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自身——中和之境
中庸之道是儒家修己治人的內聖外王之道。內聖方麵,首先是性情的中和修養。《中庸》中這樣講:人的內心沒有發生喜怒哀樂等情緒時,稱之為中。發生喜怒哀樂等情緒時,始終用“中”的狀態來節製情緒,就是“和”。
要想達到“中和”之境,首先就要修養自身,隻有自身的修養達到了一定的境界,處理事情才能不被情緒所左右,也才能“入道”。這個修行目標和修行標準,對於人們立世行走、為人處世有著非常大的益處,反之則適得其反。
行仁義者暢行於天下
《中庸》第二十章中記載了一個孔子給魯哀公講為政之道的故事。
有一次, 魯哀公向孔子請教關於治理國家的道理。
孔子回答說:“文王、武王製定的政治製度和推行的行政教化,都記載在木板和竹簡等典籍上。有聖明的君主和賢能的臣子在位,這些政教就能得以實行;沒有聖明的君主和賢能的臣子在位,這些政教就會被廢棄。”
接著,孔子向魯哀公闡述為政之道說:“聖君賢臣治理百姓的道理就在於努力做好政事,就像經營土地的道理就在於努力搞好種植一樣。聖君賢臣推行政治教化最容易見成效,猶如栽培蘆葦一樣容易成長。 所以國君想要治理好國家,關鍵在於有賢人的輔佐;想要得到賢人的輔佐,首先必須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想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就在於要遵循中庸之道;想要準確地把握中庸之道,就在於是否理解仁的道理。”
孔子重點闡述了“仁”這個概念,他說:“所謂仁,就是做人的道理,而親愛自己的親族就是做人的頭等大事;所謂義,就是做事要合宜得當,而尊敬賢能是做事的頭等大事。親愛親族要有遠近親疏的差別,尊敬賢能要有德才高下的等次,於是,禮就由此產生了。”
孔子認為,要想成為有道德的君子,不可以不修養自身的品德;想要修養自身的品德,就不可以不盡心地侍奉父母;想要盡心地侍奉父母,就不能不了解人情;想要了解人情,就不能不知曉天道。孔子的這個思想,被無數事實證明是正確的。
馮諼是戰國時期齊國人,家裏十分貧窮,無以維持生計,他聽說齊國貴族孟嚐君好客,便投奔到孟嚐君門下,準備做孟嚐君的門客。孟嚐君見了馮諼,直截了當地問: “先生有什麼愛好?”
馮諼說:“沒有什麼愛好。”
孟嚐君又問:“有什麼才能?”
馮諼說:“也沒有才能。”
孟嚐君笑了笑,沒有說什麼,但還是把他留了下來。
孟嚐君手下的人看到孟嚐君沒有看重馮媛,因此也就對他很冷淡,給他些粗茶淡飯。
馮媛並沒有因自己窮困而變得低三下四,逆來順受。幾天後,他彈起隨身帶的劍,唱道:“劍啊劍啊,我們走吧,這裏吃飯沒有魚!”
有人把這件事報告給孟嚐君,孟嚐君就說:“讓他和其他門客吃的一樣。”
過了不久,馮媛又彈起他的劍高聲唱道:“劍啊劍啊,我們走吧,這裏出門沒車坐!”
有人又把這件事告訴給孟嚐君。孟嚐君又吩咐人給他配備了馬車。
馮諼於是乘坐他的車,高舉著他的劍,去拜訪他的朋友,十分高興地說:“孟嚐君對我十分客氣。”
此後不久,孟嚐君聽說馮諼有個老母親,於是就派人給馮諼的老母親送食物和衣服,這使馮諼深受感動,決心不再向孟嚐君索取,一心一意地等待為孟嚐君效力的機會。
一次,孟嚐君要派人到薛地去收債。問誰能去,門下食客躲躲閃閃,怕去了完不成任務,唯有馮媛自告奮勇。孟嚐君高興地說:“先生果然是有才幹的人!”
馮媛整理好車馬行裝,載好了收債的債券,臨行前,問孟嚐君;“把債收完之後,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呢?”
