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報表分析》課程“三維”教學方法探討
財會教育
作者:全玲
摘要:《財務報表分析》課程是財會類專業的一門後續課程,該課程側重利用財務報表分析的相關理論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進行綜合分析。而現有的教學方法中,大部分課時放在具體財務指標計算方法的講解上,而忽略了分析過程,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筆者在教學中摸索出了一套將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和實驗教學結合起來的三維教學方法。
關鍵詞:財務報表分析 三維教學法 教學環節
一、“三維”教學法教學環節設計
在《財務報表分析》課程中運用三維教學方法後,將一定的課程內容按課時數劃分為三大教學模塊,這裏以周課時數4、一共12周課、合計總課時數48為例進行劃分。
理論教學:24課時,教學內容包括:財務報表分析的對象、方法、內容;資產負債表結構分析方法以及企業償債能力分析;利潤表結構分析以及企業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分析;現金流量表結構分析以及企業價值分析;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結構分析以及企業保值增值能力分析;財務報表附注分析;財務報表綜合分析:沃爾分析法、杜邦分析法、綜合分析法。教學目標:掌握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相應財務指標的計算方法。
案例教學:16課時,教學內容包括:某公司資產負債表的閱讀與分析;某公司利潤表的閱讀與分析;某公司現金流量表的閱讀與分析;某公司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閱讀與分析;某公司財務報表附注的閱讀與分析;財務報表體係綜合分析。教學目標:能讀懂某公司的財務報告並對公司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營運能力、發展能力做簡要的分析;能判斷公司的資產結構是否合理、能預測企業的利潤趨勢和現金流量趨勢並對公司的發展前景做簡要分析。
實驗教學:8課時,教學內容包括:收集上市公司報表資料,進行全麵綜合分析。教學目標:撰寫財務分析報告和管理建議書。
如此構成的教學環節設計,能加強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層層遞進的培養,其中,理論教學環節培養財務報表分析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案例教學環節培養學生財務報表分析的運用能力,實驗教學環節培養學生財務綜合分析與財務決策的能力。
二、理論、案例與實踐三結合的“三維”教學方法
(一)理論教學環節
理論教學環節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係統介紹《財務報表分析》課程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分析方法。筆者認為,教師在教授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過程中應該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麵的關係:
1.注重定量指標計算方法的講解和定性分析相結合。我們以應收賬款周轉率為例。在講解該指標時,首先介紹定量的指標計算方法,應收賬款周轉率=年賒銷收入淨額/應收賬款平均餘額,提醒學生注意,這個公式中,賒銷收入淨額=銷售收入-現銷收入-銷售退回、折讓、折扣;應收賬款平均餘額=(期初應收賬款+期末應收賬款)/2。定量的指標計算方法講解完之後,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如何通過這個指標的計算結果分析企業實際的經營情況。應收賬款周轉率的高低,反映企業應收賬款回款速度的快慢以及管理效率的高低。一般情況下,企業的應收賬款周轉率高,表明企業的應收賬款回款速度快、管理效率高、流動性強。
2.注重分析同類財務指標之間的聯係。在講解企業流動資產營運能力分析時,有兩個重要的指標:應收賬款周轉率和存貨周轉率,以此為例,筆者談談將同類指標聯係講解的方法。首先介紹這兩個指標的計算公式,然後對這兩個指標做定性分析。講完流動資產營運能力分析的指標之後,教師可以將這一類指標聯係起來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例如,可以從問題著手引導學生: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是否有關聯?兩者的變化趨勢是否一致?僅憑應收賬款周轉率單一指標是否能說明企業資金營運能力的好壞?可以通過提問、討論,然後舉例的方式引導學生得出分析結果:應收賬款周轉率高,並不一定意味著企業資金營運能力強,短期的應收賬款回收快可能是企業實行了緊縮的信用政策,而這樣做可能失去原有的一部分客戶,降低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從長遠看會降低銷售量從而導致存貨周轉率降低。
3.注重不同類別指標之間的聯係。例如,可以將反映企業流動資產營運能力的指標應收賬款周轉率和反映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流動比率聯係起來分析。
筆者認為,在理論教學中應把握好以上幾個方麵的關係,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而不僅僅是講解一些簡單的公式、方法。當然,在講解財務指標公式及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的過程中,可能會涉及到大量數據的計算,為了提高效率,將更多的時間用於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的思路,教師在講授這門課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引入EXCEL電子表格的某些內容,這樣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