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班後,秘書才得知,前一天陳雲離開辦公室後沒有直接回家,而是讓司機把車子開到前門大街,到大柵欄去看市場、了解行情去了。
原來,陳雲在積極調糧的同時,還密切注視著市場情況。雖然工作極其緊張,他仍然擠出時間逛商場、看商店、查行情、聽意見,並親自到一線搞調查研究。到北京王府井大街、前門大街、東單菜市場、天橋商場等地方作調查。看日用百貨、蔬菜、肉食等商品的供應情況和物價變化,聽取群眾的意見,從中研究帶有全國性的問題。
事實證明陳雲的估計是準確的,所做的準備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原來,上海等地的資本家和投機勢力,在經曆了兩次打擊之後,仍然不服氣,憑著10餘年的經營,他們的殘餘勢力仍然還有力量進攻。
最主要的是,當時的通貨膨脹在全國範圍內仍然沒有解決,物價上漲勢所必然,這就為他們的活動提供了可乘之機。
1950年春節前後,投機勢力又看準了糧食市場,妄圖在這上麵大做文章。
上海糧食市場上曆來有春節後“紅盤”看漲的規律,加上投機商們看“準”了政府糧食準備上的“不足”,因此,他們以為這次一定可以在糧食上大撈一把,以出出前兩次失敗的晦氣。
於是,春節前夕,投機分子開始向糧食進軍。他們千方百計大量囤積糧食,市場上能買到多少大米,他們就買下多少,如同瘋狂的賭徒一樣,把他們所能調動的資金都押在這個賭注上。以為肯定能利市百倍,坐等暴利象黃浦江水一樣源源向自家流來。
投機商們扒進糧食的工作一直到1949年農曆年三十的晚上。然後,他們燒香拜神,等待正月初五財神爺上門。
1950年的正月初五到了,糧食市場正式開市,即投資分子所期盼的“紅盤”開出了。
出乎投機商意料的是,糧食價格不但沒有上漲,反而開始連續下跌。
同時,在陳雲和中財委的統一部署下,上海市在市區內廣泛開設國營糧店,並連續拋售了2億多斤大米,逼得投機商們不得不在虧本的情況下,把囤積的大米全部吐了出來。
資本家和投機分子搞不懂,共產黨從哪裏弄來了這麼多的大米,但有一點他們算是認清了:共產黨在經濟上是有辦法的。
這時,他們開始拋售存貨,但市場已經飽和,越拋,物價越跌。
結果,不僅他們所囤積的貨物虧本,而且還要付出很高的利息,許多投機商因虧損過多,不得不宣布破產,許多私人錢莊因借給投機商人的款項無法收回,亦宣告倒閉。
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資產階級和投機分子的元氣大傷,徹底認輸了,再也不敢在市場上興風作浪了,再也無能力和人民政府爭奪對市場的控製權了,持續了10多年的尤如脫韁野馬的物價暴漲終於被徹底製服了。
投機商人哄抬物價的陰謀徹底破產,從此,投機商人是一蹶不振。
經過“銀元之戰”和“棉糧之戰”,到1950年初,全國的物價基本穩定了,結束了我國連續10多年物價暴漲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