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源流——精神核心1(1 / 3)

思想源流——精神核心1

中華民族對“天帝”的信仰,起源於堯舜時期。堯帝以天帝之子“天子”的名義傳位於舜,開創了禪讓製。商周時期,周王將天授君權賦以新的含義,強調以人為本,以德治天下。以後的儒家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天帝信仰傳統,曆代延綿不絕。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站在時代前沿,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開創了儒學,確立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體係。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髓,影響了我國幾千年。

中華傳統天帝信仰起源

那還是我國人文始祖堯帝傳位給舜時,在帝位交接的那一天,舉行了莊嚴而隆重的禪讓大典。堯對舜說道:

谘!爾舜!天之厲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意思是說:嗨!你,舜!上天安排的使命落在你的身上。你要真誠地把握正確的原則。如果天下政治混亂、百姓貧困,上天給你的祿位就永遠完結了。

這一句話表明,堯已經將上天的神聖使命托付給了舜,並告誡舜,要忠於這份神聖的使命,強調舜對天下人的重大責任。

在舜的時候,有一個叫伯益的人,在他10歲的時候,便接替父親的職位,擔任早期華夏族主幹的東夷部落聯盟首領。他把東夷部落聯盟治理得井井有條,成為當時華夏境內最強盛的部落。

帝舜征召伯益做主管畜牧業的主官,這是當時華夏大部落聯盟的第一大生產管理部門。伯益也治理得很好,確保了當時遭受空前絕後大洪水的早期華夏先民不被餓死而滅絕。這令帝舜非常高興,便任命他為大禹治水的第一助手。

伯益與大禹一起並肩奮鬥了13年,終於取得治水的徹底勝利。他和大禹都受到了舜的表揚獎勵,大禹被舜獎了一塊玉,而伯益則得到了一麵獎旗。帝舜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伯益做妻子,並讓伯益主管災後重建的全麵工作。

據說,由於伯益各方麵工作都很出色,舜曾經想把大部落聯盟首領的職位禪讓給他。但是伯益拒絕了,舜於是才把大禹選做自己的繼承人,並要求大禹之後必須把職位禪讓給伯益。

在舜禪讓帝位給禹的時候,舜也說了堯帝那句話,說上天把神聖使命托付給了禹,強調禹要擔負起天下人的重大責任。

本來伯益不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過程中還立下了其他功勞。他在遭受洪水侵襲的地方,根據當地地勢低窪的特點,教給民眾種植稻穀,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他還發明了鑿井技術,使得北方廣大平原地區逐漸得以開發。

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樹。他曾告誡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慮事周全。不要違背法則、製度,不要過度遊樂享受,不要違背規律去追求百姓的稱譽,不要違反民意而滿足自己的欲望。治國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廢,謙虛會受到益處,自滿能導致失敗,要選賢任能、除奸去邪等。

伯益在處理民族矛盾方麵,也表現出了遠見卓識。在舜時,三苗族離心離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議,要德武相濟。大禹接受了伯益建議,撤退軍隊,實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終於歸順。

伯益提倡德治,認為隻要由衷地信奉帝堯所代表的仁德,治國之謀就會取得成功,群臣輔弼君王就會彼此和諧,方方麵麵的朝政就會相得益彰。

大禹繼承帝位後,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王朝。大禹到了年老的時候,他準備將帝位禪讓給伯益,但是伯益在長期幫助大禹的時候得罪了一些部落首領,這些部落首領就聯合起來,支持大禹的兒子啟繼承帝位。

有一些部落也支持伯益繼位,於是,兩派之間爆發了激烈地衝突,最後支持伯益的一派失敗了,夏啟繼承了帝位。

夏王朝到至第十六代君主夏桀時期,年年發生天災人禍,夏桀對內采取高壓政策,對外實施武力擴張,結果鬧得眾叛親離。這時,諸侯王商湯起兵討伐夏桀,並采用祭拜天帝的儀式,他非常虔誠恭敬地向上天宣布:

我不敢私下赦免人世間的邪惡,這點不敢有一絲隱瞞,拳拳之心盡在你的掌握中。如果我有過錯,我不會推諉給人世間。但是,假如人世間發生了邪惡,那都是我的過錯和責任呀!

