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衡財政1
●毛澤東嚴肅說:“我們的情況概括地說來就是:有困難的,有辦法的,有希望的。”
●陳雲提出:“目前最要緊的有兩件事:一是公糧要征得好,二是稅收要整頓好。”
●陳雲說:“一統一調,隻此兩事,天下大定。”
● 平衡財政
毛澤東說有困難有辦法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
在會上,毛澤東嚴肅地指出:
我們的情況概括地說來就是:有困難的,有辦法的,有希望的。我們的財政情況是有困難的,我們必須要向人民說明我們的困難所在,不要隱瞞這種困難。但是我們同時也必須向人民說明,我們確實有辦法克服困難。我們既有辦法克服困難,我們的事業就是有希望的,我們的前途是光明的。
這次會議,是在1949年11月,人民政權對投機資本的鬥爭,取得階段性勝利,物價猛漲的勢頭受到遏製,經濟形勢好轉的趨勢已經明朗之後召開的。
毛澤東提出的“財經情況有困難”,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通貨膨脹,而當時,投機勢力能夠在市場上興風作浪的原因也是通貨膨脹
而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則在於貨幣發行過大、財政收支不平衡。
要消除通貨膨脹,實現市場的根本穩定,就需要盡最大努力實現財政平衡。
早在1949年7月召開的上海財經會議上,陳雲就開始關注這個問題。
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是舊中國帝國主義、官僚資本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國民族資本的重要基地。無論是工商業、還是金融業,或者對外貿易,上海在全中國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在當時,國民黨政府國家壟斷資本銀行的總行都設在上海,全國24個大銀行總行也都設在上海,這裏控製著全國的金融命脈。
解放初期,上海共有工商企業163萬多戶,職工100多萬人。上海私營工商業的資本總額占全國的一半,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無論從哪方麵說,上海都可以說是全國的經濟中心,上海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對全國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然而,由於戰爭的破壞,交通的中斷,加之物價飛漲,解放初期的上海處於嚴重困難的局麵。國民黨反動派也懂得上海的重要性,因此,上海解放不久,他們即開始對上海進行海上封鎖和空中轟炸,企圖使上海“電燈不亮,機器不動”。
7月3日,麵對這種情況,華中局急電中央,希望在上海召開會議,謀求對策。
中央采納了華中局的建議,決定於8月初,由陳雲在上海主持有華東、華北、華中、東北、西北5個大區的財經部門領導幹部參加的會議,研究解決財經問題的辦法。
7月17日,陳雲即率領中財委的一班人馬先期抵達上海。
陳雲的一貫作風是,用90%的時間去調查研究,用10%的時間來製訂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次,他先期到達上海,就是為了有充足的時間,對上海的情況進行深入地調查研究,為會上將要製訂的決策,提供依據。
因此,到達上海之後,陳雲即全力投入了調查研究的工作之中。
陳雲的調查研究,是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當時,天上有國民黨的飛機轟炸;地上,國民黨退出上海以前,在上海潛伏了大量的特務,他們躲在暗處,不斷地打黑槍,隨時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
同時,上海的資本家以為共產黨不懂得經濟。因此,當陳雲找他們了解情況時,許多人不但不願坦誠相待,而且甚至處處為難。
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陳雲仍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不到10天的時間內,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正是以這些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為基礎,在上海財經會議上,陳雲才提出了一係列解決財經問題的措施。
1949年7月27日至8月15日,具有中國共產黨開始領導全國財經工作標誌意義的財經會議在上海召開,陳雲主持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