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源流——精神核心1(2 / 3)

在當時,洛邑人大多是殷商遺民,是一群“亡國者”,他們表麵上臣服周朝,骨子裏仍不和周王朝一條心,時刻都有複辟的可能。周公在洛邑理政,第一要務就是解決這個問題。

周公下達命令,讓安陽一帶的殷商遺民統統向洛邑方向集結,並指著已經建好的成周城對人們訓話說:“你們聽著,現在我不忍殺掉你們,但要向你們下達命令。我在洛水附近修建了這座大城,是方便四方諸侯前來朝貢的,也是為你們服務王室提供方便,免得你們從大老遠的地方奔赴而來,遭受勞頓之苦。”

周公接著說:“你們必須順從並臣服於我們。你們仍有你們的土地,可以安心從事勞作和休息。如果不敬事周國,你們不但會失去土地,還會受到上天的懲罰。如果你們能夠安心住在這個城邑,繼續勞動,你們的子孫就會興旺起來。”

為了有效管理殷商遺民,周公派了兵力,其實這兵力當是為了應付東方戰事而準備的,之所以這樣設防,隻不過陳兵於此,也是為了威懾殷商遺民罷了。

周公是個很勤奮的人,他常常挑燈夜讀,研究殷人的禮製。他發現在殷商時期,君位的繼承多是“兄終弟及”,傳位不定。

在周公看來,這樣根本不行,應該由嫡長子繼承,即以血緣為紐帶,規定王位由長子繼承,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這樣一來,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和親疏、尊卑、貴賤關係就顯現出來了,從而形成了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製。

首先,周王是上天的元子,即長子,稱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大宗,而和周王有叔伯、兄弟關係的同姓諸侯是小宗。接下來是異姓諸侯,這些人和周王室大多有親戚關係,從上至下,是天子、諸侯、大夫、士,從而就形成了一套君臣、父子、上下和尊卑、親疏等禮儀製度。

也就是從中央到地方,從王侯至臣民,各種關係都理順了,那就是地方必須服從中央,臣子必須服從君王,兒子必須服從老子,一級一級等級森嚴,這就加強了中央政權的管轄力度。

周公分出了長幼、尊卑、遠近和親疏來,並分出了等級,使每個人都本分地待在自己的位置上,人人都守規矩,不能亂來。

周公規定的禮非常細致。譬如,一個生活在周某群落裏的人,就得遵守以下的禮:辦喪事的時候不能談笑;遠望靈柩的時候不許唱歌;吃飯的時候不要歎息,不能說話,不能發出咀嚼聲;鄰居們有喪事,不能興衝衝地走路;聽音樂的時候,不許唉聲歎氣等。

在周公製訂的周禮中,還有一種禮叫“諡”,或者叫“諡法”。就是在每個天子乃至諸侯去世後,根據他生前的政績和為人的好壞要取一個代號,以概括他的一生。譬如周武王姬發,因滅商有功,去世後他被諡為“周武王”。

周公不但製禮,同時還作樂。周公認為,禮和樂的區別是禮調身,讓人人的行為都有規矩,不能越過雷池;樂調心,讓人人都與環境和諧,不能心急氣躁,生出事端。他要讓禮和樂相輔相成,相處和諧。

周公製定的禮是講究等級和差異的,而他製定的樂則講究和諧。這裏的樂雖指音樂卻超越了音樂,帶有濃厚的社會色彩。

舉例來說,《詩》原是用音樂伴奏的歌詞,有《風》、《雅》、《頌》之分。《風》是指不同國家地區、不同風格的樂曲;《雅》是指西周王畿的樂歌;《頌》是天子用於祭祀和其他重大典禮的樂歌。

《雅》和《頌》的樂曲由於用途、聲調不同,所以要使用不同的樂器。如果用錯了,例如該用琴的卻用了瑟,就是違禮,樂師就要受懲罰。而琴又有雅琴、頌琴之分,絕對不能搞混。在當時,招待賓客,舉行宴會,舉辦典禮,都必須由樂工奏樂或歌唱,所唱的樂歌、所用的樂器都分著等級,不能亂來。

周公製禮作樂,其基本的指導思想是“崇德保民”,這就是周公的德治思想,這一思想是在周公對殷周之際天命觀的改造中提出來的。

“崇德”這個詞在周公初期之前沒有,至以後才廣泛使用。周公重“德”,認為王者之德是政權興衰的關鍵所在。周公認為敬德就需保民,保民是敬德的體現。這就是後世“有德者王”或“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藍本。

