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哭嫁的婚禮(2 / 3)

民國以後,開展了許多運動,其中就有婦女運動,雖然山村偏僻,如果大城市吹的是勁風的話,到了山村可能就是柔風了,但山村的女孩開始反抗裹腳,父母剛給裹上,轉身就給鬆開的事件時有發生,漸漸地,三寸金蓮退出了曆史舞台,婦女投入到生產勞動中。婚姻仍然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雙方在婚前可以見麵,不滿意還可以征得雙方父母的同意悔婚。解放後,婚姻法規定婚姻自由,父母之命退出舞台,剛剛解放出來的山村女孩兒一方麵渴望愛情,另一方麵卻又怕背上一個放蕩的罪名,媒妁之言就被保留下來。花轎退出婚禮舞台,新郎新娘步行,開始移風易俗。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山村的女孩打破了舊製婚姻的束縛,開始自由戀愛,但隻有一部分。絕大多數還是通過媒妁之言成家。在八十年代末期,媒妁之言基本消失,自由戀愛粉墨登場,媒妁之言成為年輕人不會交際的代言詞,婚俗習慣可以是被外界同化。山村哭嫁的習俗正經曆一場考驗。

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裏,就要看誰是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了。我鄰居家的女孩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裏出嫁,而此人率直,敢敢做,曾經在父親的養牛場鍛煉過。她結婚的時候,我也有十三四歲了,正上初中,她的妹妹雖然長我一歲,但和我同級。記得那早上,四麵八方趕禮都來了,卻沒有聽見那女孩傷心的哭嫁聲,於是,有幾個上了年紀的人開始嘀咕起來了。

“唉,他們家是哪個閨女出嫁啊,怎麼沒聽到聲音?”一個頭上裹著青紗,頂著一塊花格圍巾,看上去有五十歲的婦女坐在八仙桌上問。

“是那個大的,我還是沒聽到有什麼動靜,現在的年輕人,不清楚。”一個中年婦女撇撇嘴回答。

“現在的女孩兒,讀了幾書,心氣兒都高了。我們那會兒,父母把你放到誰家就是誰家,對方是啥模樣都不曉得,但還是不敢個不字?現在的女孩兒,要看人,過得了自己的眼睛才答應,幸福哦……”

“自己的幸福是找到了,爹媽老漢生養了一下,養了一、二十年,一點留戀之情總該有的嘛,現在時連一點蚊子聲音都沒有,有點離譜了嘛……”

……

也許是聽到人們的議論,有人把話帶到了那女孩兒那裏,讓她做做樣子也好,那女孩正在梳妝打扮,把梳子一丟,站起身來:“結婚是喜事,哭哭啼啼的還是喜事嗎?我看那些哭了的,不見得就有多孝順!”她在屋裏走了兩圈,看了一下嫁妝,重新坐到桌子前,一手拿梳子,一手舉著鏡子,打量著自己,繼續道,“孝順是自己的婚姻幸福,讓父母少操心,現在都什麼年代了,廣播、電視都在移風易俗,難道非得哭幾句才是孝順?我就不哭!我就不相信我以後就不孝順我的爹媽老漢了……”幾個年輕人相覷一笑,忙著整理嫁妝去了。、屋外,還是有人不斷地議論著,迎親的嗩呐隊就要進門了,父親站在堂屋的門檻上喊到:“幫忙打雜的,迎親的隊伍已經在附近了,大家準備好幫主家迎接客人。來趕禮的叔爺老輩,四方鄉親,現在都在講改革開放,移風易俗,一些陳規陋習,我們就不要去追尋……把婚禮辦得熱熱鬧鬧的,祝福一對新人幸福美滿。一會兒吃過飯,大家都幫忙把嫁妝送過去,叔爺老輩、四方鄉鄰有願意送親的,都去送親,送個熱鬧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