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陳規所製火器可以使點燃的火藥定向噴射,是近代管狀發射武器的前身,被譽為“近代槍炮的鼻祖”。
陳規是法科進士,他雖為文臣,卻很有軍事才華,尤擅守城。其實,陳規在火器上的貢獻,主要來源於他豐富的實戰經曆,是戰場經曆啟發了他的創新思維,製造出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竹管火槍。
1140年,陳規任順昌府知府時,修整城牆,招募流亡,建立保伍製度。此時入侵宋朝的金兵完顏宗弼退歸河南。
這年5月,抗金將領劉錡領著一路兵馬赴京途中經過順昌府境內,陳規親自出去迎接,迎進城中還未坐穩,就有人來報說金兵已經打入京城。陳規告訴劉錡,自己城中有米糧數萬斛,一同互勉死守順昌,得到劉錡的認同。
陳規與劉錡一同登城布置軍事,分別命令各位將領守衛四門,並且明確地指示有關人員,招募當地人作為向導和間諜。大體上粗略布置完畢以後,金兵前哨已經逼近順昌城下。
6月,完顏宗弼領兵紮寨於順昌城外的潁水北岸,連營十餘千米。他看到順昌城垣簡陋,竟狂妄地說:“順昌城可以用靴尖踢倒。”並當即下令,9日在順昌城內府衙中吃早飯,城破之後,女子玉帛悉聽諸將擄掠,男子一律殺死。
完顏宗弼的氣焰十分囂張,根本不把陳規、劉錡等放在眼裏。並親自率領鐵浮圖軍4000人在城下遊動,尋機進攻。
陳規、劉錡一麵加緊備戰,一麵采取新的戰術。陳規對劉錡說:“敵人的意誌屢次受挫,一定會想出奇巧來圍困我們,不如我們派潛兵去擾他們的營壘,使敵人晝夜不得休息,這樣我們就可以養精蓄銳了。”
劉錡表示同意。陳規的疲敵之法,果然把敵人拖得疲憊不堪。陳規則鼓勵將士發誓死守,背城一戰,死中求生。
陳規披著金盔甲胄,親自巡城督戰,並射殺敵軍無數,敵人稍稍引退。他與劉錡在城牆上來回巡視軍情,勉勵激發各位將領的士氣,有時候,飛箭射到衣服上也麵無懼色,沉著穩定。士兵見狀,更加氣勢高揚,決心以死和敵兵相拚。
這時正值天氣炎熱,金軍遠道而來,沒有休息即投入戰鬥,人困馬乏,隻好休兵立營,準備再攻。
宋軍則輪番休息,以逸待勞,乘烈日當空的中午,時而派遣數百人於西門擾敵,時而又從南門襲擊,大敗金軍。
金軍屢攻不下,士卒死亡病疾又多,完顏宗弼被迫率全部金軍撤走順昌,順昌保衛戰取得了徹底勝利。這一戰重打擊了金軍主力部隊,因而對宋軍抗金的戰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由於陳規頗有戰功,官至龍圖閣直事,德安府知府。後因功累至漢陽軍鎮撫使、徽猷閣待製、任池州知府、沿江安撫使等。
正是經曆了這些艱苦卓絕的實戰曆練,才使陳規對部隊的武器裝備深有感觸,也對他製造火槍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南宋初期,火藥已經普遍應用於戰事,加之當時北方的金兵不斷侵犯幹擾,陳規就想利用火藥來改進兵器,提高戰鬥力。
陳規經過苦心鑽研,用巨竹做了世界上第一支“火槍”。這種槍用竹管做槍身,裏麵裝滿火藥,藥線引在外麵。打仗時,由兩個人拿著,點燃後發射出去,用來燒傷敵人。
這種用竹管製成的火槍,就是最早出現的管形火器。因為它是把火藥裝在竹管內,而不是放在竹管之外,這一改變,代表一個大進步,所以人們認為它是射擊性管形火器的鼻祖。
陳規發明的管形火槍在實戰中發揮了巨大威力。陳規是當時力主抗金的地方官員。
有一次,當金兵攻城時,他率領一支火槍隊,跟在300多頭火牛後衝出城門,用火槍對金兵集中噴射,金兵被燒得哭爹喊娘,抱頭鼠竄,取得了守城戰的勝利。
由於用竹管製成的這種火槍槍身容易被燒毀或炸裂,且射程短,威力不理想,不能耐久使用,於是,人們對之不斷進行了改進。但陳規的發明極大地影響了後來對火器的改進。
比如南宋末年,有人對火槍進行研究和改進,在火槍的基礎上製成一種“突火槍”。它也是用巨竹為筒,裏頭再裝上火藥,安上“子窠”,即瓷片、碎鐵片、石子一類東西。
使用時,用火點燃火藥,起初發出火焰,火焰盡後,“子巢”借著火藥氣體的力量被拋射出去,同時伴隨有強烈的響聲,其聲響可傳到100米遠。
這種“子窠”就是後日子彈的先聲,也是這是現代霰彈槍的真正起源。
金朝末年的管形火器叫“飛火槍”。它是用16層敕黃紙製成的筒子,長2尺多。筒子所以用紙做,乃是因為北方不產竹子的緣故。
筒子縛在槍頭的近處,內裝柳灰、鐵碎末、硫黃、砒霜混合的藥料。點著後,焰火可燒到十幾步之遠。其作用和宋人的火槍相同,在於焚燒敵人。
元人承襲了宋金的火器,但有所發展。在宋金時本來是用竹製,或紙製的槍身或筒身,到了元代中葉後多數已改為用銅或鐵來製造了。也就在這時,我國的火藥和金屬管形火器傳入歐洲,火槍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15世紀初,西班牙人研製出了火繩槍。後來,被明王朝仿製,稱之為鳥銃。直至16世紀中葉,法國人馬漢發明發明了燧發槍,將火繩點火改為燧石點火,才逐漸克服了氣候的影響,且簡化了射擊程序,提高了射擊精度,可隨時發射。