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是夏商以來我國思想從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轉變。而德治思想的體現方式,就是周公的製禮作樂。周公製禮作樂,以禮樂來劃分人間的等級秩序,同時又以禮樂來調和該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其意義非常重大,它標誌著周王朝的管理體係徹底走向正軌,並對西周社會的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由周公所提出的德治思想,開啟了此後我國300多年的文明曆史,禮樂文化直接孕育了後來的儒家文化,後來的儒家文化則是在西漢武帝時一躍成為我國文化主流的,這就是後來儒家思想的淵源。

周公不僅是一位大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大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是他奠基了儒學,影響了孔子,在古代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周公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和精神財富。

[旁注]

方國 方國或方國部落是指夏商之際時的諸侯部落與國家。後人對方國的認識主要來源於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卜辭,卜文中多以“X方”的形式稱呼這些部落國家,所以稱作“方國”。狹義的方國僅包含那些稱為“X方”的國,而廣義包括所有的與中原王朝對稱的國。

成周城 古城名。傳說故址在後來河南洛陽東郊白馬寺之東。周成王時為周公所築,遷殷民居此。公元前516年周敬王以王子朝之亂由王城遷都於此。戰國時期改名“雒陽”。

嫡長子 嫡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西周王實行宗法製,按照血緣宗族關係分配政治權利,維護政治聯係。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嫡長子繼承王位從此登上曆史舞台。西周時期以後的各個王朝,基本上都執行周朝宗法製所規定的嫡長子繼承製,即嫡長子擁有政治繼承權。

王畿 古指王城周圍千裏的地域。周代時指鎬京、洛邑及其周圍由周王直轄的區域,對其管理上更直接緊密。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君主居住地即都城附近的受君主管轄的地區叫“王畿”,或稱為“京畿”。此外,王畿也泛指帝京。

[閱讀鏈接]

周公為了鞏固周政權是嘔心瀝血,兢兢業業。他在洗頭時,如有賢人求見,就馬上停止,把頭發握在手裏出來接見;他在吃飯時,聽說有人求見,他就把來不及咽下的飯菜吐出來去接見。

這就是“周公吐哺”成語的來曆。後來,人們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一飯三吐”等表示思賢如渴、禮賢下士、為招納人才而操心忙碌。

大賢孔子的早年經曆

周公製定的禮樂,體現了當時的時代文明。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至春秋末期,整個社會禮崩樂壞,諸侯割據,連年征戰,天下混亂。

至公元前的551年,在魯國的陬邑曲阜東南的叔梁紇家裏,一個男嬰降生了,並取名為孔丘,字仲尼。仲尼從小就失去了父親,隻能與母親顏徵在到外婆家所在的曲阜城生活。

仲尼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僅靠自己紡線織布、種糧種菜、飼養禽畜以及親友的接濟艱難度日。這位無比堅強的母親,隻能把自己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聰穎懂事的兒子身上。受母親言傳身教的影響,仲尼自幼酷愛禮儀,尤其是對祭祀等一些古老文化禮儀有著濃厚興趣,並且經常做這方麵的遊戲。

公元前546年早春,一天早飯後,陽光暖暖地照著,大街上傳來了悠揚的樂聲和嘹亮的鑼鼓聲。在樂隊的後麵跟著一隊馬車。原來,這是某位貴族要進行祭祀活動,參加祭祀的貴族們興高采烈地坐在車裏。

小仲尼趕緊跑出家門和平民百姓一起,緊緊地跟在祭祀隊伍的後麵。穿過街巷,祭祀隊伍來到了曲阜南郊。主祭官和貴族們登上了祭壇,看熱鬧的布衣平民則有序地站在祭壇周圍。

供桌上放著烤熟的豬、牛、羊和油炸的雞、鴨、魚、肉等祭品。空氣裏彌漫著肉的香味兒。隻見穿戴一新的主祭官鄭重地宣布道:“郊祭大典開始!依規程敬祭天神、地神!”

這次郊祭大典大約進行了一個半小時,年幼的仲尼始終興致勃勃地在旁邊觀看著。直至祭祀典禮結束了,仲尼才回到家裏,但是年僅6歲的他仍然興趣不減。剛吃過午飯,他就在院子裏擺上一些壇壇罐罐,模仿起祭禮來。他又當“主祭官”,又當“參祭者”,一步不落地按照程序嚴格操作著。日複一日,仲尼盡情地演習著郊祭。這一切,都被細心的母親看在眼裏。

有一天,母親把仲尼叫到身邊,微笑著問:“丘兒,你長大以後,是想做管祭祀的官嗎?小孩子家怎麼天天學禮製呀?”

仲尼瞪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認真地回答:“娘啊!我長大了,要當個為國效力的好大夫,不學禮製能行嗎?”

父母一聽到兒子有讀書的要求,心中暗喜,一把將兒子摟在懷裏說:“丘兒真是娘的好孩子!從今以後,咱家裏專為你設學堂,你姥爺當過教書先生,我也當教書先生,娘教你讀書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