考場,主持考試。武則天用人不看門第,不問出身,隻看政治才能,因此特別注意從科舉出身者中間選拔高級官吏。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動了文化的全麵發展。

武則天在文字上大膽改革,增減前人筆畫,曾經創造了19個漢字,被天下廣泛用之。如她為自己取名為“ 曌”,意為明月當空,名君當世,字義一看即明。雖然武則天所造漢字都是為了她的政治目的服務的,但通過這些漢字,我們卻能看到她的才氣和非凡的智慧。

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武則天被迫將皇位讓給兒子中宗李顯,複唐國號。同年12月,武則天病逝於洛陽上陽宮。

次年,唐中宗複辟唐朝,還都長安,將他和高宗合葬於乾陵。

[旁注]

才人 封建妃嬪的稱號。始設於晉漢武帝司馬炎,沿用至明代。才人的是我國古代宮廷女官的一種,兼為嬪禦。才人初定為宮官之正五品,後升為正四品。武則天就曾做過唐太宗的才人。

唐中宗 (656年~710年),即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5年半。初諡“孝和皇帝”,後諡“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死後葬於定陵。

吐蕃 吐蕃一詞,始見於唐朝漢文史籍。7世紀至9世紀時西藏曆史上創立的第一個政權,是一個位於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由鬆讚幹布到達摩,共延續200多年。

契丹 中古時期出現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自北魏開始,契丹族就開始在遼河上遊一帶活動,唐末建立了強大的地方政權。唐朝滅亡的907年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統治中國北方。

安西四鎮 指唐朝前期在西北地區設置,由安西都護府統轄的4個軍鎮。唐安西四鎮在曆史上存在了一個半世紀,它們對於唐朝政府撫慰西突厥,保護中西陸上交通要道,鞏固唐的西北邊防,都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屯田 我國曆代封建王朝組織勞動者在官地上進行開墾耕作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有軍屯與民屯之分,以軍屯為主。始於漢武帝時期。

唐睿宗 (662年~716年),即李旦,又名旭輪。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為其兄長。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在位時間共8年。諡號“玄真大聖大興皇帝”。712年禪位於子唐玄宗李隆基,稱太上皇。5年後去世,葬於橋陵。

乾陵 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的夫妻合葬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乾縣城北的梁山上,總麵積240萬平方米,陝西關中地區唐代十八陵之一。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合葬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