管形火器在火器上是一大進步,並對後世槍炮的劃分產生了深遠影響。近代的槍、炮的劃分,就是從陳規發明的管形火器逐漸發展而來的。
在我國古代兵器中,對槍、炮的劃分不明確,起初也沒有一定的製式和標準。金屬管火器出現以後,人們才將口徑大的叫做銃、炮;口徑小的叫槍,有的稱銃、筒。
在明代兵書中就明確指出,管形火器的大小主要是根據用途和使用要求而定,即“大者發用車,次及小者用架、用樁、用托,大利於守、小利於戰”。
這就是說,當時人們造槍是用於步兵、騎兵作戰,要求短小輕便;而造炮是用於守城攻堅。對於大型火炮,得用車載船運或修築固定的炮台,以便用猛烈的炮火攻克堡壘或抵禦對方的攻擊。
這種劃分槍、炮的辦法,與近代接口徑大小區分槍、炮的原則是一致的,即口徑在20毫米以上,含20毫米者即為炮,以下即為槍。
由此可見,火藥的發明促使了管形火器的問世,而管形火器孕育了現代的槍、炮。對於重型火器來說,火藥使冷兵器的炮變成威力強大的火炮,這對武器的發展和戰爭本身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正如恩格斯對此作的精辟論述那樣:“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城牆,現在抵不住市民的大炮了”,這些大炮“不但影響了作戰方式本身,還影響了統治和壓迫的關係。”
陳規的管形火器的發明,表明人們已經想出方法來適當地操縱烈性的火藥,能使點燃的火藥定向集中噴射火焰,也使得火藥在戰爭中的使用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它的威力雖然不算很大,但從原理上來說,管形火器已采用火藥作為發射動力,從而開辟了使用管形火器的先河,這標誌著火器已開始向近代槍炮的方向發展。因此,發明管形火器的陳規被認為近代槍炮的鼻祖。
[旁注]
法科 製大學七科之一。分法律、政治、經濟三個學係。魯迅《三閑集·我和<語絲>的始終》:“但自己賣報的成績,聽說並不佳,一紙風行的,還是在幾個學校,尤其是北京大學,尤其是第一院。理科次之。在法科,則不大有人顧問。”
鐵浮圖 又被稱為鐵浮屠引,是金國鐵騎引的一種,極其類似歐洲十字軍,屬於金國大將完顏兀術的手下,與拐子馬一起隨同金兀術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火器 我國古代火藥兵器的簡稱。包括火箭、火球、火槍、火炮、地雷等。北宋初年,出現了用火藥製造的火箭、火毬等,我國古代兵器開始向“熱兵器”新時代過渡。可見,火藥的發明,在軍事理念、軍隊編製等方麵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火繩槍 靠燃燒的火繩來點燃火藥,故名火繩槍。火繩槍在火器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是現代步槍的直接原型。火繩槍的出現也改變了戰爭的形態,伴隨著火繩槍的發展,人類的戰爭從冷兵器進入到熱兵器時代。
燧發槍 由16世紀中葉出生在槍炮工匠、鎖匠和鍾表匠家庭的法國人馬漢發明。原理是重撞燧石冒出火星,引燃火藥擊發。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
完顏宗弼 姓完顏,本名斡啜,又作兀術、斡出、晃斡出。女真族。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金朝名將,開國功臣。有膽略,善射。金國主攻派的代表,並領導了多次南侵,戰功赫赫。迫宋稱臣,以功進太傅。
劉錡 (1098年~1162年),字信叔,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南宋抗金將領。驍勇善戰,在伐夏抗金的過程中屢立功勳,官至太尉、威武軍節度使,去世後,諡為“武穆”。
[閱讀鏈接]
陳規為官清廉,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產。此外,他更是一個內心善良的人,樂善如施,喜好賑濟窮人。
他曾經為自己的女兒找一個侍女,找到一個婦人,這婦人舉止閑雅端莊,陳規感到奇怪就詢問她,才知道,原來她是雲夢的張貢士的女兒,由於戰亂,丈夫死了沒有依托,隻能寄人籬下討飯為生。
陳規立刻停止讓她做侍女,並把自己女兒的嫁妝拿出一部分給她做了嫁妝。聽說過這件事的人都非常感動,人們都交口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