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穩定物價9

1949年12月12日,中財委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城市供應會議。

在這次會上,陳雲對全國範圍內統一調度糧食的工作做了具體部署。

陳雲指出,要從四川、東北等糧食產區開始征集糧食,準備支援上海,其中,僅四川就征集大米4億斤。

原來,經過11月份的那場“棉紗之戰”,漲風平息了下來。

在此時,中財委認為投機分子雖然受到沉重打擊,難以發動全麵進攻,但有可能在局部地區和部分物資上,特別是在上海的糧食供應上進行反撲。

與此同時,在上海的糧食市場上,曆來有春節後“紅盤”看漲的老規律,即指正月初五開市那天價格便上漲。

而此時,上海的存糧不到1億斤,糧食儲備非常脆弱,其他各大城市也都麵臨糧荒。

11月底,物價漸趨平穩之後,中財委便開始未雨綢繆,以做好充分準備,迎接投機分子的進攻。

1950年1月11日,陳雲就解決川糧濟滬的問題,致電時任華東局第一書記的饒漱石和時任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兼財經委員會主任的曾山,電報指出:

四川的4億斤大米2月初即可啟運,務請抽調大批幹部去川運糧。

同日,陳雲又致電時任中南局第二書記的鄧子恢、東北財委,指出:

上海存糧僅八九千萬斤,要求華中、東北短期內運糧濟滬以應急。

為了確保在糧食問題的較量上萬無一失,陳雲對東北和四川這兩個堅強的後盾是特別關注。

1月23日,陳雲再次致電東北方麵,指出:

本月上海米價猛漲,估計春荒難關過不去。華中、四川調給上海的公糧,或因山地集中不易,或因船運量小,能否調到,實在把握不大。由於米價貴,進口的外國大米能否很快運來,亦屬疑問。希望東北再收買一批大米或稻子。

1月26日,陳雲又致電中南財委,要求他們設法組織公私船隻接運由重慶到宜昌的大米,並運到上海。

陳雲指出:此一任務,關係到全國物價計劃及上海供應問題,必須解決。

為了盡快把糧食運到上海,當時一些地方出動軍艦將四川糧食順長江裝運至上海。

經過兩個月的準備,人民政府在上海周圍完成了三道防線的布置,即:第一道,杭嘉湖、蘇錫常一線。第二道,江蘇、浙江、安徽急速運糧。第三道,由東北、華中、四川組織搶運。

這幾道防線合在一起,人民政府掌握大約有10多億斤,足夠上海周轉一年半。

北京、天津、武漢等大城市的糧食,也得到了大量的補充。徹底打垮投機分子

1950年春節前後的一天下午下班後,陳雲的秘書還在辦公室與人閑談,電話鈴突然響起來。

秘書拿起電話,對方說:“我是陳雲家裏的工作人員,請問這麼晚了,首長怎麼還沒有下班回家吃晚飯?”

秘書一聽很奇怪,連忙告訴他們:“首長早就下班走了,要是沒有回家的話,那可能是到別的地方去了。”

當時剛解放不久,社會治安還不太好,大家都不禁為陳雲的安全擔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