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事業單位新舊會計製度對比分析研究
工作研究
作者:苗巍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公共財政體製改革的逐步推進,我國事業單位的業務範圍也不斷擴展,事業單位的會計製度也隨之發生變革。本文將全麵對比分析我國事業單位新舊會計製度的不同,指出新舊會計製度在科目設置、要素確認、核算原則以及計量與報告之間存在的具體差異,並就如何利用新會計製度規範、約束我國事業單位會計行為,進而提高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提出建議。
關鍵詞:事業單位 新會計製度 對比分析
一、引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公共財政體製的改革,事業單位逐步參與到市場經濟發展中,過去的會計製度已經不能適應當前事業單位發展的需求,財政部針對當前我國事業單位會計業務處理的實際需要,於2012年12月19日修訂發布了《事業單位會計製度》(以下簡稱新會計製度),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麵施行,用來代替使用多年的1997版事業單位會計製度(以下簡稱舊會計製度)。新會計製度在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和報告等方麵都做出了很多調整。認真分析比較這些調整變化,理解這些變化之後的真正內涵,對我國事業單位完善會計業務核算、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我國事業單位新舊會計製度異同對比分析
(一)指導基礎和實施目的各不相同
舊會計製度是我國事業單位會計製度的探索起步,其主要目的是規範事業單位會計核算行為。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會計行業的相關法規和製度也不斷健全,國家先後頒布了《會計法》和新《企業會計製度》,而新《事業單位會計製度》正是以《會計法》和《企業會計製度》為指導基礎製定實施的。其實施目的是保證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也比舊會計製度更加具體。新會計製度的第1條規定“為了規範事業單位會計行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事業單位會計製度》及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製定本製度”,凸顯了《會計法》的重要作用以及新會計製度的具體目的。
(二)會計報告體係存在差異,會計核算目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對比分析新舊會計製度可以發現,舊會計製度隻是在第四部分簡單規定了會計報表的組成部分,包括資產負債表和收入支出表、附表和會計報表附注和收支情況編報專項資金收支情況表,並未上升到會計報告的高度。而新會計製度不僅明確規定了事業單位的會計報表應該由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財政撥款收入支出表以及有關附表構成,還著重強調了事業單位財務報告的構成。新會計製度第四部分明確規定“事業單位財務報告由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組成”。此外,新舊會計製度對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目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舊會計製度指出會計報表是“財政部門和上級單位了解情況、掌握政策、指導單位預算執行工作的重要資料,也是編製下年度單位財務收支計劃的基礎”。由此可以看出會計報表主要有以下兩個作用:第一,服務於上級單位對事業單位的管理;第二,服務於事業單位自身編製財務預算。而新會計製度則明確指出,財務報告是“反映事業單位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的運營成果、預算執行等會計信息的文件”。從這一表述過程中可以明顯看出,當前事業單位財務報表服務的對象不僅僅包括上級管理者以及事業單位本身,還應該包括預期利益相關的其他群體,進一步擴展了事業單位財務報表的服務範圍,也符合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會計科目的名稱分類發生變化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新舊會計製度在會計科目分類以及總數上沒有發生變化,都包括資產、負債、淨資產、收入和支出五類47個會計科目。但對比分析會計科目名稱分類則可以看出,新會計製度更加注重會計信息質量和國有資產價值管理,強調政府的受托責任以及會計信息的有效性。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價值管理在資產類科目中地位凸顯。從資產類科目數量來看,新會計製度增加了6個,而這6個會計科目都用來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可以有效地保證事業單位資產的完整性,提高事業單位資產使用的經濟效益,全麵真實的反映事業單位資產使用和管理的真實現狀。
第二,政府資金使用的嚴肅性得到重視。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我國事業單位的資金來源也由原來的單一財政撥款來源發展到多渠道資金來源。新會計製度開始將事業單位財政資金與非財政資金的核算與管理區分開來。在資產類科目中增加了“財政撥款結轉結餘”、“非財政撥款結轉”、“非財政撥款結餘”等具體核算科目,刪除1997版籠統的“結餘分配”。這樣的一種變化可以有效地反映出我國事業單位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強化對事業單位政府資金使用的管理,凸顯政府資金使用的嚴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