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順應天道(1 / 3)

高屋建瓴——順應天道

“中庸之道”作為一種處世之道,它要求人們追求“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的境界,力圖使封建社會等級秩序恒常不變,“居上不驕,為下不倍”,以免出現“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小人而無忌憚”的“反中庸”的現象。

眾多的曆史事實證明,順應時勢,順應潮流,不違天命,自然就會全麵把握現實,贏得先機,占據主動,也才能進入道的境界。相反,逆時勢而動,違背天命,違背道義,自然就會失去人心,失去民意,最後隻能落得悲慘的下場。

舜執其兩端不行偏執

那是在上古“五帝”時代,華夏族有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領叫堯,姓伊祁,名放勳。堯16歲的時候就擔任了部落的首領,他才華橫溢,治世有方。在他的管理下,社會安定,人們生活幸福。

堯晚年的時候,開始選拔接班人,以代替他管理百姓。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讓大家推薦有賢能的候選人。大家都推舉了舜,說他是個德才兼備、很能幹的人物。

舜姓姚,名重華。他的父親瞽雙目失明。舜幼年喪母,瞽又娶了一個刁蠻歹婦為妻。後母生下一子一女,特別是在同父異母的弟弟象出生以後,舜更被父親、後母以及弟弟象視為異己,他們經常對舜棍棒相加,百般虐待。

舜雖是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皮肉之傷新舊複加,但卻依然是逆來順受,孝悌為先,嗬護弟弟妹妹,而且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的懈怠。

舜的父母和胞弟相看上了舜的財產,他們起了壞心,想害死舜奪得財產。一天,瞽讓舜去修糧倉屋頂。等舜上去後,他的父親瞽卻在下麵放起火來,大火瞬時間蔓延到屋頂。濃煙滾滾,熏得舜睜不開眼睛。

危急之際,舜想到屋頂上的兩頂大鬥笠。舜一手抓起一個大鬥笠,張開雙臂跳了下去。兩個大鬥笠像一對翅膀,使舜安全地降落到地麵。

舜雖然知道這是父母和弟弟有意加害,卻依然用仁德之心善待繼母、胞弟,用寬廣胸懷包容糊塗的父親。而且當看到家人稍有悔意,就馬上回到他們身邊,盡可能給予他們生活上的照顧。

舜在曆山耕種,前往雷澤捕魚,在河濱製陶,所到之處無不以品德聚攏四方百姓,以才智創造豐收富庶。

在舜來曆山前,這些地方的人們為了爭奪土地,常常打得頭破血流,舜都能夠以美好的品德感化人們。他以身作則,謙遜恭讓,在他的影響下,當地的人們也變得互相謙讓起來。

舜到雷澤捕魚,把最好的房屋和漁場讓給別人,使那裏的漁民深深感動,他們也爭著效仿舜的做法。

舜在黃河邊燒製陶器,把先進的技藝帶到那裏,當地的陶工深受啟發,做出了更加精美的陶器。

舜每到一個地方,大家都追隨他,一年工夫,那裏就會成為村落,兩年後就會變成鎮子,三年後便成為城市。舜的美名被四方傳頌。

在苦難的生活中,舜磨煉出了非凡的品德和才能,他善於處理人與人的關係,掌握了“執其兩端守其中”的處世策略,不走極端,不任性使氣,並且善於聽取旁人的意見,成為一個大智慧的人。

堯聽了人們對舜的談論之後,對其行為十分讚賞,有意讓舜做自己的接班人,就決定先對舜進行考驗。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做妻子,考察他協調家庭關係的能力;讓堯辦理很多事務,考察他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舜使自己的妻子娥皇和女英與其他人和睦相處,並把堯安排的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品德。

經過3年的綜合考察,堯認為舜寬宏大量,並且能夠很好地處理複雜的事情,把治理天下的大權交給這樣的人,是最明智的選擇。於是,堯把王位讓給了舜。

堯帝傳位給舜時,在帝位交接的那一天,舉行了莊嚴而隆重的禪讓大典。堯對舜說道:

谘!爾舜!天之厲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意思是說,舜啊!上天安排的使命落在你的身上。你要真誠地把握正確的原則。如果天下政治混亂、百姓貧困,上天給你的祿位就永遠完結了。

舜接替堯成為首領後,更加勤勤懇懇地工作,認認真真地辦事,大大小小的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

舜奉行中庸之道,不偏激,在非常險惡的情勢下也不失去理智,妥善處理與家庭的關係,而不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地報複或者激化家庭矛盾,也不對外人宣揚父母家人的惡行。

舜的理智出於他的“道”,他順道而行,他執其兩端,不行偏執,最終使得他推行的“道”大行於天下。

舜為什麼能夠成為“大知”者呢?首先,舜好問,正所謂集思廣益,聽取大家的意見,集體智慧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善於分析淺而平凡,但卻寓意深遠的話語;再次就是隱惡揚善。明辨是非是最重要的一點,隻有看清了好壞,才能很好地處理事情。

《中庸》第六章中記錄孔子的話說:

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意思是說,虞舜可算是一個具有大智慧的聰明人吧!舜喜歡向別人請教,而又善於考察分析淺近平凡的言論;他能夠包涵別人的短處,而宣揚人們的善行;他能夠把握認識上的過和不及這兩個方麵,而采用最合理的適中辦法治理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能成為舜的原因!

