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陵 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陵寢。位於唐山遵化馬蘭峪清東陵昌瑞山腳下。有聖德神功碑亭、神道碑亭、方城、明樓等。這些大大小小的建築以一條寬9.70米的神路貫穿成一個完整的序列。
[閱讀鏈接]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的一國之君,康熙對於吃糧問題稱得上是處心積慮
來自魚米之鄉蘇州的奏折裏,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關於科學種植稻米的,裏麵涉及的內容包括品種、種植方法和管理方法等。有的優良稻種,據說就是康熙命人在北京豐澤園的多塊稻田中培育出來的,然後,他再命人拿到全國各地去試種。
其中一種新品種名叫“禦苑胭脂米”,是一種緋紅的香米,有人考證出《紅樓夢》中莊頭烏進孝給賈府送的,就是這種“禦米”。
清高宗弘曆
弘曆(1711年~1799年),全名愛新覺羅·弘曆。滿族。清朝第六位皇帝,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年號乾隆。
他文治武功兼修,在發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麵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一代有為之君。
弘曆自幼聰明,5歲就學,過目成誦。弘曆10歲那年,康熙帝在雍和宮第一次見到了孫子弘曆時,一下子就為其祖父康熙帝所喜愛,令養育宮中,親授書課。
1723年,雍正書立儲密旨,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錦匣,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
1733年封為和碩寶親王,開始參與軍國要務。
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曆繼位,年號改為乾隆。
在政治方麵,乾隆即位後,為了緩和雍正在位時期造成的政治緊張氣氛,他首先釋放了雍正末年因貽誤軍機而判死罪的嶽鍾琪。還為多爾袞昭雪,恢複王爵。這些措施緩和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對穩定王朝的局勢是有意義的。
乾隆帝重視吏治。他重視官吏的選拔,強調官吏應該年富力強;禁止各省大員向皇帝進獻方物、土產;注重考績,嚴格考核官吏;注意解決官員及其家屬的生活費問題;處置貪官。
此外,乾隆善於駕馭群臣,對當時朝中滿漢兩派鬥爭,采取警告和抑製手段,始終讓他們保持平衡,避免了大分裂。乾隆也重視對太監的約束。
在經濟方麵,乾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他要求北方向南方學習耕種技術;令地方官注意植樹造林保持水土;鼓勵開荒,擴大種植麵積;關心水利建設。
乾隆重視發展商業並給予寬鬆政策。他規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銷售糧食,可以免關榷米稅,允許百姓販運少量食鹽。經營彙兌和存款、信貸的金融機構在乾隆朝也開始出現。
乾隆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受災百姓,執政期間5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據統計乾隆時期蠲免了正額賦銀2億兩,加上曆年逢災蠲免的1億多兩,共計3億兩以上。
在建築上,乾隆在北京西郊營造繁華蓋世的皇家園林“圓明園”,還有避暑山莊暨外八廟和木蘭圍場等。這些皇家園林,無不體現著清代園林文化的輝煌,是園林藝術史上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除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外,多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軍事方麵,乾隆的武功之一就是用兵西陲,開辟新疆、鞏固新疆。在北疆,兩次平定準噶爾叛亂,基本上解決了北疆的問題。
但南疆的回部貴族試圖擺脫清朝,自長一方。為此,清軍同回部大小和卓在庫車、葉爾羌等幾座南疆重鎮進行了激戰,最終獲勝,重新統一南疆。從此西域與中原再度連為一體,定名新疆也是取“故土新歸”之意。
乾隆在南疆實行因俗而治,設立阿奇木伯克製,由清政府任命。並設參讚大臣等官,分駐各城,加強統轄。製訂《回部善後事宜》,對南疆管理體製做出改革。
