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先導——印刷術2
印刷術的傳播與影響
我國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首先在我國的鄰國傳播,然後傳入歐洲、非洲、美洲各國,開創了世界印刷曆史新紀元。
印刷術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光輝篇章,而建立這一偉績殊勳的莫大光榮屬於中華民族。這一發明創造,對世界上的各行各業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在我國發明的印刷術的影響下,也開始用活字印刷方法。
朝鮮人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清涼答順宗心要法門》,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金屬活字本。
朝鮮人民還創造了自己的木活字,如1376年朝鮮出現木活字《通鑒綱目》;又創造了鉛活字,如1436年朝鮮用鉛活字刊印《通鑒綱目》。
16世紀末,日本用活字刊行《古文孝經》《勸學文》。
我國的印刷術,通過兩條途徑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經俄羅斯傳入德國;一條途徑是通過阿拉伯商人攜帶書籍傳入德國。
1440年左右,德國發明家約翰內斯·古騰堡以我國書籍作為他的印刷的藍本,將當時歐洲已有的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發明了鉛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推進了印刷形成工業化。
西班牙曆史學家傳教士岡薩雷斯·德·門多薩在所著《中華大帝國史》中提出,古騰堡受到我國印刷技術影響。法國曆史學家路易·勒·羅伊,文學家米歇爾·德·蒙田等,都同意門多薩的論點。
活字印刷術經過德國而迅速傳到其他的10多個國家,促使文藝複興運動的到來。
意大利人則將活字印刷傳入歐洲的功勞歸功於倫巴地出生的意大利印書家帕菲洛卡·斯塔爾迪,他見到馬可·波羅從我國帶回來的活字版書籍,采用活字法印書。為此,意大利人特地在他的出生地樹立他的雕像作為紀念。
法國漢學家儒蓮,曾將沈括《夢溪筆談》中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一段史料,翻譯成法文。他是最早將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史實,介紹到歐洲的人。
16世紀,活字印刷術傳到非洲、美洲、俄國的莫斯科,19世紀傳入澳洲。
從14世紀到19世紀,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傳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稱“畢昇是印刷史上的偉大革命家”。此外,印刷術還在意識形態及政治上對世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首先,印刷術打破教會的學術壟斷地位。16世紀宗德國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新教宗派“路德宗”的奠基人馬丁·路德曾稱印刷術為“上帝至高無上的恩賜,使得福音更能傳揚”。
印刷術的傳入,使印本得以廣泛傳播及讀者數量的增加,過去教會對學術的壟斷遭到世俗人士的挑戰。
宗教著作的優先地位也逐漸為人文主義學者的作品所取代,使讀者們對於曆來存在的對古籍中的分歧和矛盾有所認識,因而削弱了對傳統說法的信心,進而為新學問的發展建立了基礎。
如果沒有印刷術,新教的主張可能僅限於某些地區,而不會形成一個國際性的重要運動,也就不會永遠結束教士們對學術的壟斷和迷信,進而促成西歐社會早日脫離“黑暗時代”。
其次,使書籍留存的機會增加。印本的大量生產,使書籍留存的機會增加,減少手寫本因有限的收藏而遭受絕滅的可能性。
印刷使版本統一,這和手抄本不可避免產生的訛誤,有明顯的差異。印刷術本身不能保證文字無誤,但是在印刷前的校對及印刷後的勘誤工作,使得後出的印本更趨完善。
通過印刷工作者進行的先期編輯,使得書籍的形式日漸統一,而不是像從前手抄者的各隨所好。凡此種種,使讀者養成一種有係統的思想方法,並促進各種不同學科組織的結構方式得以形成。
再次,在印刷術出現以前,世界各國雖然已經有自己的民族文學,但印刷術對它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西歐各民族的口語在16世紀之前已發展為書寫文字,逐漸演進成為現代形式。同時,一些中世紀的書寫文字已在這一過程中消失。
新興的民族國家大力支持民族語文的統一。與此同時,作者們在尋找最佳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出版商也鼓勵他們用民族語言以擴大讀者市場。
在以民族語言出版書籍越來越容易的情況下,印刷術使各種語文出版物的詞彙、語法、結構、拚法和標點日趨統一。
小說出版廣泛流通以後,通俗語言的地位得到鞏固,而這些通用語言又促進各民族文學和文化的發展,最終導致明確的民族意識的建立和民族主義的產生。
最後,為地位低下的人改善社會處境。印刷促進教育的普及和知識的推廣,使更多人可以獲得知識,因而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書籍普及會使人們的識字率提高,反過來又擴大了書籍的需要量。
此外,手工業者從早期印行的手冊、廣告中發覺到,印行這類印刷品可以名利雙收。這樣又提高了他們的閱讀和書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