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時期——發明英才1
從五代十國至元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古時期。北宋統一帶來的生活安定和經濟發展,賦技術領域予無限生機。畢昇做的泥活字變成新教的工具,蘇頌有多項成果獨享世界第一,陳規用竹管造槍便榮膺世界管狀火器的鼻祖。
到了元代,黃道婆在棉紡領域把個烏泥涇織成一片錦繡,而慧元的奶粉和肉鬆成了蒙古人的健康支柱與力量象征。近古時期的這些發明奇才,他們在我國古代科技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首創活字版印刷術的畢昇
畢昇(約970年~1051年),又作畢升。我國宋代發明家。首創活字版印刷術,使之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說:“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曾改變了整個世界事物的麵貌和狀態。”
畢昇首創活字版印刷術具有深刻的曆史背景。北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化和科學技術的興盛。文化的繁榮,就必然要求傳播工具的先進。而當時的雕版印刷術雖然技術已經很純熟,但也存在明顯缺點。
比如刻版費時費工費料,刻一部書需要很長時間和很多木料,如果刻一部內容很多的巨著,就得花費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再如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當時刊印的《大藏經》,5000多卷,13萬頁,共雕版13萬塊,存放就要占用許多地方。
此外,有錯別字也不容易修改。由於存在這些原因,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改進印刷技術,已經成為時代的要求,而完成這一曆史使命的人物就是當時的發明家畢昇。
畢昇生活在雕版印刷的全盛時期,他是北宋中期的一個普通平民知識分子,當時人稱“布衣”。他從十幾歲開始,就進入一家私人書坊當學徒。畢昇到了書坊後,勤學好問,很快學會了雕版。
畢昇在學徒過程中,對雕版印刷的每個環節都不放過,努力地學習,對印刷的各個程序,對刻工、印工的技術,都掌握得十分嫻熟。幾年以後,畢昇終於成為一名熟練的書坊印刷工匠。
畢昇從一名學徒升為印刷工匠以後,很快在書坊裏成為一名得力骨幹。他負責雕版印書的每道工序,工作十分認真。漸漸的,他發現了雕版印刷的弊病,於是,他開始著手製造單個的活字,這項工作整整花費了畢昇八九年的時間。
畢昇首先使用木材作為製造活字的材料。但由於木紋不整齊,吸墨膨脹,字麵模糊,不能下次再用等原因失敗了。
這次失敗,並沒有使畢昇灰心,他又試驗了好幾種材料,可都不適合用來做活字。畢昇受陶罐上邊的工藝花紋的啟發,開始了製造泥活字的嚐試。
畢昇先把膠泥和拌均勻,製成一個個大小一致的小方塊型的泥坯,小泥坯的邊角都抹得非常平整。然後在每個小泥坯上工工整整地刻好文字。畢昇把文字的筆畫刻得凸出來,凸出來的部分,厚薄就像古時候銅錢的邊緣一樣。泥坯細軟,雕刻起來比木頭容易多了。
刻好後的泥坯稍稍陰幹一下,再放到火中去燒硬。這次終於成功製出了字畫清楚、不吸水、堅如牛角、烏黑發亮的膠泥活字。畢昇費了多年心血,製造了上萬個泥活字字印。
在製造泥活字的過程中,畢昇非常善於開動腦筋。他考慮到書中常常一頁之中有好些重複的字,為了方便印書,每個字他一般都刻製幾個泥活字。特別是古書中的“之”、“乎”、“者”、“也”之類的字,用得非常頻繁,畢昇就把這些字分別製作成20多個泥活字,這樣用起來就非常方便了。
有了一套活字印,還不能馬上印刷,要印書,首先得把活字製成版。製造活字版是畢昇活字印刷術發明的一個重要部分。
每次印刷前,畢昇都先拿出一塊鐵板擺好,在上麵均勻地撒上一層鬆脂、蠟和紙灰等具有黏性的物質。再在鐵板上麵放一個鐵框,然後照著要印的書稿,揀出需要的泥活字,按順序一個一個地排在鐵框裏麵。排滿整整一框,就成一版。
把排好的版拿到火上加熱,鐵框裏麵的鬆脂、蠟等物質遇熱熔化,這時用一塊平整的木板把子印按平,當鐵框內的物質冷卻凝固後,框裏的泥活字都牢牢地粘成一片,而且版麵十分平整,最後上墨印刷,就可以得到印刷效果十分好的書籍了。
就這樣,用泥活字版印出來的書,“墨若漆光”,非常漂亮。
為了提高印刷效率,畢昇設置了兩塊鐵板,交替著使用。當第一塊版在印刷時,就開始用第二塊版排字。
畢昇在印書時,有時也遇上一些生僻、不常用的字,他就馬上找來一些膠泥,製成小方塊泥幹坯,再刻好所需的字,拿到草火中一燒,一會兒就做成一個泥活字印。這個方法非常簡單,也非常迅速。
畢昇還做了很多木架,分成一個一個的格子,專門用來存放不用的泥活字。為了使用時查找起來方便、快速,他把製成的泥活字都按字的韻母分成若幹類,並按類排列得整整齊齊。每一韻部的泥活字都貼上紙,並做上記號。揀字時先看記號,再根據記號查出所需泥活字。
畢昇的活字印刷術與雕版印刷相比,有很多優點:速度快、印書經濟合算、書籍質量好、可減輕勞動強度。畢昇去後,他精心製作的泥活字傳到了大學者沈括手中,沈括將其視為珍品,仔細地收藏起來。並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詳細地記錄了畢昇發明印刷術的經過。
泥活字印書技術由於後人的不斷仿效和改進,由泥活字、木活字一類的非金屬活字,逐漸過渡到銅活字、鉛活字、錫活字一類的金屬活字。