乾隆在新疆設伊犁將軍,實行軍府製,修築城堡,駐紮軍隊,設置卡倫,巡查邊界,移民實邊,進行屯墾,加強了對新疆地區的管轄。
乾隆平定準、回諸役,統一了準、回各部,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統轄,保持了西北、漠北及青海、西藏的社會安定。
乾隆製訂《欽定西藏章程》,規定:
設駐藏大臣督辦藏內事務;在西藏駐軍,分駐前藏、後藏;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等圓寂後,在駐藏大臣親監下,靈童轉世設立金奔巴瓶製,用金奔巴瓶掣簽決定繼承人,這就是著名的金瓶掣簽製度。西藏對鄰國貿易必須進行登記;西藏貨幣一律用白銀鑄造,正麵鑄“乾隆寶藏”4個字等。
《欽定西藏章程》是西藏曆史上重要的文獻,標誌著清朝對西藏進行全麵有效的管轄。
在文化說,乾隆親自倡導並編成了大型文獻叢書《四庫全書》,完成了順治朝開始編撰的《明史》和康熙下令開始編寫的《大清一統誌》。他又令臣下編成了曆史、製度、文字、農家、醫學、天文曆法等方麵的重要文獻。
由於乾隆對文化事業的熱心,漢學從乾隆朝越益興盛,至嘉慶朝,形成了著名的“乾嘉學派”。
此外,乾隆時期清朝的民間藝術有很大發展。乾隆80歲大壽時,徽班進京,國粹京劇開始形成。
乾隆時的我國領土,東起大海,西達蔥嶺即現在的帕米爾高原,南達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麵積達到1310萬平方千米,為曆代第二大,實際控製麵積則為曆代之首。
清乾隆時的人口突破3億大關。在乾隆朝,我國成為一個疆域廣大的多民族國家。
乾隆帝是一個比較勤於政事的皇帝,每天早上都到軍機處理政事。夏天,他到軍機處時天剛亮;冬天,他到軍機處時也就是五更時分。一般情況下,乾隆帝到軍機處後,蠟燭還要點一寸多天才明。這使得軍機處官員不敢稍有懈怠。
1795年10月15日,乾隆宣布永琰為皇太子,改名顒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內毓慶宮,自己退位稱太上皇帝。他在禪位之後仍居住在養心殿掌控朝政。
1799年2月7日,乾隆太上皇在養心殿病逝,終年89歲。葬於清東陵的裕陵。
[旁注]
多爾袞 (1612年~1650年),全名愛新覺羅·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代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少年時就因屢建功勳而獲“墨爾根代青”,即滿語“聰明王”之號,成為正白旗旗主。他是確立清初政權及各項政策的最重要的決策者。
漕糧 水運京都之糧為漕糧。漕糧既是當時社會曆史條件下的產物,又反過來對當時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卡倫 也稱作喀倫、卡路、喀龍,為“台”或 “站”的滿語音譯。清朝設置的卡倫是特有的一種防禦、管理設施,它在清代的社會治安、生產、資源管理,以及邊防建設、疆域形成等方麵均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徽班進京 1790年,為給乾隆祝壽,從揚州征調了以著名戲曲藝人高朗亭為台柱的“三慶”徽班入京,成為徽班進京的開始。此後又有四喜、啟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繼進京。徽班進京被視為京劇誕生的前奏,在京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嶽鍾琪 (1686年~1754年),字東美,號容齋。平番,即今甘肅省永登人。清朝名將。曾擔任許多武職,以寧遠大將軍率軍時被奪官下獄,後得釋為四川提督,平大金川有功,封公爵。去世後諡“襄勤”。
裕陵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即乾隆皇帝的陵寢。位於孝陵以西的勝水峪。裕陵建築宏偉,氣勢非凡,僅地宮的麵積達就達372平方米,全部為青白石壘砌,精雕細刻,類似一座雕刻博物館。裕陵的規製既承襲了前朝,又有發展和創新。
[閱讀鏈接]
話說乾隆有一天在蘇州獅子林散步,看見一個叫花子邊曬太陽邊抓癢,心想都說江南多才子,不知這叫花子才學如何?
於是,他走到叫花子跟前,順口說道:“抓抓癢癢,癢癢抓抓;不抓不癢,不癢不抓;越癢越抓,越抓越癢。”說完一笑。
叫花子聽罷,微睜雙眼開口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說完繼續抓癢不止。
乾隆皇帝聞言一驚!片刻,才感歎地說:“都說江南多才子,真是名不虛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