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仁諒人——忠恕之道(2 / 3)

唐太宗輕車簡從,來到長安城外的大理寺,這裏集中關押著全國的300多名死刑犯。皇帝的駕到,使這座監獄馬上興奮起來,看管人員和囚犯都激動不已,皇上竟然在過節前夕惦記著他們,他們受寵若驚。

唐太宗進入一個個牢房,查看囚犯們的飲食起居各方麵的細節,然後逐一地詢問死囚,問他們可有冤屈,對自己的判刑有什麼想法,死囚們都說的確犯了死罪,沒有冤枉。他們認罪態度良好,認為對他們的量刑很公平,對國家的執法沒有什麼怨恨,要恨也是恨自己不爭氣。

唐太宗又對照記錄仔細閱讀他們的犯罪詳情,並親切地跟這些死刑犯們約定,他作為皇帝擔保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可以回家過團圓年,等到來年秋收後再回來服刑。囚犯們喜從天降,高興萬分,趕快答應並叩頭謝恩。

死囚們沒想到自己還能再享受一段在人間的美好生活,個個感激涕零,高高興興地回家了。第二年的秋後,這些死囚如約全都回來了,一個都沒有逃跑。

唐太宗高興之餘,連聲讚歎這些死囚守信用的美德,覺得這些人良心尚存,還沒有到十惡不赦的地步,就全部赦免了他們的死罪。

君王體恤將行刑的死囚,死囚最終甘願守信伏法以回報君王的信任。這段佳話彰顯了一代明君唐太宗的寬仁大度。

這樣的仁德之舉,唐太宗在位期間做過不少。628年,唐太宗還放出宮女3000多人,給她們發路費盤纏,讓這些在宮中寂寞憂愁的宮女隨自己的意思去尋找自己的幸福。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此事曾歌頌唐太宗的德政:“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宋太祖趙匡胤雖然是武將出身,卻飽讀經書,寬仁大度,虛懷若穀。他結束了唐亡以來長達200年的諸侯割據和軍閥戰亂局麵。他是五代十國分崩離析局麵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偉人。

起初,趙匡胤在後周政權中隻是一名武將,他與後周皇子柴榮關係親密,954年,柴榮繼位,稱為周世宗。在柴榮即位後,柴榮馬上任命趙匡胤掌管禁軍。

趙匡胤為周世宗柴榮賣力效忠,屢立戰功。趙匡胤的權力也在不斷加強。20多年後,周世宗在北伐途中突然病死,他的兒子柴宗訓即位,當時這個小皇帝才8歲。

眾將士認為小皇帝年幼無知,他們就在出征走到河南新鄉封丘縣陳橋的時候紛紛要求擁立趙匡胤為天子。在眾將的策劃下,有人將一件皇帝才能穿的黃袍披在了趙匡胤的身上,他就這樣即位了,是為宋太祖。

宋太祖被“黃袍加身”之後,當眾宣布,回開封後,對後周的太後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官僚不得欺淩,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

宋太祖稱帝之初,地方節度使的勢力很盛,驕橫難製,是國家和平安寧的隱患。有一天,宋太祖將各地的節度使召來,授給他們每人一把佩劍,一副強弓,一匹駿馬,然後他也單身上馬,不帶衛士,和這些節度使一起出皇宮打獵。

到了一個小樹林中,又跟這些人一起下馬飲酒。飲了幾杯酒以後,宋太祖突然對他們說: “這裏僻靜無人,你們之中有誰想當皇帝的,現在可以殺了我,然後去登基。”

這些節度使都被他的這種氣概鎮住了,一個個拜伏在地,哆哆嗦嗦,連稱“不敢,不敢”。

宋太祖再三問他們的想法,他們嚇得什麼話也說不出來。宋太祖就趁機訓斥他們說:“你們既然要我做天子,就應當各盡臣下的職責,今後不準再驕橫不法,目無天子!”

