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時期——開國雄主
從五代十國至元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古時期。五代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十國有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和北漢。趙匡胤掃蕩群雄,結束了戰亂局麵,建立北宋。三百年後,鐵木真不僅將箭頭穿越大漠射向歐洲,他的子孫也率領萬千鐵騎入主中原。
於是,在我國近古時期的帝王長廊裏,既有中原國主鐵血狼煙的壯舉,也有馬背民族血灑他鄉的豪邁。英豪建功,可歌可泣。
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927年~976年),別名香孩兒、趙九重。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涿州。軍事家,政治家。
他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麵,建立宋朝,廟號太祖。他在位期間,以文治國,以武安邦,開創了我國的文治盛世,是推動曆史發展的傑出人物。
趙匡胤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 父親先後為後唐、後晉和後漢的軍官。趙匡胤18歲時娶了妻子,20歲時,就毅然別離發妻,浪跡天涯去闖蕩世界。
950年,趙匡胤在闖蕩中來到河北鄴都,投靠在後漢樞密使郭威的手下,做了一名士兵。後來郭威起兵反漢,攻入開封,滅掉後漢,建立後周。趙匡胤在擁立郭威的鬧劇中嶄露身手,遂被提升為禁軍的一個小頭目。
時隔不久,北漢和契丹聯軍合力進攻後周,趙匡胤以高平之戰的出色表現受到了周世宗的進一步賞識。戰後,他不但被破格提拔為殿前都虞侯,成為後周禁軍的高級將領,而且還被委以整頓禁軍的重任。
在這次整頓禁軍的過程中,趙匡胤開始在軍隊中形成了自己的勢力。他利用主持整頓的機會,將羅彥環、郭廷斌、田重進、潘美、米信、張瓊、王彥升等自己麾下的“心腹”之人,安排在殿前司諸軍任中基層將領。
同時,趙匡胤又以自己高級將領的身份,主動與其他中高級將領交結,並同其中的石守信、王審琦、韓重斌、李繼勳、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楊光義結拜為兄弟,形成一個以趙匡胤為核心的勢力圈子。
959年,後周王朝政局動蕩,各地將領都暗自積蓄力量等待機會以防變故。趙匡胤立即整頓禁軍出發,開到開封東北的陳橋驛,在那裏宿營。
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和軍師趙普派人到軍中鼓動兵變,擁立趙匡胤當皇帝,帶著人向趙匡胤高呼“萬歲”。
960年,趙匡胤宣布定國號為“宋”。至此,趙匡胤成了宋王朝的第一位皇帝。這就是後來所稱的宋太祖。
為了穩定京城,宋太祖對皇族采取了優撫政策,對後周舊臣全部錄用,官位依舊,甚至連宰相也仍由王溥、範質、魏仁浦三位舊相繼任。又成功地平息了後周的皇族的反抗。至此,宋王朝與後周舊臣之間的矛盾可以說基本上得到了解決。
宋太祖深知,曆史上篡位弑主易如反掌,很可能威脅皇權。為了確保統治的穩固,宋太祖采取了更為積極的措施,巧妙地以“杯酒釋兵權”,使君臣之間的矛盾得到了較為合理的解決,上下相安無事。
隨後,宋太祖決定,禁軍中的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侍衛馬步軍正副都指揮使等職務不再設置了,隻剩下了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指揮使這三個不能相互統屬的職務。
剛剛立國不久的宋王朝周圍,存在著幾個由外族所建立的敵對國家和許多由漢族所建立的割據政權。在這種情況下,宋太祖製訂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後,開始了武力統一全國的進程。
963年,宋太祖任命慕容延釗出征荊湖。慕容延釗等依計而行,出兵湖南途中攻破江陵,高繼衝歸降。一個月後,湖南也被平定。
964年11月,宋太祖派大將王全斌、曹彬分兵兩路,僅用66天的時間就滅亡了後蜀,取得了46個州240個縣的廣大領土。
