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戰神——黑火藥2(3 / 3)

[閱讀鏈接]

古代火藥製造技術最關鍵的步驟,是在於從土中提煉硝石,即焰硝煮取術。朝鮮從我國引入煮硝方法後,焰硝提取術主要經曆了4次技術上的變革。

前兩次在技術上的具體改進方式由現有的文獻無法得知,後兩次變革主要是通過多次重結晶、吸附法或者加入與堿土中的鈣鹽鎂鹽形成沉澱的物質等方法除去雜質,進而來提高硝酸鉀的純度和產量,由此必然會帶來火藥爆炸性能的提高。這些變革是在我國煮硝技術上進行的,可見我國古代科技的影響之大。

火藥傳向歐洲國家

我國發明的火藥向歐洲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戰爭實現的。蒙古人在漫長的西征路上,將火藥傳到了西歐。

火藥有其轟轟烈烈的麵目。蒙古大軍在西征路上,用火藥演示了一幅幅光與熱交織的文明變遷圖。

蒙古軍隊在西征歐洲的時候,勢如破竹。在波蘭格尼茲戰鬥時,波蘭士兵說:“蒙古兵用了一種妖術,大旗一揮,出現一些怪物,滾地如球,口吐煙霧。那煙霧臭惡無比,將波蘭士兵熏倒在地。煙霧過後,蒙古兵就衝殺過來。”

這所謂的“怪物”,顯然是毒煙球。波蘭士兵說是“妖術”,是由於他們還不知道火藥為何物,也從未見過火器罷了。

當時,蒙古兵是單騎作戰,馳騁自如,飄忽如風,近取馬刀砍殺,遠則利箭射取。而歐洲人卻是馬車作戰,幾匹馬拖一輛車,奔跑累贅,轉動笨拙。

戰車一遇上反應速度極快的蒙古騎兵,就不堪一擊,四處潰敗。幾次交戰之後,歐洲人聞風喪膽,唯恐逃避之不及。

那時的歐洲處於曆史上的一個黑暗時期,即歐洲中世紀時期。這裏旱災嚴重,疫病猖獗,戰爭頻頻,政治腐敗,經濟衰敝,生活悲慘,人心閉塞,文化落後,它比阿拉伯地區和我國落後得多。

這時的蒙古帝國憑借武力,在中亞、西亞和俄羅斯建立了一些汗國。各個汗國設有完善的驛站,並且盡力保護商道。

於是,1000多年來時斷時續的東西海陸交通,這時就暢通無阻了。我國的羅盤、火藥、印刷術、造紙術等輾轉傳入歐洲。

我國的造紙術傳入歐洲,造成了歐洲造紙業的興起。造紙業和印刷術的興起和傳入,推動了出版業的發展。出版業的發展,又促進了翻譯工作的昌盛。

歐洲人翻譯了大量的阿拉伯文書籍,其中有關於火藥的。這時候,他們才知道火藥這個力大無比的神奇的東西。

英國人羅哲爾·培根在他的書中提到火藥時說:“有一種拇指般大小的東西,由於硝的爆炸,會發出可怕的聲音。這個用羊皮紙包裹的小東西,聲音比疾雷還響,火光比閃電還強,威力巨大。”

那時的歐洲人同羅哲爾·培根一樣,還隻是把火藥當做神奇的東西談論,但還不知道怎樣製造火藥。

事實上,早在成吉思汗西征時,打到了中亞西亞,然後經過波斯到了伊拉克。在阿姆河之戰中,蒙古軍隊就已經使用過毒氣煙球、火箭、火炮等火器,取得了阿姆河大捷。

至1234年蒙古在滅金之時,就將在開封等地虜獲的工匠、作坊和火器全部掠走,還把金軍中的火藥工匠和火器手編入了蒙古軍隊。次年蒙古大軍發動第二次西征時,就把這些人編入蒙軍的火器部隊隨軍遠征。

經過火藥武器的裝備,蒙古軍隊的戰鬥力更加強大。1241年4月9日,蒙古大軍與30000波蘭人和日耳曼人的聯軍在東歐華爾斯塔德大平原上展開了激戰。

根據波蘭曆史學家德魯果斯《波蘭史》一書的記述,蒙古大軍在這場會戰中使用了威力強大的火器。

波蘭火藥史學家蓋斯勒躲在戰場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內,偷偷描繪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樣式。根據蓋斯勒的描繪,蒙古人從一種木筒中成束地發射火箭。因為在木筒上繪有龍頭,因此被波蘭人稱作“中國噴火龍”。