這段話雖然說舜是如何的“大知”者,實際上也是在說中庸之道的基本實施方法,那就是“執兩而用中”。

孔子讚揚舜的大智大勇,有虛心接受臣下的勸諫的胸懷和勇氣,並且積極主動地詢問周圍的人,了解下情,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到這個程度,一般地位高的人能夠這樣謙卑的人不多。

孔子把虞舜的治國方法概括總結為“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這就把“執兩”與“用中”對立統一起來,既豐富了中道的內容,也提升了它的理論高度。

【旁注】

五帝 我國上古傳說中5位聖明君主,最為流行的說法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源於《大戴禮記》和《史記》。此外還有其他說法。五帝所處的時期是公元前27世紀至公元前23世紀,約五百年,這段時間或稱“五帝時代”、“傳說時代”。神話時代結束,傳說時代開始。

部落聯盟 原始社會後期形成的部落聯合組織,通常由若幹近親或近鄰部落組成,結成聯盟的主要目的在於共同合作出征或自衛等軍事行動。我國古代曾出現過這樣的部落及部落聯合組織。部落聯盟可以是血緣或近親關係部落之間的聯盟,也可以是不同部落之間的聯盟。這為後來國家的出現準備了條件。

陶器 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製而成的器具。陶器曆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簡單粗糙的陶器。我國最早的陶器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大約在距今1.5萬年左右,首先在我國南方可能已經開始製陶的試驗,到距今9000年左右大致完成了陶器的發明和探索。

娥皇 又稱娥肓、倪皇、後育、娥盲,姓伊祁氏,是上古時部落酋長唐堯伊祁放勳的女兒。她和妹妹女英同時嫁給了虞舜姚重華。舜的父母和胞弟曾多次欲置舜於死地,但因娥皇、女英的幫助而脫險。戰國詩人屈原在、西晉政治家張華、唐代詩人李賀都曾高度讚揚娥皇,可見其影響。

【閱讀鏈接】

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而舜對於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

孟子繼孔子之後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正是由於儒家大力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跡在我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中都宰順民意行仁政

中庸之道的處世原則,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正確把握自己,所謂的“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就是講的這個問題。如果身居高位,不會萌發驕縱之心,不會狂妄自大,而會更加約束自己,謙以待下;如果身居卑位或者作為一介平民,也不會壞怨恨之心而滋生悖亂之行,而會恪盡職守,做好分內的事情。

因為深諳此道的人,對地位的高低根本不介於懷,又怎麼會有驕縱和怨恨之心。“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一語,是儒家一貫倡導的處世原則,也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儒家主張積極入世的思想,反對以消極的態度為人處世,所以當政治清明之世,會把所獲的大道進行弘揚,以教化他人,使道大行於天下;但是,當國家無秩序,政治昏亂之時,無法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便會獨善其身,勉力修行至道,免遭禍患以保全身體。

不過,這裏所謂的“明哲保身”絕非隻為苟且偷生,而是留有用之身,等待機會來時行道之用。

可見能遵循中庸之道的君子,無論處於尊位卑位,還是在治世亂世,都可以達到適得事理之宜的境界。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希望像周文王、周武王那樣建立一個典禮完備、政通人和的大同社會。為了實現這個遠大的理想,孔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魯國貴族季平子對孔子的淵博學識非常崇拜,同時也很賞識孔子的為人處世,他讓孔子擔任過委吏和乘田吏。季平子去世後,他的兒子季恒子也對孔子以禮相待,並向魯定公舉薦孔子為官。

在季恒子的舉薦下,魯定公任命孔子擔任了中都宰的職務,即是中都這個地方的行政長官。孔子帶著弟子們走馬上任了。

在行使權力之前,孔子給弟子們上了從政的第一課,主要內容是講治國的根本。他告訴弟子們,治國的目的就是要使百姓們都富裕起來,這是順天命,依民意的根本。等百姓都富裕起來之後,再教化他們,使百姓文明有禮。

孔子還告訴弟子,如果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百姓就會感激和回報為政者。孔子鄭重地告訴弟子:要管理好百姓,必須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就像用腐朽的繩索駕馭狂奔的馬,時刻有繩斷翻車的危險。

走馬上任之後,孔子帶領弟子走村串戶了解民情,在充分了解了情況後,孔子製定了一整套整改的措施,著重於改良社會風氣,提倡節約並革除奢侈惡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