商湯巧妙借助祭天的儀式,成功賦予了自身天帝代言人的身份,並把自己看做天帝的兒子,稱作“天子”。

商湯打敗了夏桀,拯救了廣大人民,建立了商王朝。從此以後,人們也就對商湯這個自封的“天子”深信不疑。商王朝開創了我國古代將對神的信仰置於世俗強權之下的格局。

商王手握天命解釋權,實行強權政治,以至於人們開始反叛商的恐怖天命。當時位於西邊岐山的西伯侯姬昌,則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仁”,他宣告天帝是仁慈的,於是大獲民心,力量也日漸強大。

後來,姬昌的兒子姬發在公開討伐商紂王時,發表了一份宣言: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意思是說:周王朝實行分封之事,使善人富貴起來。雖然有血緣至親的人,但比不上有仁德高尚的人。即使人民有了過錯,上天也隻會懲罰“天子”一人。周王朝尚文,以人為本,以德治天下,周的立國中心思想是“善人是富”。

姬發這些話都是針對商的恐怖可畏的天命而說的,目的是為了消除人民對商天命代言人的畏懼迷信心理。他於是打敗了商紂王,拯救了人民,建立了西周政權,稱為“周武王”,人民也信賴這個行“仁”的天命代言人。

周王朝的國君皆以天帝代言人自居,並通過在泰山封禪祭天的形式,好像一切都依據天帝的命令行事。此後的儒家繼承了中華天帝信仰的傳統,並曆代祭天延綿不絕。後來到了春秋戰國之時,隨著思想的進步,人文理性精神勃發,認為神為人創,民為神主,上古神秘觀念已經逐漸消失了。

由於“皇天上帝”的概念漸漸由自然之“天”所取代,而“天”為道德民意之化身,這就構成了我國後世文化信仰的一個基礎,而“敬天祭祖”便成為了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旁注]

禪讓 指古代帝王讓位給不同姓的人,如伊祁姓的堯讓位給姚姓的舜,舜讓位給姒姓的禹。這是一種“擬父子相繼、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製度,是對正統王位繼承製的模擬,是上古政治舞台上部族政治激烈角力的結果,目的是讓各大部族的代表人物有機會分享最高權力。

伯益 大約出生於公元前21世紀。在他的帶領下,早期先民學會了建築房屋,鑿挖水井。他善於畜牧和狩獵,並且發明了屋舍,因此被我國民間尊稱為“土地爺”,並受到不同形式的供奉。

三苗族 傳說中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和鄱陽湖之間。堯舜時稱“三苗”,春秋時期稱“蠻”。當禹的夏部落聯盟跨入奴隸社會時,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開始有了階級分化。

商湯 (?~約公元前1588年),商人部落首領,商朝的創建者,廟號太祖,公元前1617年至公元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為夏朝商國諸侯,13年為商朝國王。

姬發 (約公元前1087年~約公元前1042年),周文王的次子,諡號“武”。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斌王”,史稱“周武王”。他繼承父親遺誌,滅掉商朝,奪取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和政治才能,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的一代明君。

[閱讀鏈接]

堯是帝嚳的兒子、黃帝的五世孫。他當上部落聯盟首領後,和大家同甘共苦70餘年。後來他選中了德才兼備、很能幹的舜,考驗了3年才將帝位禪讓給舜,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

舜接位後,親自耕田、打魚、製陶,把社會管理得井井有條,深受大家愛戴。他也仿照堯的樣子召開繼位人選會議,大家推舉禹來做繼承人。舜去世後,禹就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堯舜“禪讓”之舉,反映了上古的民主製度,具有深刻的曆史內涵。

周公製定禮樂典章製度

自從周武王滅商後,周天子把同姓宗親和異姓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形成了以周天子為中心的封建管理秩序。

在周武王去世後,其子周成王即位,由於周成王年幼,就由周成王的叔叔姬旦攝政當國。姬旦,也稱“叔旦”,因是周代第一位周公,又稱“周公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

在周公攝政之前,商王朝對於臣服的方國、部落雖加有侯、伯等封號,但始終沒有形成完整的分封製度,沒有係統的控製方案,所以天下的方國時而臣服,時而反叛,使商政權很不穩固。

周公就從王朝的長治久安出發,吸取了商代的建製不完備的教訓,開始對分封製重視起來,目的是使之係統化、製度化,並與宗法製度緊密結合起來,全麵推廣到廣大地區。這樣一來,一個有別於商的新的分封製便呼之欲出了。

為了鞏固周王朝對分封的各個諸侯的管理,周公從政治及文化方麵製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製度,史稱“周公製禮作樂”。

周公輔佐周成王一共7年,在第六年時,他在洛邑製禮作樂。後來洛陽的周公廟裏有個禮樂堂,就是專門紀念周公在洛邑製禮作樂的。禮樂堂位於定鼎堂的北邊,裏麵有一組泥塑人物群像,再現了周公製禮作樂的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