孟嚐君想不出家裏缺少什麼東西,就說: “你看我家裏缺什麼就買些什麼吧。”
馮媛聽了這話,沒再說什麼就走了。
馮媛到了薛地,把欠債的老百姓召集到一塊。他們有的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木然地站在那裏;有的滿臉愁容,哭哭啼啼;有的跪在馮媛麵前求情,求他把要債的日期拖一拖。
馮媛擺出嚴肅認真的樣子,對每一份債券仔細驗證。驗證完畢,馮媛出人意料地宣布說:“孟嚐君有令,所有的債錢分文不收,均賜給老百姓,債券當場燒毀。”
大家聽了,簡直不相信這會是真的。但親眼見到 馮媛宣布完後,讓人立即點起火,並把所有債券投進火中。很快,債券灰飛煙滅。大家這才相信是真的,都感激得跪在地上磕頭不止。
馮媛辦完事後,沒有停留很快回到齊國都城。見到孟嚐君後,孟嚐君問道: “先生辦事真是神速,把債都收齊了嗎?”
馮媛清楚地回答道:“全收上來了。”
孟嚐君問:“買了些什麼珍貴的東西?”
馮媛說:“臨行前,您說讓我買家裏缺少的東西,缺少什麼呢?”馮媛擺了擺兩隻空手說,“我想,您家裏珍寶如山,騾馬成群,什麼都不缺,唯一缺少的是對老百姓的恩德和仁義,我就自作主張給你買來了。”
孟嚐君一時間沒有領會,感到有些迷惑不解,問道:“買恩德、仁義?怎麼買恩德、仁義?”
馮媛說:“你隻有薛這麼一塊小小的封地,還想放債盤剝老百姓,這大失人心。所以我假冒您的命令,免除了這些債務,並燒了所有的債券,老百姓十分高興,並感激不盡您的恩德,這不就是給你買了恩德和仁義嗎?”
孟嚐君聽完,心裏很不舒服,但事情已經這樣了,也隻好如此了。
大約一年後,齊王罷了孟嚐君的官,孟嚐君隻好回到他的封地薛地去。當他的車馬離薛還有百裏遠的時候,薛地的老百姓就扶老攜幼,夾道歡迎他,紛紛叩頭感謝他免除了他們的債務,使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孟嚐君很受感動,他回頭看看身後的馮媛,感慨地說:“先生您真有遠見,您為我買的仁義,今天我親眼看到了。”
此類例子屢見不鮮。張良是戰國末期的韓國人,他身體單薄,但胸懷大誌,有膽有識。他年輕的時候,韓國被秦國滅亡了。他為了報仇,埋伏在博浪沙,用鐵錘狙擊東遊的秦始皇,沒有擊中,逃亡到下邳縣,隱姓埋名躲藏起來。
有一天,張良閑暇無事,外出散步,走到下邳地方橫跨沂水的一座橋上,觀賞江景。
這時,有一個老者,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站的地方,將左腳往欄外一伸,故意把自己的鞋落在橋下。他扭頭看了一下張良,說道:“小孩子,下去把鞋給我撿上來!”
張良聽了此話,感到很吃驚,怎麼這人叫自己小孩子?但抬頭一看,此人須發皆白,滿臉皺紋。張良覺得對老人家應當尊重、幫助。於是,他便下橋撿鞋。這是一隻舊麻鞋,掉到河灘上,粘了一些泥。張良將泥土磕掉,爬上橋來。
老人見張良已將鞋撿上來,把腳一伸說:“給我把鞋穿上!”
張良見老人氣度不凡,想向老人請教學問,沒說什麼,跪在地上便給老人穿鞋。
老人伸著腳讓張良給他穿上了鞋,然後笑了笑,便走了。老人走了一裏多地,又回轉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仁義可嘉。五日之後天亮時,你我在這裏相會。”張良跪下施禮作答:“是。”
五日之後,天剛亮時,張良便到沂水橋去會老者。張良到時,那老人已先來了。
老人生氣地說:“你與老年人約會,竟然後到,這是為什麼?”說罷憤然離去,走了幾步,回頭說道,“五日後早上再來這裏相會。”
又過了五日,晨雞剛叫,天色未明,張良便去沂水橋。到橋時,老人又先在那裏了。
老人發怒說:“你又遲到,為什麼?”說罷便走,邊走邊說,“過五日早上再來。”
張良心裏納悶,這老人怎麼這樣古怪,去那麼早,還不許後到。又一想,向老人求教,讓老人等著,確實不禮貌,下次一定要爭取主動。
到了第五天,張良幹脆不睡覺,在燈下看了一會兒書,沒到半夜就去赴約了。天黑咕隆咚的,路坎坷不平,他冒著深秋午夜的寒風,摸索著前進。到了沂水橋,看老人還沒來,才放心地喘了口氣。
過了不久,那個老人也來了,他看張良先到,便高興地說:“應該這樣。”
說著,老人從懷中取出一冊書,對張良說:“你把這書拿去讀,認真研究,學好了大有用處,可以佐人成帝王之業。
張良把書拿回去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講的是如何打仗一類的道理。
張良非常珍視這本書,經常閱讀,反複研究,終於領會了書中的道理。
數年之後,天下大亂。陳勝、吳廣首先揭竿起義,天下豪傑群起響應,終於推翻了秦王朝。張良輔佐劉邦取得了天下,建立了漢王朝。
漢高祖劉邦十分欣賞張良的才氣和人品,最後封他為留侯。張良的仁義之行,終於有了豐厚的回報。
張良的故事再一次說明,做到了“仁”和“義”,也就是打好了行中庸之道的基礎。試看曆史上,哪個品行高潔的君子,有哪一個不是有仁有義的君子,而行仁義的君子,又有哪一個不是行中庸之道的高手呢!
