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獵奇(2)上山(1 / 2)

上 山

車出了洪雅縣城一路往西,秋風送入眼簾的是黃澄澄的稻田,疾馳的汽車似乎永遠也甩不掉那道旁的兩排筆直的樹木,有人在公路兩旁曬了一些稻穀,擠占了些許公路,交通變得不是很通暢。司機是一位中年人,因為長期在這條線上奔跑,已經習慣了人們在公路上的生活,但偶爾還是不滿意那些聽見喇叭響而不讓道的山民,破粗是在所難免的。越往西走,山也逐漸變得大氣起來,過了柳江古鎮,山不止大氣而且磅礴,想抬頭望見那山頂,幾乎要把頭昂成九十度。有緩和的山崗上,人們沿山而建了梯田,種上了水稻,因此把山巒妝點得層次分明起來。記得一位攝影的朋友曾經在冬季的傍晚留下了一張照片,那梯田簡直成了千緒萬狀的鏡子,山頭的黛色的樹木和夕陽餘暉映入水中,遠處的幾點村落的炊煙冉冉升起,如詩如畫。不過,我還是喜歡這秋季的梯田,因為這裏包容了山民們的一年之獲,待到他們的收獲的那,那摔打拌桶的樂奏裏,是他們對大地的千萬聲致謝。

車爬行在土地關上,我再也不敢仰望那蒼穹頂端的山巔,隻得乖乖地選擇一些緩和的山巒來調和視力。進入瓦屋山鎮,見到這裏的山,相比較剛才所見到的山們,簡直就成了巫見大巫了。車漸漸地進入了林區,沿途還有幾個酒店或飯店和人家點綴,再遠處,農家的吊腳樓上的玉米棒子一串串地掛在房櫞上,金黃金黃的,偶有路人經過,玉米串下竄出一隻或黑或黃或灰的山犬來,狂吠一陣,也算作是給山裏人家增添了一點村落的氣息。車在山間行走,路邊偶有野花粉彩,蝴蝶也來湊湊熱鬧,蜜蜂也許是要趕在蝴蝶之前采回花粉,於是忙碌無比。離開公路不到十厘米,大地便由淺綠逐漸變成了黛色,尤其是那些人工杉樹林。

一道古色古香的牌坊矗立在車前,趙樸初老先生書寫的“瓦屋山”三個大字存托在這綠山澗水裏,這山、這水和這裏的人們欣然接納著這些有形的文化。上下起了細如牛毛的秋雨,飄飄灑灑潤入自然,剛才還熱得冒氣的我們突然感覺有一絲地涼意。我本木訥,感覺也有些遲鈍,更主要的是眼睛左右掃射,大腦似乎不能完全馬上接受眼睛傳遞來的信息,興奮自然不在話下。車還在盤山公路上左一旋右一轉地行進,我們悄悄地爬上了高海拔地帶,裸露在外的皮膚逐漸變得不光滑起來,抱著雙肩也不管用,脖子自然地縮到衣領裏麵。被同行的景區工作人員提醒,是該加衣服了。於是從身邊的旅行包裏找出一件夾衫來,套在身上,勉強禦寒。

車在珙桐山莊停下了,我們順便在那裏用過午餐,安頓好貨物,我們準備坐纜車上山。哦,忘了告訴大家珙桐山莊的來曆。珙桐山莊自然是周圍有許多珙桐樹。至於珙桐,那是一種有“植物活化石”和“綠色大熊貓” 之稱的被子植物,是國家8種一級重點保護植物中的珍品,為我國獨有的珍稀名貴觀賞植物,為世界著名的珍貴觀賞樹。珙桐枝葉繁茂,葉大如桑,花形似鴿子展翅。白色的大苞片似鴿子的翅膀,暗紅色的頭狀花序如鴿子的頭部,綠黃色的柱頭像鴿子的嘴喙,當花盛時,似滿樹白鴿展翅欲飛,並有象征和平的含意。1954年,周恩來總理參加日內瓦會議時,看到珙桐盛花時美麗的景色讚歎不已。得知它的祖籍在中國,回國後曾指示林業工作者重視並開珙桐。當然,這些都是後來從愛人的宣傳工作中得知的。據瓦屋山有萬畝野生珙桐樹林,如果當年周恩來總理早點獲悉瓦屋山有這麼一片的珙桐樹林,該是多麼欣慰的一件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