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衡財政2

在會上,陳雲首先強調:

我們麵臨的財政經濟困難是勝利中的困難,解決這一困難必須從全局出發。

我們不但要注意克服目前的困難,而且要從全國範圍來考慮財經問題的解決。否則,就要影響到國計民生。

在當時,經濟問題中最突出的就是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主要是由於開支過大,鈔票發行過多造成的。

當時在會上,就有一位與會同誌說:“陳主任,咱們解決上海經濟問題應該主要從削減支出著手。”

對此,陳雲的回答很明確:“開支能否少一些呢?不能。首先,軍費不能減,減少了就不能保證部隊的需要。其次,為收購棉花和出口物資而發行的票子也不能減,減少了工農業生產都會有困難。當然,提倡節約,可以省一些,但數目不會大。”

在當時的情況下,有些人認為貨幣發行得是不是太多了。

對此,陳雲也作了推算,他說:“抗戰前,全國的貨幣流通量,包括地方幣,為20多億銀元。經過了12年戰爭之後,生產與貨幣流通不正常,發行量應少一些,假定打兩個對折,還應有5億多銀元。可是,現在我們發行的人民幣,隻相當於1億至12億銀元,數目還是很小的。”

貨幣發行量不但不能減,為了解決困難還必須多發行,陳雲算了一筆帳,他說:為了保證今年秋季的支出,8至10月每月需發行1633億人民幣,以7月2800億元為基數,每月發行指數增加58%。

發行這些貨幣,主要是用於解決軍費開支及修複當時鐵路的費用,還沒有考慮到當時工業的投資和農產品的收購。11、12月除軍費外,要收購棉花和出口物資,兩項合計每月需發行1692億元。

也就是說從全局的觀點看,人民幣可以多發,也必須多發。

開支不能減少,票子不能少發,當時財政上麵臨的巨額赤字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通貨膨脹問題成了麵臨的一個大難題。陳雲提出發行公債

1949年10月2日,陳雲和薄一波致電毛澤東:

由於財政赤字仍然很大,且需收購大量物資,貨幣發行大量增加,故今後物價有發生劇烈跳躍之可能。這時經濟形勢卻更加嚴峻,盡管采取了一係列應急措施,但國家財政狀況並未得到根本好轉,巨額的財政虧空仍然必須靠發行鈔票來彌補。

原來,在9月底,人民幣的發行額已達到8100億元,與7月底的2800億元相比,增長了近2倍。

人民幣的大量發行,不可避免地要導致物價的猛烈上漲。

10月3日,為了平衡財政收支,從根本上抑製通貨膨脹,陳雲和薄一波又再次致電毛澤東,又一次提出了發行公債的問題。電文說:

如果能夠在明年1、2、3月發行,則對明年的財政經濟工作和物價控製,可能有很大的幫助。