【旁注】
魯哀公 (?~公元前468),姓姬,名將,春秋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二十六任君主。他為魯定公兒子,承襲魯定公擔任魯國君主,公元前494至前468年在位,共在位27年。魯哀公在位時,魯國大權被魯國卿大夫孟氏、叔孫氏和季氏把持,史稱“三桓”,即所謂“政在大夫”。
門客 古代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收養的有學問能技能的人,實際上門客是魚龍混雜,什麼樣的人都有。門客這一形式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那時的養客之風盛行,每一個諸侯國的公族子弟都有著大批的門客。門客按其作用不同分為若幹級,最低一級隻到溫飽的程度,最高級別的門客則食有魚,出有車。
食客 春秋戰國之際社會現象。食客和門客的意義基本相同,指在古代寄食於貴族官僚家裏,為主人策劃、奔走的人。“客”者依附於主人,主人則負責“養客”,春秋戰國時期,養客多者達3000餘人。養食客之風的興盛,對當時的人才流動和社會發展起看極大的推動作用。
封地 天子分封給諸侯或諸侯再分封給所屬卿大夫的領地。舊時分封給王室成員及大臣、諸侯的土地。封地製度源於周成王。周成王年幼時與弟姬虞遊戲,曾把一片梧桐葉剪成玉圭形狀,對叔虞說:“把這玉圭給你,封你去做唐國的諸侯吧!”周成王為帝後果如其言,把姬虞封到唐國去做了諸侯。
秦始皇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政,秦莊襄王之子,秦王朝的開國君主,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人物。在位期間,在中央創建皇帝製度,實行三公九卿製。地方上廢除分封製,代以郡縣製,同時統一度量,這些改革措施對我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太公兵法》 又稱《六韜》、《太公六韜》.最早明確收錄此書的是《隋書·經籍誌》,題為“周文王師薑望撰”。薑望即薑太公呂望。是我國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書,全書有6卷,共60篇,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戰略論和戰術論。
劉邦 (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我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於滎陽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建立西漢,史稱漢高祖。
【閱讀鏈接】
“仁”、“禮”、“中庸”構成了整個儒學的框架,“禮”必須根據“仁”的宗旨並遵照“中庸”的法則才能製訂出最合理、最適用的條文;“仁”隻有遵照“中庸”的法則並通過“禮”的實施,才能有效地實現其宗旨。“仁”與“禮”兩者互為表裏,並通過“中庸”而達到辯證的統一。
作為哲學方法論的“中庸”,體現在人倫道德方麵就是“義”,“中庸”與“仁”和“禮”的關係,也相當於“義”與“禮”和“仁”的關係。也可以說,仁、義、禮三者構成了儒家關於人倫道德學說的基本框架。
以誠贏得天道和人道
“誠”,是天地萬物皆賴以存在的根本。《中庸》的核心觀念是“誠”,認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人要通過道德修養工夫,“擇善而固執之”,以求達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德,從容中道”的聖人境界。
《中庸》第二十章,在闡明“五達道、三達德、九經”之間辯證的關係之後,下結論道: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意思是說,大凡治理天下國家,雖然有以上九條原則,而用來實行這些原則的前提卻隻有一個。《中庸》認為 ,真誠是天然具有的品德;使自己達到真誠,是人為努力所得到的品德。天然具有真誠的人,不必勉為其難就能符合道德規範,不必苦心思慮就能適得事理之宜,能夠從容不迫、自然而然地遵循中庸之道,這樣的人就是聖人;要使自己達到真誠的人,就必須選擇至善的道德,並能堅守不渝地達到真誠之境。
