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仁諒人——忠恕之道(3 / 3)

體仁諒人,事得其宜

蘇威是隋代初年著名的宰相,他在任職期間多有惠政,為世人所稱道。

蘇威很早就有才名,但是一直沒被朝廷重用。楊堅在做北周丞相的時候,高大將軍曾屢次推薦蘇威,陳述蘇威的才能。

楊堅把蘇威召來後,引到臥室內交談,兩個人談得很投機。後來蘇威聽說楊堅要廢周立隋,自己要稱帝,就逃回到家裏,閉門不出。高大將軍要追他回來,楊堅說:“他現在不想參與我的事,先讓他去吧。”

楊堅登基之後,是為隋文帝,蘇威又出來輔佐他。隋文帝不計前嫌,授蘇威為太子少保,追贈蘇威的父親為都國公,讓蘇威繼承父爵,不久又讓蘇威兼任納言、民部上書兩職。蘇威上書推辭,隋文帝下詔說:“大船承載重,駿馬奔馳遠,你兼有多才的才能,不要推辭,多幹事情吧。”蘇威遂接受了。

蘇威曾主張減免賦稅,隋文帝聽從了他的主張,這一政策深為百姓喜歡,因此蘇威也更受到隋文帝的寵信。隋文帝讓蘇威與高大將軍一起參掌朝政,蘇威見宮中簾幔的鉤子都是用銀子做的,就主張使用其他材料,要節儉從事,隋文帝接受了這一建議,並讚賞了蘇威。

有一次,隋文帝對一個人發怒,要殺了那個人,蘇威進諫,這次,隋文帝非但不聽,反而更加生氣。過了一會兒,隋文帝的怒氣消了,對他的進諫表示感謝,並說:“你能做到這樣,我確實沒看錯人。”

當時的治書侍禦史梁毗見蘇威身兼五職,並沒有舉薦其他人的意思,就上書彈劾蘇威。隋文帝對他說:“蘇威雖然身兼五職,但始終孜孜不倦,誌向遠大。而且職務有空缺時才能舉薦別人,現在蘇威很稱職,你為什麼要彈劾他引見他人呢?”

有一次,隋文帝對朝臣說:“蘇威遇不到我,就不能實行他的主張;我得不到蘇威,就不能行大道。楊素舌辯之才,當世無雙,至於斟酌古今,審時度勢,幫助我治理國家方麵,他卻比不上蘇威。”

592年,有人告發蘇威和主持科舉考試的官員結尾朋黨,任用私人。隋文帝讓蜀王楊秀審查這件事,結果是確有其事。隋文帝指出《宋書·謝晦傳》中涉及朋黨故事的地方,讓蘇威閱讀,蘇威和害怕,免冠謝罪。隋文帝說:“你現在謝罪已經太遲了。”於是免去了蘇威的官職。

後來在一次議事的時候,隋文帝又想起了蘇威,他對群臣說:“有些人總是說蘇威假裝清廉,實際上家中金玉很多,這是虛妄之言。蘇威這個人,隻不過性情有點乖戾,把握不住世事的要害,過於追求名利,別人服從自己就很高興,違背自己就很生氣,這是他最大的毛病。別的倒沒什麼。”

群臣們也都同意,於是隋文帝又重新起用了蘇威。蘇威果然不負眾望,對隋朝忠心耿耿,恪盡職守,一直到去世。

當時還有一個叫王伽的人,擔任齊州參軍的小職務,沒有什麼大的功勞,也看不出有什麼出眾的地方。有一天,他領到一個任務,就是押送一批70多人的犯人到京城去。

按照當時的規定,在押送途中,這些囚徒都戴著枷鎖,走起路來特別吃力。王伽看到這些犯人實在疲憊不堪,動了惻隱之心,便想解除這些囚徒的枷鎖讓他們自行去京城,約定好日期在京城集合。他把想法說給手下的兵士聽。

兵士連連搖頭說:“萬萬不可,這些人都是凶惡的罪人,根本就不講什麼信用,戴著枷鎖還怕他們跑了呢!解除枷鎖讓他們自己走,肯定全得跑,那時咱們就沒法向皇上交代了!”

王伽說:“他們雖然犯了法,但內心深處的基本人性並沒有泯滅。我們信任他們,他們自然會被感化,一定不會失約的。”兵士見勸說無效,隻好任由王伽去做了。

當時已走到滎陽,王伽便把隊伍集合起來,對這些囚犯說:“你們雖然犯了國家的法律,但帶著枷鎖行走,太辛苦了。我想給你們去掉枷鎖,讓你們自由行走,到京城再集合,但是,如果你們當中有人不能按時到達,我就要替你們去死。你們能按期趕到嗎?”