蒙古軍隊在攻打伊拉克和敘利亞時,又使用了火器。當時的戰鬥形式,主要是人與兵械相鬥的近戰,其次是發箭、滾石、放水等遠戰。

不論在近戰中,還是在遠戰中,火器的殺傷力都很大。火器使阿拉伯人吃了大虧。他們對這些火器立即研究,不久,便掌握了製造火器的技術。

有些阿拉伯兵書記載了蒙古兵使用“鐵瓶”的情況。據說,這鐵瓶就是“震天雷”之類的火器。

又一種阿拉伯兵書說,當時阿拉伯人學會製造兩種火器,一種是“契丹火槍”,用於近戰;一種是“契丹火炮”,用於遠戰,在水戰中可以轟擊敵船。“契丹”是他們對我國的稱呼。他們還根據火銃的製法,創造了各種火器。

蒙古大軍席卷東歐大地,讓阿拉伯人也感受到了火藥的巨大威力。由於擔心會成為蒙古軍隊的下一個進攻目標,阿拉伯人迫切希望獲得火藥的情報,以提升阿拉伯軍隊的戰鬥力。

但阿拉伯人缺乏製造火藥最為關鍵的硝石的提煉技術。於是,善於航海的阿拉伯人通過與東南亞各國貿易,間接從我國進口了大量硝石。然而,蒙古人沒有給阿拉伯人足夠的時間利用這些硝石。

1258年2月15日,在唐代名將郭子儀後裔郭侃率領的手持火器的蒙古大軍進攻下,阿巴斯王朝的都城巴格達終於陷落。

蒙古人滅亡阿拉伯帝國後,建立起了伊利汗國。這裏迅速成為了火藥等我國科學技術知識向西方傳播的重要樞紐。而配備火藥武器的蒙古軍隊在歐洲的長期駐紮,給歐洲人偷窺火藥技術提供了機會。

由於阿拉伯人早就學會了火藥、火器的製造,所以歐洲人在許許多多的戰鬥中,都吃盡了苦頭。如在1325年,阿拉伯國家攻打西班牙,用拋石機發射火球,巨響如雷,烈焰衝天,燒毀房舍,殺傷人畜。

苦頭教訓了歐洲人,激發了他們研究火藥、火器製造的願望:1326年,英國人製造了鐵火瓶;1345年,法國人製造了鐵炮;1357年,英國製造了名叫“提拉爾的火器”等。

歐洲人製造這些管形火器,從結構和材料上來看,都不如我國的管形火器先進。因為,我國的管形火器是銅鑄的,使用比較方便,效果也比較好。

歐洲學會了火器製造方法之後,積極發展火器製造。在近代科學興起後,他們的兵器製造很快就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這才有了機關槍、迫擊炮,甚至火箭、導彈之類的武器。

恩格斯曾說:“現在已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輾轉傳入歐洲的。”

恩格斯對我國火藥的發明,在人類曆史,特別是在西方現代文明曆史進程中的巨大作用,都作了充分地肯定,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

我國火藥傳入歐洲以後,廣泛應用在各個行業,不但軍隊用各種火器裝備進行戰爭,而且用於建設事業,開礦築路開鑿隧道都使用大量火藥,在娛樂喜慶中也使用大量煙花爆竹。因此我國火藥的產量逐年增加。

由於火藥中炭粉占主要成分,顏色呈黑色,因此,中國火藥又稱“黑色火藥”。

“黑色火藥”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脾氣”暴躁,點火就著,隨時都有爆炸著火的危險。在生產、運輸、保存、使用過程中,經常發生突然爆炸傷人毀物的事故。

至19世紀60年代,瑞典科學家諾貝爾,在我國火藥的基礎上,冒著極大危險,發明了安全炸藥。安全炸藥是必須用雷管引爆才能發生爆炸,使炸藥成為馴服的東西。

[旁注]

汗國 “汗國”,是源自突厥語的一個詞彙,意即由可汗統治的政治實體。成吉思汗臨終時,將他的帝國分4份給予他的子孫。這些蒙古汗國不包括元代在內的是: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金帳汗國、伊利汗國、察合台汗國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汗國相互間日益脫離。

成吉思汗西征 蒙古建國後,蒙古商隊和使團人員在花剌子模邊城訛答剌被殺,成吉思汗大怒,將此事視為國仇,遂於1219年至1260年的40餘年時間,先後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西征,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對世界曆史的影響既深且遠。

郭子儀 (697年~781年)唐代中期名將,去世後賜諡“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管形火器 南宋時期發明。1132年陳規發明了一種火槍,用巨竹做槍筒,內裝火藥,臨陣點放,噴出人來燒火。1259年壽春府創造一種叫做“突火槍”的管形火器,內裝火藥和“子巢”,燃放時先噴出火焰,火焰盡後,噴出“子巢”,發出的響聲如炮,遠傳150多米。

[閱讀鏈接]

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歐洲,不僅對作戰方法本身,而且對統治和奴役的政治關係起了變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牆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穿鎧甲的貴族騎兵同歸於盡了。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的精銳的火炮在歐洲的工廠中製造出來,裝備著威力強大的艦隊,揚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由此可見我國火藥和火藥武器對歐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