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行為導向的ERP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財會教育
作者:李守偉
摘要:ERP課程是綜合性較強的新興交叉學科,具有獨特的性質和內容,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其時代發展的要求,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從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基本理論出發,分析了ERP課程教學所麵臨的問題,以及教學改革的思路,並提出了進行“理論、軟件和實驗”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行為導向 ERP課程 教學改革
一、引言
企業資源計劃簡稱ERP,可以將企業內部所有資源整合在一起,對采購、生產、成本、庫存、分銷、運輸、財務、人力資源進行規劃,實現信息數據標準化、係統運行集成化、業務流程合理化、績效監控動態化、管理改善持續化,從而達到最佳資源組合,取得最佳效益。
ERP課程是一門新興的課程,具有獨特的性質和內容,不但涉及到各種硬件技術、軟件開發技術、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而且包括了物資資源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資源管理、信息資源管理等企業管理的理論與方法,是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是信息管理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然而在實際授課中,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發現教和學均有一定的困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將企業管理知識與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有的學生簡單地將ERP看作是計算機軟件係統,而一味地關注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學習,忽略企業管理知識的運用。針對ERP課程教與學的現實狀況,迫切需要進行教學改革,建立“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理論、軟件與實驗相結合”的教育教學模式。實踐發現,基於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實現ERP課程的教學改革。
行為導向的教育思想主要源於人們對教育和學習概念的重新認識,行為導向創造一種學生與教師互動的社會交往情境而進行學與教的活動,充分體現了教育的內涵。
二、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基本理論
行為導向教學法是學生同時用腦、心、手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法,它通過行為的導向使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形成關鍵能力;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角色由傳統教學方式中的領導者變為活動的引導者、學習的輔導者和主持人;其實質是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創造一種教與學、學生和教師互動的社會交往的情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行為導向的核心是注重應用性,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行為導向觀又是一種能力本位觀,即培養學習者將來具備自我判斷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種教學指導觀。它要求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強化自身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往和協調能力、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快速和靈活適應環境的能力。
行為導向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模擬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頭腦風暴教學法、卡片展示教學法、對比分析教學法、引導課文教學法等。
行為導向教學的基本特點:學生互相合作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參加全部教學過程、學生表現出強烈的學習願望、教師的作用從傳授者轉變為指導者。
理想的行為導向教學模式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教師教學部分,主要由教師講課,而後提問,學生回答,然後由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這部分類似於以往的教學,隻是時間較少。二是學生學習部分,主要由學生自己獨立承擔,由學生獨立收集所要解決問題的信息,獨立製定計劃,獨立實施計劃,最後通過自己評價、同學評價和教師評價,這是主要部分。三是獲得經驗部分,即學生通過獨立處理現實工作崗位中的問題之後所獲得的經驗,這些經驗對於其今後進入職業生涯是十分寶貴的。這三個部分的有機組合組成了行為導向教學模式。
行為導向教學法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師生互動,理論、實踐與應用相結合”的教育教學思想,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基本職業能力,即專業能力和一定程度上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而且非常適合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如獨立性與責任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交往和協調能力、信息交流與合作、團隊精神、接受和處理新信息以及快速和靈活地適應新環境等。現代企業對這些關鍵能力的重視程度勝過其對專業能力的重視程度。
三、問題分析——行為導向的必要性
要進行ERP課程的教學改革,要利用行為導向教學法,就必須對其在現實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由於曆史原因,大部分院校的ERP教學存在著如下的問題:
(一)缺乏ERP與相關專業知識的有機結合
ERP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其教學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ERP的基本理論,關鍵是讓學生能夠對這些理論在企業管理中加以靈活應用。但目前我國大多數ERP的教學側重於理論和相關軟件,而實驗沙盤模擬手段卻被輕視。ERP的目的是為企業或者組織的管理目標服務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存在著ERP理論方法與企業管理實際相脫節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教師在講授基本理論、方法時缺乏針對性。雖然強調了ERP是為企業發展服務的,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主要還是從理論和方法上對ERP的應用進行介紹,而不是從現實企業管理工作的實際背景出發來闡明ERP係統的應用。由此,造成了學生畢業後適應工作的能力較差,不能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維護企業ERP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