囚犯們一聽,感動極了,有的當時就流淚了,連忙表示到時候一定按時赴約。有一個老囚犯哭著說:“王大人,您這樣信任我們,我們哪能做對不住您的事呢?放心吧,到時候我就是爬也要爬到京城去!”

隨後,王伽便命令兵士為這些囚犯解除了枷鎖,任由他們揚長而去。

王伽領著兵士先行到達京城,在約定的地點等待那些囚犯。約定的日期到了,一大早,就有一個囚犯趕到了,緊接著,一個又一個,半天時間,就到了60多個。眼看著天要黑了,最後一名囚犯出現了,他拄著一根棍子,一瘸一拐,說自己的腳受了傷,為了在天黑前趕來會合,早上天不亮就上路,走了整整一天才走到。看到這一切,王伽滿意地笑了。

隋文帝聽說了這件事,感到非常吃驚,他對王伽的做法非常讚賞,當眾表揚了他,然後又特地召見了這批囚犯,對他們說:“你們雖然是戴罪之身,但能遵守承諾,主動到官府領罪,說明你們在內心深處有悔過自新的意圖,因此,朕宣布赦免你們的罪行,還你們的自由身!”話剛說完,囚犯們齊刷刷跪倒謝恩。

隋文帝感歎道:“用嚴刑峻法來懲治囚犯隻是手段,有時很難達到目的,但品德感化的力量卻能做到嚴刑峻法達不到的效果。如果我們官府和百姓之間,都能彼此信任,那麼這種信任就會感化百姓,就可以達到不用刑法的境界,國家出現路不拾遺的盛世也就為期不遠了。”

隋文帝和王伽這種體仁諒人之風,包含了中庸之道的“忠恕”精神。為政之人如果有了仁愛、豁達、寬容之心,就能夠做到互愛互信,互尊互諒,那樣的話,人得其所,事得其宜,天下自然太平。

【旁注】

宰相 我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的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相,本義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遼代時始為正式官名。

太子少保 太師,太傅,太保,都是太子所在東宮的官職。太師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護其安全。少師,少傅,少保均是他們的副職。後來名存職異,成為一個榮譽稱號。

禦史 史,是我國古代一種官名。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負責記錄的史官、秘書官。禦史始自秦時開始設置,為專門為監察性質的官職,後曆朝曆代沿襲,一直延續到清代。明清時期以監察禦史分道糾察,員額甚多。

科舉 科舉是我國古時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製度。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製從隋代大業年間的607年開始實行,到清光緒時的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曆了1300多年。科舉是我國的一種特有的文化。

《宋書》 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南朝史學家、文學家沈約撰,含本紀10卷、誌30卷、列傳60卷,共100卷。《宋書》收錄當時的詔令奏議、書劄、文章等各種文獻,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於後代的研究。

參軍 我國古代一種官職,即參軍事。參軍或參軍事,本參謀軍務之稱。東漢時始有“參某某軍事”的名義,謂參謀軍事,簡稱“參軍”,為丞相的軍事參謀,以後曆代沿襲。明、清兩代以參軍為經曆的別稱。

滎陽 曆史文化名地之一,位於河南鄭州西15千米。由曆史上的東虢、京、滎陽、成皋、汜水、滎澤、武泰、河陰、廣武等縣和地區分合演變而成。在曆史上,滎陽曾湧現出許多著名人物、社會賢達和仁人誌士,戰國時法家人物申不害、唐朝文人鄭虔、晚唐詩人李商隱都出生於滎陽。

朕 我國封建皇帝的自稱,始自秦朝開國之君秦始皇,意思是我,我的。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意為“我”。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秦始皇後,天子自稱“朕”,此後遂專為帝王自稱。

【閱讀鏈接】

隋文帝楊堅是隋王朝的開國皇帝,他在位期間結束了百年嚴重分裂的局麵,開創了先進的選官製度,發展了文化經濟,使得我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的盛世之國。在西方人眼中,隋文帝是最偉大的中國皇帝之一,被尊為“聖人可汗”。

隋文帝之所以能夠取得豐功偉績,是與他的審時度勢、韜光養晦等中庸之道有著很大關係的。隋文帝凡事持守中庸之道,這在客觀上起到了比刀光劍影的戰場廝殺更好的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