畢昇是世界上第一位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人,他創製的泥活字也是世界上第一副活字。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很快傳到亞洲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後來,印刷術傳到了歐洲,並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德國人古登堡就是在畢昇活字印刷術的基礎上,創造了金屬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很快由德國傳到世界各國。當今世界,雖然排版印刷工藝被廣泛應用,但其基本原理與畢昇的泥活字原理完全相同。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大驕傲,也是對人類文化的又一重大貢獻。畢昇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旁注]
雕版印刷 是最早在我國出現的印刷形式。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印刷的《金剛經》(現藏大英博物館),不過雕版印刷可能在大約兩千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
泥活字 膠泥製成的用於排版印刷的反文單字。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其所著《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中,記載了泥活字為慶曆年間平民畢昇所發明。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書成功,標誌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
活字版 北宋畢昇發明泥活字後,為了便於印刷,他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這就是活字版。活字版是印刷史上又一偉大的裏程碑。
金屬活字 在北宋時發明了木活字、泥活字等非金屬活字後的數百年間,以木、泥、錫、銅、所造的活字,一直被前後交替地使用。由於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對書籍的需要量大,因此,金屬活字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沈括 (1031年~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生於北宋時錢塘,即今浙江杭州。北宋科學家。所撰《夢溪筆談》,是我國古代的學術寶庫,也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沈括也因而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最卓越的人物”。
[閱讀鏈接]
傳說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許多人紛紛向他取經。畢昇認真地說:“是我的兩個兒子教我的。”
這句話很出乎人的意料,畢昇繼續解釋道:“去年清明節前,我帶著妻兒回鄉祭祖。有一天,兩個兒子玩過家家,用泥做成各種物品,隨心所欲地排來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當時我就想,我何不也來玩過家家:用泥刻成單字印章,不就可以隨意排列,排成文章了嗎?”
眾人聽後無不讚歎畢昇的細心。
獨占數項世界第一的蘇頌
蘇頌(1020年~1101年),字子容。福建泉州南安人。宋代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
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麵,特別是他的水運儀象台和所著《新儀象法要》一書,有許多獲得世界第一的發明創造,使他成為我國曆史上的傑出人物,同時也受到了世界科技史專家的普遍讚譽。
蘇頌出身於書香門第,世代為閩南望族。他幼承家教,勤於攻讀,深通經史百家,學識淵博。1042年進士,先任地方官,後改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等職9年,得以博覽皇家藏書。
宋哲宗登位後,先任刑部尚書,後任吏部尚書,晚年入閣拜相。以製作水運儀象台和星圖繪製聞名於世。
蘇頌所研製的水運儀象台是一座高12米、寬7米,像三層樓房一樣的巨型天文儀器。上層是觀測天體的渾儀,中層是演示天象的渾象,下層是使渾儀、渾象隨天體運動而報時的機械裝置。
它兼有觀測天體運行,演示天象變化,以及隨天象推移而有木人自動敲鍾、擊鼓、搖鈴,準確報時的功用。它不僅在國內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成就,而且在許多方麵為人類做出了貢獻,使許多中外科技史專家為之歎服。
水運儀象台上層置有觀測用的渾儀,通過“天運單環”與“樞輪”相連,使渾儀能隨樞輪運轉。這與現代天文台轉儀鍾控製天體望遠鏡隨天體運動的原理是一樣的。因此可以說,水運儀象台的這套裝置是現代天文台跟蹤機械轉儀鍾的遠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