970年9月,宋太祖決定攻取南漢,繼續實施“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潘美等接到宋太祖滅亡南漢的命令後,馬上就攻陷了賀州,隨之攻克昭、桂、連、韶4個州,大敗南漢軍10餘萬於蓮花峰下。
至次年2月,即攻克廣州,南漢滅亡。宋王朝又取得了60個州214個縣的領土。
滅亡南漢之後,宋軍主力跨過長江天險,大敗南唐水陸兵10餘萬於秦淮,直逼金陵城下。與此同時,另一支宋軍率兵攻克了常州、江陰、潤州,形成了對金陵的外線包圍,金陵成了一座孤城。不久即攻入金陵,俘虜了南唐後主李煜。
滅南唐是宋太祖統一南方的最後一仗,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戰。這次戰爭中的“圍城打援”,是宋太祖戰略部署中的經典之作,也是古代戰爭史上的創舉。
宋太祖在南北用兵,統一全國的同時,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
首先就是削弱地方勢力。
963年,宋太祖作出廢除荊湖地區等各個支郡的規定,並最終形成了宋代的以文臣任知州的製度,使位尊權重、聲勢煊赫的節度使的權力受到極大削弱。
其次是收歸各地的財政大權。
964年,宋太祖發布了一道重要的詔令,要求各州除留有必要的經費外,其餘財賦中屬於貨幣的部分應全部奉送到京城,不得無故占留。地方喪失了財權,自然也就無法屯兵自重了。
宋太祖還為收地方精兵創立了兵分禁、廂的製度,為後代一直沿襲下來,成為兩宋兵製中的一大特色。
宋太祖為了擴大統治基礎,改革和推進了隋唐以來的科舉考試製度。
他極力放寬科舉考試的範圍,無論家庭貧富,門第高低,隻要具有一定文化的人,都可以前往應舉。同時嚴格考試製度,以防權貴豪門徇私。
與此同時,又著力改變重武輕文的舊風氣。隨著文教的振興和開科取士的增多,大批文人進入統治集團,切實發揮了他們的作用。
宋太祖還一直推行廣施恩德、與民休息的方針,實行輕徭薄賦、獎勵農桑、興修水利、發展工商貿易,大得民心,極大地保護和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使宋朝各地的生產得到迅速的發展。
宋代是我國古代史上經濟空前發展繁榮的時期。中華民族的四大發明中就有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三項大發明出在宋代。
976年,宋太祖親率大軍對北漢發起了第三次攻勢。10月。正在激戰之時,這位胸懷統一大誌、正值壯年的傑出君王在刀光劍影中不幸暴病身亡,年僅50歲。葬於永昌陵。
[旁注]
後周 五代之一。951年,郭威先稱監國,後稱帝,建國號為周,史稱後周。960年,趙匡胤在領兵抵禦北漢和遼的進攻時,在開封東北的陳橋驛發動了“陳橋兵變”,滅亡後周。
趙普 (922年~992年),字則平。出生於幽州薊縣,即今北京,後先後遷居常山,即今河北省正定。北宋初年宰相。雖足智多謀卻不好讀書,後來在趙匡胤的勸告下開始讀《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永昌陵 宋太祖趙匡胤陵墓。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塢羅河南側、西村北。陵區範圍占地約4000畝。現存永昌陵陵台呈覆鬥形,底邊東西寬60米,南北長62米,高21米。陵園的原有建築,現已無一留存,隻有鵲台、乳台的基址土堆尚在。
郭威 (904年~954年),邢州堯山,即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西人,後周太祖。他出身平民,在五代初期那段戰亂頻仍的年代,由普通士卒逐步成長為將領,最後又當上了皇帝,使唐末以來極為混亂的北方社會開始走上了相對安定的道路。
杯酒釋兵權 是宋太祖為了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通過在一次酒宴中發表意見,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此次事件被視為寬和的典範,史稱“杯酒釋兵權”。
李煜 (937年~978年),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彭城,即今江蘇省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被稱為“千古詞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