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之友——指南針1(1 / 3)

水上之友——指南針1

指南針是一種判別方位的簡單儀器,又稱“指北針”。

指南針的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人們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指南針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完善,期間有許多創建,如發現並考慮到了地磁偏角現象,實現了磁針與羅盤一體化等。隨著我國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我國的指南針傳到西方等國,開啟了世界計量航海新時代,被世人譽為“水上之友”。

古人對磁石的運用

指南針的前身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其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

我國古人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漢武帝時期,天下眾人皆知漢武帝喜愛奇珍異寶,如果能尋上一兩件討得他的歡心,這一輩子的榮華富貴就享不盡了。

當時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特殊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鬥棋”。

漢武帝見過很多鬥棋,黃金造的、瑪瑙造的、象牙造的,天下該有的他應有盡有。所以他一見到這副棋,立刻就沒了興致,不相信這個黑漆漆的鐵疙瘩有什麼非同尋常之處。

欒大也沒多解釋,隻是淡淡說了一句:“陛下,你看好了。”說著,從袋子裏摸出幾枚棋子,往棋盤上輕輕一擺。

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那幾枚不起眼的棋子突然好像活了一樣,自動在棋盤上相互碰撞打鬥起來,直看得漢武帝目瞪口呆,老半天才緩過神,忍不住連聲稱奇。

欒大見龍顏大悅,心裏竊喜,垂手退到一邊等待著漢武帝的獎賞。

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

其實,棋子相互吸引碰擊並不奇怪,欒大隻不過是充分利用了磁石的吸鐵功能罷了,但漢武帝卻不曉得這裏麵的道理。

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晉書·馬隆傳》記載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

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麼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

我國古代對磁性的認識和利用,在世界上是比較早的,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記載。

古代人認識磁性,是從發現磁鐵礦具有磁性開始的。古代人把磁鐵礦稱為“磁石”、“慈石”,又把磁鐵礦中具有極強磁性的亞種稱作“玄石”。

東漢時期的《異物誌》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詩中也用過“磁石引鐵,於金不連”的句子,可見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質。

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磁力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產在南方,磁性很強,能吸引三四根鐵針,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掛在磁石上。

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10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一兩千克重的刀器。

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測量方法。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古人對磁石的認識在醫學上多有體現。古代先民在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質,並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比如曆代都有應用磁石治病的記載。

據戰國末期成書的《管子》和《呂氏春秋》記載,我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他們管這種石頭叫“磁石”。

在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書中的“倉公傳”便講到齊王侍醫利用五種礦物藥治病的事。這5種礦物藥是指磁石、丹砂、雄黃、礬石和曾青。

在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藥書中,講到了利用味道辛寒的磁石治療風濕、肢節痛、除熱和耳聾等疾病。

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在《名醫別錄》醫藥書中,也講到磁石可以養腎髒,強骨氣,通關節,消癰腫等。

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著的《千金方》藥書中還講到用磁石等製成的蜜丸,說經常服用可以對眼力有益。

北宋時期醫學家王懷隱等著的《太平聖惠方》中還講到磁石可以醫治兒童誤吞針的傷害,這就是把棗核大的磁石,磨光鑽孔穿上絲線後投入喉內,便可以把誤吞的針吸出來。

在南宋時期醫學家嚴用和著的《濟生方》醫藥書中,又講到利用磁石醫治聽力不好的耳病,這是將一塊豆大的磁石用新綿塞入耳內,再在口中含一塊生鐵,便可改善病耳的聽力。

在明代著名藥學家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中,關於醫藥用磁石的記述內容豐富並具總結性,對磁石形狀、主治病名、藥劑製法和多種應用的描述都很詳細。

例如磁石治療的疾病就有耳卒聾閉、腎虛耳聾、老人耳聾、老人虛損、眼昏內障、小兒驚癇、子宮不收、大腸脫肛、金瘡腸出、金瘡血出、誤吞針鐵、丁腫熱毒、諸般腫毒等10多種疾病,利用磁石製成的藥劑有磁朱丸、紫雪散和耳聾左慈丸等。

總的說來,在各個朝代的醫藥書中常有用磁石治療多種疾病的記載。

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研究和利用,是指南針發明和發展的原始基礎。事實上,指南針的發明,就是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

[旁注]

方士 方術士,或稱為“有方之士”,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持有方術的人。一般簡稱為“方士”或“術士”,後來則叫“道士”。其出現不晚於周代,至秦漢時期大盛,並逐漸形成了專門的方士集團,即所謂方仙道或神仙家。神仙思想及其方術,成為後世道教的核心內容與精神支柱。

馬隆 西晉時期名將,兵器革新家。曾經率兵攻滅禍亂多年的鮮卑禿發樹機能而一舉成名。他在道路兩旁堆積磁石,吸阻身著鐵鎧的敵人,使其難以行進,而晉軍均被犀甲,進退自如。敵人大為震驚,以為晉軍為神兵。

曹植 (192年~232年)三國曹魏時期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去世後諡號“思”。後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宋時期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的評價。

陶弘景 (456年~536年)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集注》、《集金丹黃白方》等。

司馬遷 (公元前145年或公元前135年~約公元前87年)西漢時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後人尊為“史聖”。創作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記載了上古傳說中的黃帝之後長達3000多年的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孫思邈 (581年~682年)著名的醫師與道士,是我國乃至世界史上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後人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他通百家之說,崇尚老莊學說,兼通佛典。著有編寫《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李時珍 (1518年~1593年)明代醫學家、藥物學家。曾參考曆代醫藥書籍800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

[閱讀鏈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鹹陽修造阿房宮。據說,宮中有一座門,是用磁石做的,也叫“卻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