節度使們都三呼萬歲,表示今後絕對順從。

作為手握生殺大權的皇帝,宋太祖完全可以殺了這些異己的人,但他對人總是寬柔以待,點到為止,他對人從不亂開殺戒,而是想方設法和平解決問題,這種處世風格就是中庸之道的表現。

宋太祖器量寬宏,不以殺戮服人。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個翰林學士,名叫王著,原是後周的臣子,這時喝醉了酒,思念故主,當眾喧嘩起來。群臣大驚,都為他捏一把汗。宋太祖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

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風後麵大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眾大哭,思念周世宗,應當嚴懲。

宋太祖說:“他喝醉了。在世宗時,我和他同朝為臣,熟悉他的脾氣。他一個書生,哭哭故主,也不會出什麼大問題,讓他去吧。”

據說,宋太祖在“黃袍加身”後回師進入汴京皇宮時,見一個宮女抱著一個嬰兒,就問是誰的兒子。宮女回答說是周世宗的兒子。當時,宋太祖手下大將範質、趙普、潘美都在一旁,宋太祖問他們怎麼處理。

趙普等大臣都說:“應該除去,以免後患。”

宋太祖卻說:“我接了周世宗的江山,登上皇位,再殺他的兒子,實在不忍心。”就把這嬰兒送給潘美撫養,以後再沒問起過。後來,這嬰兒長大成人後,取名惟吉,官至刺史。宋太祖的大度仁慈可見一斑。

宋太祖在陳橋驛“黃袍加身”時,當時陳橋守門官閉門防守,不放他的軍隊通過,他隻得轉道封邱。他即帝位後,反而晉升了陳橋守門官的官職,稱讚他忠於職守。陳橋守門官感激涕零,從此盡忠於趙家王朝。

宋太祖正是秉持儒家“寬柔以教”的“恕”精神,避免了互相殘殺,使飽受長期戰爭蹂躪的社會恢複了生機並逐步繁榮起來,同時,這種行事方法也為自己的執政之路打開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居上位而不欺人,居下位而不巴結,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有一種包容豁達的“恕”精神,這是中庸之道所要求的行事的重要原則和方法之一。

【旁注】

大理寺 我國古代官署名,掌刑獄案件審理,長官名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秦漢時稱廷尉,北齊時稱大理寺,曆代因之,明清時期與刑部、禦史台並稱為“三法司”。清末新政改稱為大理院。明清時期各中央司法機構的職能是,刑部負責審判,大理寺負責複核。

五代十國 五代與十國的合稱。五代是指唐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5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五代結束。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10個割據政權合稱十國。

後周 我國曆史上五代十國時期的最後一個朝代,從951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滅後漢開國,到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取代,共10年時間,曆經3個皇帝。郭威自稱為周朝虢叔後裔,因此以“周”為國號,史稱“後周”,以別於其他以周為國號的政權,又以郭威之姓,別稱“郭周”。

節度使 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製,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唐代節度使後來權利太大,擁兵自重,以至於爆發“安史之亂”,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

翰林 古代皇帝的文學侍從官,翰林院從唐朝起開始設立,初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但自唐玄宗後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朝廷機密詔製的重要機構,在翰林院裏任職的人稱為翰林學士。明清時期翰林學士改從進士中選拔。

刺史 我國古代官名。漢武帝時期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秦朝時每郡設禦史,任監察之職,稱監察院禦史。漢文帝以禦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行各地視察,不常置。漢武帝時廢諸郡監察禦史,設刺史一職,分中國為13部,各置部刺史一人。刺史製度對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和控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閱讀鏈接】

趙匡胤“寬柔以教”的“恕”精神不僅僅是一種中庸之道,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種十分高明的政治藝術。為了防止那些聲望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將對自己政權的威脅,他上演了一場化幹戈為玉帛的大戲“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宴請手握重兵的大將。酒過三巡,他故作愁眉不展。眾人急問其因。趙匡胤才道出“苦衷”:“人生如白駒過隙,求富貴者,不過想多積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免遭貧乏而已。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出守地方,方多買良田美宅,以終天年。朕再同你們結為婚姻之家,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不很好嗎?”眾將始明白了他的意思,第二天都稱病職。趙匡胤幾杯美酒,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大將專軍權的問題,實在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