《中庸》將“誠”升到此等高度。它把“誠”視為一切德行之本,隻有以誠為本,才能發揮知、仁、勇3種達德去實行號稱“五倫”的五達道。
晉靈公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位國君。他在位時,搜刮民財,亂收賦稅,而且還經常憑自己的喜怒決定國人的生死。
當時,晉國有一位大臣叫趙盾,他看到晉靈公這樣殘忍昏庸,就幾次勸說他。晉靈公不但不虛心接受,反而在心裏算計著一定要殺掉趙盾,除掉這個讓他不高興的人。
一天,晉靈公宴請趙盾。兩人正吃的時候,早已經埋伏好的十幾個士兵突然衝上來把趙盾包圍起來,要殺害他。幸虧趙盾武藝高強,才逃了出來。為了防止再一次受到迫害,趙盾逃離了晉國。
後來,趙盾的一個親戚找了個機會殺死了晉靈公,並且立了新的國君。新國君把在國外避難的趙盾接回來,並讓他官複原職。
那時候,君主再昏庸也是不能殺的,臣下殺君主是不忠不義的表現。無論如何誰也不想承擔殺君的罪名,於是趙盾就想看一看,史官是如何記錄這件事的。
一天下午,趙盾來到當時負責編寫晉國國史的太史官董狐辦公的地方。他看完那段曆史記載,很生氣地對董狐說:“晉靈公死的時候我都不在朝中,怎麼能說是我殺的呢?你這樣亂寫,誣蔑朝廷命官,是要殺頭的。”
誰知,董狐不慌不忙地說:“你那時雖不在國都,可是你現在身為國家大臣,回來後從未追究過殺死國君的人的責任,說你不是這件事的主謀,誰也不會相信。”
趙盾一聽,覺得董狐說得也有道理,但他還是說:“還是修改一下吧,改了對大家都有好處。”
董狐嚴肅地說:“作為一個史官,最重要的就是誠實。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來不得半天虛假,否則就是對後代人的欺騙。我的職責就是記錄真實的曆史,讓我為了個人私利改寫史書,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丟腦袋對於我而言是件小事,丟掉了作為一個史官應有的節操可是大事了。”
趙盾聽了董狐的一番話,被他這種誠實的品德打動了,沒再說什麼就走了,並且以後也不曾為難董狐。
董狐以誠為本,秉筆直書,書寫真實曆史的職業精神,一直被後世曆代史官當作楷模,就連孔子也稱讚過他的誠實。
韓康是東漢京兆霸陵人,霸陵位於今陝西西安東。韓康精於醫術,是名聞一方的名醫。韓康經常上山采藥,並在長安的大街旁擺了個攤子,出售各種藥品。
韓康賣藥,實行明碼標價,每種藥品上都標明了價格,而且還在自己的藥攤子旁掛了塊布,上寫著“不二價”3個大字。
一天,一個牙痛不止的老太婆前來買藥。韓康雖然已經寫明了“牙痛藥一個錢兩包”,然而,購物時總愛精打細算的老太婆,還是忍不住對已經在藥攤旁標明“不二價”的韓康討價還價,她說道:“一個錢你就賣給我三包好吧?”
隻見韓康擺了擺手,嚴肅認真地說:“做生意,靠的是‘信用’二字。所以,我從不虛報價格占人家的便宜,也從不接受客人的還價。我的藥,全是貨真價實的靈藥,絕對童叟無欺!”
老太婆見韓康口氣這麼堅決,知道再講也砍不下價,就買了一個錢的牙痛藥走了。
日複一日,韓康這個藥攤“不二價”的消息就漸漸傳開了。城裏的居民經過仔細打聽,才知道擺這個藥攤的人,原來就是赫赫有名的韓康!
韓康的誠實,先前在城中就已經出了名,如今,大家既然知道了這個擺攤賣藥的人就是韓康,於是,一有什麼病就都到他這裏來買藥,而且再也沒有人嚐試與他講價了。
朱熹用“真實無妄”4個字來解釋“誠”,“真實”二字是指天道的存在意義而言;“無妄”二字是指人道的價值意義而言。
若從天道的存在意義而言,“誠”即為真實,真實是事物存在的最根本的屬性,宇宙萬物都天然具有“真實”這一本質屬性而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這是“誠者,天之道”。若從人道的價值意義來說,“誠”體現為“無妄”之心,也就是通常所謂的“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