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 也稱關中平原,指我國陝西秦嶺北麓渭河衝積平原,平均海拔約500米,又稱關中盆地,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陝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裏秦川”。此地是整個亞洲最重要的人類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酈道元 (約470年~527年),字善長,今河北省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曆秦嶺、淮河以北等廣大地區,撰寫《水經注》40卷。這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彙集。
洛河 古稱雒水,黃河支流之一。發源於河南省洛南縣西陲洛源鎮境內秦嶺深處的龍潭溝,是洛南縣境內最大河流,流經洛南、盧氏、洛陽,於鞏縣境入黃河,是我國原始農業起源最早地區之一。
秦王蠃政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趙氏,故又稱趙政,漢族,生於趙國首都邯鄲。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戰略家,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朝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39歲稱皇帝,在位37年。史稱秦始皇。
[閱讀鏈接]
本來,鄭國去秦國修建水渠是為了給韓國當間諜,使秦國把主要精力都用於修建水渠上,浪費秦國的財力和人力,而無暇攻打韓國,結果不想,鄭國渠修建完,秦國國力反而更強了。
不過,鄭國當間諜的事情在水渠修建完成之前就已經被秦國發現了,但是,秦國人並沒有因此抹殺他的功績,依然將他修建的渠道命名為“鄭國渠”,以示紀念。後來,鄭國在秦國善終。
春秋時期治水專家孫叔敖
孫叔敖(公元前約630~公元前593),蒍氏,名敖,字孫叔,又字艾獵,春秋時楚國江陵人。楚國名臣。
公元前601年,孫叔敖出任楚國令尹,他主持興修了芍陂,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國力,輔佐楚王強國富民,使楚國從蠻夷小邦縱身一躍,稱霸諸侯。
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循吏列傳》中,把他列為第一人。
孫叔敖出身楚國大貴族之家,為楚國司馬分冒之後。其年少時,父親遭人陷害被殺,舉家搬遷到期思邑,也就是後來的河南淮濱縣期思鎮居住。
楚莊王時,孫叔敖由前令尹虞丘推薦,被楚王任命為令尹。
當時,淮水流域常常鬧水災,影響了農業的發展。為此,孫叔敖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楚國的都城郢都所在地的交通條件,著手修建運河。
他主持興辦了我國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
芍陂因水流經過芍亭而得名。工程在安豐城,也就是後來的安徽省壽縣境內附近,位於大別山的北麓餘脈。東、南、西三麵地勢較高,北麵地勢低窪,向淮河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發,形成澇災;雨少時又常常出現旱災。
當時這裏是楚國的北疆的農業區,糧食生產的好壞,對當地的軍需民用關係極大。孫叔敖根據當地的地形特點,組織當地人民修建工程,將東麵的積石山、東南麵龍池山和西麵六安龍穴山流下來的溪水彙集於低窪的芍陂之中。
修建5個水門,以石質閘門控製水量,“水漲則開門以疏之,水消則閉門以蓄之”,不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澇成災。
後來,孫叔敖又在西南開了一條子午渠,上通淠河,擴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達到“灌田萬頃”的規模。
除了興修水利之功外,孫叔敖還可以稱得上一位懂經濟的專家,用現在的話說,是一位身體力行的經濟學家。
那時,百姓們秋冬之時習慣“貓冬”閑逛,不僅滋生是非而且浪費能源。他勸百姓多多發財,利用農閑季節上山采礦伐木,這樣人民富有了,國家也有了豐富的物資儲備。
當時的楚國通行貝殼形狀的銅幣,叫做“蟻鼻錢”。
莊王卻嫌它重量太輕,下令將小幣鑄成大幣,老百姓卻覺得不方便,特別是商人們更是蒙受了巨大損失,紛紛放棄商業經營,這使得市場非常蕭條。更嚴重的是,市民們都不願意在城市裏居住謀生了,這就影響了社會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